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補鈣過猶不及
每個人尤其嬰幼兒對于鈣的吸收是有限的,一般如果飲食均衡,不需要補鈣,如果孩子出現缺鈣的一些癥狀,需要補鈣時,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補鈣。臨床上,醫生發現一些家長給孩子體檢時發現缺鈣,就自行給孩子補充鈣劑和含鈣類保健品,其實缺鈣可能只是孩子因為缺乏維生素D導致的鈣吸收不好。如果補鈣過量,吸收不了的鈣會沉淀下來,導致體內血鈣濃度升高,身體通過尿液中排出鈣會相應增多。過量的鈣和含草酸鹽、磷酸鹽較多的菠菜、芹菜、巧克力、豆制品等進入身體時,會導致尿中堿性磷酸鹽增多,增加了出現結石的風險;而過量服用魚肝油(維生素A、D制劑)也會增加尿液中鈣磷的排泄,容易產生沉淀形成結石,還可能造成更嚴重的腦鈣化等疾病。
另外,孩子腎臟不很健全,沖奶粉時不要總用礦物質水,否則礦物質元素可能引起腎結石,配方奶粉中已經添加了不同階段孩子所需的礦物質,能滿足孩子身體所需。
飲食調節
“很多人以為攝入的高營養物質越多就越能促進身體生長發育,殊不知營養過剩也會導致腎結石。”腎結石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攝入過量。
雙高食物易致結石
蛋白質的攝取量與腎結石有直接關系。因為進食過量動物性蛋白質,會導致尿液中堿性磷酸鹽增多,當泌尿系統受到感染,多余的鈣質就難以排出,代謝不完全就容易形成結石的核心。而高蛋白飲食通常都富含嘌呤,從而也會增加尿酸結石的危險性。而小孩形成腎結石的主要原因就是糖、蛋白質或者脂肪攝入過量。針對2歲以下的幼兒,如果喂養當中水的攝入不足,導致體內脫水,使排尿減少,也會形成結石。
除了鈣、鹽攝入多而排出少導致腎結石之外,內環境的紊亂也容易導致腎結石的發生。枸櫞酸鹽和粘蛋白是尿液電解質的穩定系統,一旦打破平衡,尿液過度飽和就容易結晶形成結石。他分析說,尿液中的鈣鹽呈懸浮狀態的微晶體形式存在,而粘蛋白能夠均勻保持草酸鈣或磷酸鈣的微晶體以懸浮狀存在,當粘蛋白缺少,尿液的pH值發生改變時,微晶體就會凝集,并且沉淀下來。枸櫞酸是一種自然的尿石抑制劑,可以通過食用柑橘、菠蘿汲取。
飲水宜多
腎結石的生成原因復雜,不僅有個人飲食習慣的因素,還和氣候、水質等關系密切。專家指出,多飲水對結石病的防治作用很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1085180.html
相關閱讀:如何緩解寶寶打針的疼痛
春季補鈣 謹防寶寶 重口味
寶寶鼻塞打噴嚏 可能是患過敏性鼻炎了
盛夏季節 預防寶寶中暑吃什么好?
春節幼兒安全健康問題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