上世紀80年代初,我生病住進了醫院。出醫院門右拐有一家小食品店。老板是個50多歲的漢子,我時常到店里跟他聊天。
有一天,我到了店里。店堂里,只有一個小女孩,默默地站在貨架前。她大約七八歲,瘦瘦的,頭發有些蓬亂,好像有幾天沒梳理過了。正看著,老板走過來,彎腰問小女孩:“小朋友,要買什么?”老板和善地對她說,“你先看吧。”回頭,輕聲告訴我:她家里有人在住院,她常來,但從沒買過東西。看到老板這樣友善地對待一個窮孩子,我很感動。
小女孩要買罐頭。老板走過去,俯下身問:“買魚罐頭,還是肉罐頭?”“魚。我們是農村的,媽媽沒吃過海魚,我想讓媽媽吃吃。不知錢夠不夠?”小女孩說。
我搶著說:“你別管錢夠不夠。你說,想要哪種?”“我想要這個,”小女孩用手指點點一種魚罐頭,“可錢,好像不夠……”
她點的是鳳尾魚,標價是5元3角。女孩手里的錢顯然差了不少?蓪σ粋農村的孩子,對一個母親病著的孩子,這些錢,不知她攢了多久才積下的。
我把手伸向了裝錢的口袋。老板用手勢制止了我,輕聲對我說:“別傷了孩子。再說,還用你來?”他笑著對孩子張開手,說:“來,給我,我數數,看夠不夠。”他接過小女孩手中的錢,一枚一枚地數,還很認真地計算著。算完,高興地撫了一下小女孩的頭,說:“你還真行,錢剛剛夠,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說完,他從貨架上取下了一罐風尾魚,交到孩子手里,說:“好孩子,快去,給媽媽送去吧。”
這件事讓我知道了什么叫善良,對如何助人也有了更深的理解。當一個人有能力幫助他人,卻小心地把自身的優越感掩藏起來,悉心地呵護著受助者的自尊心,這是何等的仁慈呀!
曾經不理解“嗟來之食”中那個齊人的所為,感悟小店老板的所為,我感受到寧死不受“嗟來之食”也好、“請來之食”也好,我們實在沒有真正體會到人的尊嚴在其中的吶喊!
從這位小店老板的所為中,我感到了自己曾有的“助人為樂”意識的缺憾——還有什么比一廂情愿地“高尚”地助人更傷受助者自尊的呢?
須知助人可以給予心靈以溫暖,但如不顧及對方的感受,也可能會深深地傷害別人,在他們心上永遠種下卑微。難怪有的貧困地區受到捐助的莘莘學子,在后來的生活中不愿提及自己受助的經歷,難道這只能用忘恩負義來解釋嗎?
在我們許多大型的公益性的文藝晚會上,不是經常把受助的弱者拉到舞臺上,然后,主持人會以大段煽情的話語引導受助者聲淚俱下地講出感恩的話語嗎?不是經常會有貧困地區的滿臉菜色的孩子被成排地“請”上臺來,收下西服革履的企業老板捐贈的書包后,在主持人的號令下深深地鞠躬嗎?情感細膩的人往往會看到孩子們在眾目睽睽下凝滯的目光!
只要出于助人的目的,其行為就是善舉?把他人的痛楚、不幸以及自覺羞愧之處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高揚起自認為高尚、無私的愛心之旗去解除他們的困難,這其實是一種殘忍,是一種自私,是無視他人尊嚴的殘忍,是無所顧忌地炫耀自己高高在上優勢的自私。
細膩造就偉大,小店老板的仁愛之心是細膩的,因而,我們看到了平凡人偉大的精神。我想,那些在慷慨地表示自己的關心時,需要借助更渺小、更弱勢的人來襯托自己的高大的人,是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優越感可能給受助者帶來心靈的傷害的。因為,他們的心靈一定同他們的舉止一樣粗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yilin/381797.html
相關閱讀:世界足壇巨星:最感謝那些曾看輕我的人
奧普拉的成功無法復制
人治不如法治
善良的“謊言”
中國人的自信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