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家長打電話問:老師總是改我家孩子的畫作,這樣對孩子好嗎?也有老師這樣問:我到底能不能給孩子改畫呢?當孩子沉浸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時,他完全以繪畫來表達自己,不會去關注到畫面的主次關系、大小比例、前后關系等,也不會注意到畫面是不是有美感,此時其實是孩子表達的最佳狀態。
無論孩子畫得多么不好,都不應該在畫的過程中“改動”,即使用語言給孩子建議也是一種打斷孩子思考的錯誤做法。
家長或老師可以在畫完后給他建議,以便將來再畫時把控畫面美感。
《水里的小房子》,水粉,托馬斯 4歲
按照普遍思維,水應該是藍色的,但托馬斯只是畫了房子的藍色輪廓。
老師問托馬斯,水怎么是粉色的?
托馬斯說:我覺得粉色的水漂亮!
此時,我們應該尊重托馬斯的“思想”,如果一定把水改成藍色的,就是改變了托馬斯的“思想”,即使用語言建議也是一種“修改”。
《變身泥漿人》 墩墩 4歲
墩墩做完作品后,這個泥漿人沒有頭發沒手沒腳,老師并不是提起筆給孩子的畫加上頭發和手腳,而是說“泥漿人怎么沒有頭發沒有手腳?
墩墩看看畫說:腳在泥里面,不想畫頭發,但是要畫上手!
墩墩不知道把手畫在哪里,老師活動了一下自己的手腳,墩墩馬上添畫了手。其實這是一種修改,但是老師只是用語言和動作給孩子建議。并沒有動孩子的畫。
總結以上的情況,媽隊認為:藝術創作就是為了表達孩子的思想,老師不能改變孩子的畫作,因為改變了畫面,就改變了孩子的思想,變成了教師的思想,因此改變是不可以的。
至于能不能“動”孩子的畫,那是另一種情況,需要教師有極高的素質和了解孩子的基礎上去“動”,而且要“動”得有效
《企鵝一家在帳篷里》 多多 4歲
這幅畫真傳神,企鵝媽媽在帳篷里休息,企鵝爸爸出去散步,小企鵝也跟著媽媽散步。多多畫畫速度比較快,他常常幾筆就把畫好的形象覆蓋掉,小企鵝做好后,多多一筆下去,就把躺著的那只企鵝的嘴巴給蓋掉了!
老師趕緊拿起畫筆,蘸上多多調好的顏色,小心地沿著小企鵝的外面畫了兩筆,告訴多多要小心地沿著企鵝外面畫。多多接下來自己完成了這幅畫。
老師動了多多的畫,但只是為了告訴多多正確的用筆方法,并沒改變多多的思想,也告訴了多多如何用筆,這是正確的做法。
《小兔乖乖》 真真 4歲
真真很順利地剪完了兔子的輪廓,但不知道怎樣給兔子做內部的裝飾,老師拿過真真剪的兔子,折了一下,慢慢地左一下,右一下,交叉后剪下一小片紙,真真頓時明白了,后面的工作都是真真自己做完的。
老師動了真真的作品,是為了讓真真明白技法,這是教學的一部分。
《小貓》 天天 4歲
天天起好稿子后,就開始先用黑色畫眼睛了,畫完眼睛后,在眼睫毛之間畫黃色非常難,而且黑色和黃色就會混在一起很臟,于是老師告訴天天先畫黃色,后畫周圍的顏色,等黃色晾干再畫黑色的眼睫毛。
天天不理解,于是老師在天天的畫上動了幾筆,天天一下子就明白了。先畫了紫色,后畫了小貓的胡子腳趾什么的。
老師動了天天的畫,是為了讓天天了解作畫的先后次序。
教育孩子是一個需要智慧與技巧的工程,有時看似都是引導,但不同老師引導出來的學生,表現截然不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1299904.html
相關閱讀:今天我的寶寶第一天上幼兒園
幼兒園小班角色游戲目標
【幼兒園建構區怎么布置圖片】幼兒園建構區環境創設_幼兒園建構
寶寶上幼兒園哭鬧怎么應對
朱純燕:幼兒園老師的發音不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