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活動第一次執教時,示范時我就比較簡單的給孩子講解了做魚時報紙斜角卷起,然后對折再對折,再用力的擰緊,再將報紙條卷曲,兩頭交錯成魚尾形狀,用透明膠將交錯部分粘合,我就講解了一種魚的形狀,而將重點放在了魚身上花紋的裝飾和魚眼睛的固定上,所以在幼兒的作品出來時有兩種效果比較明顯,一報紙條擰的不緊,做的魚比較比較松散,二是魚的形狀單一,就和示范的形狀都差不多。像這種上法就比較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
后來再聽取了聽課老師的意見和美術特級朱老師的意見后,我對此活動又進行了修改,再第二次執教時講解環節將報紙搓成條時我為幼兒配上了“折一折,卷一卷,擰一擰”這樣孩子們就更感了,再操作時甚至有的孩子說“用力擰,擰的干呀”、“看我擰的一滴水也沒有了呢?”再講解形狀時我先示范一種,然后將它展示出來,再請個別幼兒上來,讓他們想出還有什么不同形狀的魚,果然孩子們有了很多的創意,做出了“大尾巴魚”、“蝸牛魚”、“三角魚”等,有了這些想法做基礎,再操作時孩子們也大膽創意,想出了更多魚的造型。
材料作為美術的重要工具,是孩子們學習、創造的中介與橋梁,而運用孩子生活中熟悉的材料會使幼兒產生更濃烈的創作興趣。因為“生活經驗”是孩子創作的源泉,作為教師只有牢牢把握孩子的生活經驗,才能使美術活動真正讓孩子體味生活的美,自由創造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er/733847.html
相關閱讀:幼兒園小班藝術教案設計:好看的花燈
小班美術教案:太陽公公起來了
小班藝美教案《明亮的眼睛》
小班美工:快樂一家
小班美術教案:圓點寶寶變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