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美術活動:哈哈小人
設計意圖:
學前教育課程指南中指出:5—6歲的幼兒在年齡特征上“有強烈的創造欲望,能長時間專注探索物體的操作;能初步理解周圍世界中比較隱蔽的因果關系”。在對此年齡的階段目標中也提到了“探究、操作、實驗,對實物變化過程感興趣,積極嘗試用簡單的認知方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其次,細致地觀察、回憶、再現以及理解方法后的想象創造對大班幼兒是能力上的挑戰,將對幼兒后續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起到鋪墊作用。
活動目標:
探究畫面中人物造型的變化與折紙方法的關系,感受并表現其中的趣味。
重點:發現人物造型與折紙之間的變化規律。
難點:引導幼兒發現上述變化的規律,并能根據規律進行想象與表現。
活動準備:
1、長方形桌子4張,一半幼兒,小筐4個,小型吸鐵石若干,記號筆15支,黑板一塊。2、2種淺色的紙,其中折好的長方形紙42張、沒折的(如A4紙的1/4大小)同幼兒人數。
活動過程:
一、觀察理解,表現“頂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兒表述自己喜歡畫什么。
教師提問并鼓勵:很多孩子非常喜歡畫畫,你最能畫什么?
。ù藛栴}切中幼兒的已有經驗,能很快使活動進入正題)
2、幼兒理解并繪畫“頂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師:今天,我們來畫一個“頂天立地的小人”。
(教師觀察幼兒是否理解“頂天立地”,一般情況幼兒都能理解與表述,教師亦可借助肢體語言幫助幼兒理解。)
。2)出示圖片,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小人”的造型。(如圖一)
。ù藭r,教師可以留意每個孩子觀察的特點,請觀察完的幼兒舉手表示“觀察完畢”。)
3、幼兒在畫紙上表現“頂天立地的小人”。
教師請幼兒找出小筐內的紙(沒有折過的),把觀察到的“小人”頂天立地畫在這張紙上。
。ń處熯吔淮吶∽邎D片,觀察幼兒繪畫的過程和結果,留意幼兒觀察后所繪畫出的“小人”造型。等幼兒畫好后,可以取出圖片讓幼兒對照。)
環節價值:1、此環節雖然是幼兒繪畫簡單的單線小人,但挑戰的是大班幼兒的觀察習慣與觀察技能,認真觀察并善于傾聽的幼兒能準確表現自己看到的圖片。2、強調的“頂天立地”是為下一環節在折紙上畫“小人”做準備、并探究其趣味性埋下伏筆,否則幼兒容易受折紙的“地平線”因素影響,而讓趣味喪失。
二、觀察討論,發現“小人”造型的變化與折紙的關系
1、幼兒第二次在折紙上表現“頂天立地的小人”(如圖二)。
。1)教師:請你取出另一種顏色的紙(折好的紙),再次把觀察到的“小人”“頂天立地”地畫在這張紙上,而且要增加一個要求:不要打開這張紙。
(教師觀察幼兒是否理解新增的要求,可請幼兒取出紙進行觀察,發現紙是折過的,繼而幫助幼兒理解這次是在折過的紙上畫。)
。2)幼兒在折過的紙上繪畫。
。ń處熡^察幼兒紙張擺放或選擇繪畫的位置,同時留意幼兒第二次繪畫表現的對象是否比第一次更仔細,隨機表揚、提示。)
2、幼兒觀察打開折紙后“小人”的變化。
教師:你畫的小人怎么了?他畫的小人為何沒有斷開,你們畫的“小人”為何斷開了?想一想,斷開的地方為何不一樣?他們斷開的地方都畫在什么地方了?
(教師從幼兒作品中選出幾幅,在幼兒觀察比較后引發思考幾個問題。嘗試尋找作品斷開的原因。進而觀察發現畫在折線上的部位會斷開。)
3、幼兒思考并嘗試連接斷開之處的方法。
教師引導:有沒有辦法把斷開的地方連起來?請你用連線的方式把斷開的地方連起來。
。ó斢變合氤鲇镁連接的時候,教師可以請幼兒上來示范,繼而請幼兒用連線的方式把自己的作品畫完,如圖三、圖四。)
4、幼兒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同伴的作品,說說他們分別把“小人”的哪個部位變長了?
5、幼兒第三次在折紙上繪畫。
(1)教師:如果再給你一次畫畫的機會,你想把“小人”的哪里變長?
。ń處煾鶕變旱南敕ㄌ崾幼兒:如果要把某個部位變長,必須把它畫在——?幼兒會說折線上。)
。2)激勵幼兒再畫一次:比一比,這次誰畫的與眾不同,變化最有創意。
。ń處熡^察幼兒再次在折紙上進行繪畫,看看誰的作品有創意:如臉部器官變形、頭發變形、身體的幾個部位同時變形等。)
環節價值:讓幼兒在觀察同伴作品的過程中自己發現“變”與“不變”的原因,發現“變”的不同,尋找變化的關鍵“秘密”。繼而通過第三次繪畫,讓幼兒體驗變化的樂趣,從無意繪畫轉向了有意想象與創造。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幼兒必須調整自己的繪畫方式或技能,這對幼兒空間方位、創造表現又是新的挑戰。
三、欣賞作品,激發進一步探究與表現的愿望
1、幼兒欣賞比較同伴的作品,發現與眾不同之處。
。ń處熍c幼兒再次欣賞、交流所畫的“小人”,將有創意的作品進行分類張貼,教師要尊重幼兒對同伴的評價,切忌以自己的評價標準左右幼兒。)
2、幼兒再次思考新的問題并延伸操作。
教師提示:如果把紙換個方向會怎么樣?再折一下會有什么變化?
如果嘗試畫別的東西,又會有什么好玩的發現呢?
小筐里最后一張紙是送給你的,帶著這張紙回去試試吧。
環節價值:由于快樂始終伴隨著整個活動過程,活動結束時請幼兒取出小筐里的最后一張紙帶回去,讓他們帶著新的問題、帶著探究的興趣繼續以后的活動。幼兒在逐漸了解了變化的秘密后,他們想繼續創造的興趣依舊,以后,他們可以改變對象,改變折法,改變紙的方向,由此引發更多的“哈哈”……
設計建議:
如果教師具有良好的組織技巧,幼兒也有較好的探究習慣與能力的話,可以刪掉第一環節中關于 “頂天立地的小人”元素,直接進入第二環節,或許探究與發現的內容將會更加豐富。幼兒的發現視角也將會變得更有趣味,有興趣的教師不妨一試。
活動評析:
此美術活動最大的一個亮點,就是融入了很多的探究元素,而且這些在過程中不斷呈現出來的“探究”,可以讓幼兒對“哈哈小人”美的表現與創造充滿了樂趣。
1、探究——趣味
生活中,很多人喜歡照哈哈鏡,原因就是鏡中人物的變形夸張,讓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兒更是對此喜愛有加。該活動所呈現的過程與結果就像幼兒自己在“造”哈哈鏡, 活動過程中“小人”的造型因為畫在折紙的不同重疊部位而變形夸張,充滿笑聲。教師們在討論與嘗試中也因此而樂此不疲地嘗試。
2、探究——發現
隨著折紙方向、方法以及落在折線部位內容的多變,探究“小人”造型的變化會變得無限可能。大班幼兒已有的繪畫技能和對事物擺放位置的空間經驗都為他們的探索、創造提供了條件。因此,一旦發現變形夸張的原由,無意表現就變成了有意想象與創造,幼兒也會不滿足于一個活動的所獲,希望可以把學到的和感悟到的遷移到更多、更廣的領域。
3、探究——可持續
“小人”變形夸張的造型,一旦被幼兒感悟和理解后,會很主動地遷移探究對象,只要想玩,幼兒能不受時空的限制隨手折、隨手畫。有的幼兒會嘗試寫英語字母,有的孩子嘗試畫動植物等,由此,就有了不斷實踐與延伸的可能。
4、探究——簡單
此美術活動的材料簡單為幼兒的可持續探究又提供了一個保障。日常教學研討中,教師們看到心儀的活動總想自己回去模仿和嘗試,而材料是否簡單易找是很大的一個考量,過于繁雜就缺乏普世性,而該活動只需紙和筆。另外,該活動對幼兒前期的生活經驗要求不高,但在發現、想象與表現的能力上會有適度挑戰,能激發大班幼兒的興趣,所以探究表現的材料簡單有利于幼兒的重復實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er/1148282.html
相關閱讀:大班生活化美術活動??五彩的報紙魚
幼兒園大班美術教學方案
大班美術藝術教案:燭花
大班美術教案 石頭畫
大班藝術教案:紐扣拼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