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家忙著做飯,孩子卻吵著要人陪,此時大多數家長都會隨口說一句“你自己玩”,但這對孩子來說猶如“心理虐待”。調查顯示:在選擇最愿意傾訴的對象中,“父母”得票最少,而父母給孩子的壓力也最大,“心理虐待”時時存在。
著名兒童心理專家、市精神衛生中心杜亞松教授說,孩子的“精神食糧”需求是最豐富的,每個孩子都希望父母給予滿足,當他們滿心期望時,一句“你自己玩”或者用“早戀”帽子封殺,對孩子就猶如“心理虐待”。
從調查結果來看,孩子的心理需求,來自家庭的支持和力量不到三成;在愿意找人傾訴的學生中,初中生最愿意選擇傾訴的對象分別是朋友、社會工作者、心理輔導員,父母親排在之后;高中生選擇傾訴對象的順序是社會工作者、心理輔導員、朋友,然后才是父母親。原因是家長沒有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杜亞松教授說,“盡管青春期的孩子有些心理逆反,但交流、理解和愛,比物質的滿足更寶貴。”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471695.html
相關閱讀:寶寶缺乏安全感的3個獨特的表現
叛逆期的孩子要巧引導
測測寶寶心理健康程度.
孩子的恐懼與年齡有關
媽媽要做解開孩子心結的好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