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瑩來源: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
幼兒入園適應始終是家長和教師棘手的問題。筆者試從生態系統理論的角度,從家庭、幼兒園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出發,就幼兒入園適應問題進行深入分析。
一、家庭——微系統中最靠內的一層
家庭是幼兒生活、成長的地方,對幼兒產生的巨大影響不言而喻。作為生態系統中最靠近幼兒的一層,家庭在幫助幼兒入園適應的問題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明確上幼兒園的目的,做好幼兒心理上的準備
幼兒園(kindergarten),原意為大花園,將幼兒喻為花草樹木,教師則比作園丁,幼兒在園丁的關懷、愛護下健康地成長?梢,幼兒上幼兒園并不僅是為了減輕家長照看幼兒的負擔,也不是為了讓幼兒習得幾項技能,而是為了讓幼兒將來成為一個具有自由精神和創造性的人打基礎。因此,幼兒園以游戲為主要形式,以幼兒為本,發揚崇尚自由、自我、平等的幼兒園精神。家長應該明確這樣的初衷,在平時就告訴幼兒上幼兒園是一件開心的事情。家長不要在幼兒哭鬧時恐嚇幼兒,如“再不聽話就送你去幼兒園,讓老師來管你”或“爸爸媽媽要上班,沒人管你,你不去幼兒園就一個人待在家里”,這些容易讓幼兒產生恐懼感和被遺棄感的話語,會給幼兒造成心理壓力,導致其害怕上幼兒園。
(二)多陪伴幼兒,建立安全型依戀關系
親子依戀分為安全型依戀、反抗型依戀和回避型依戀。安全型依戀的幼兒只要父母在場,就感到足夠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環境中進行積極的探索和玩耍,對陌生人的反應也比較積極。當父母離開時,他們明顯地表現出苦惱和不安,想尋找父母回來,但得到其他人的安慰后就會恢復平靜?梢,如果幼兒與父母建立起了安全型的依戀關系,那么當幼兒離開父母獨立上幼兒園時,他們就會知道這只是短暫的分離,父母還會來接自己回家的,這樣,幼兒人園不適的時間就會大大減少。另外,家長在平時應該多陪伴幼兒,從言語和行動上表達出對幼兒的愛,建立起安全型依戀,從而大大減少幼兒因上幼兒園而產生的分離焦慮。
(三)創設開放的家庭教養環境,增強幼兒入園的適應性
針對入園適應這個特定環節,家庭教養方式的影響主要集中于家庭人際交往的特征。一般來說,如果家庭的人際交往具有開放的特征,意味著幼兒在入園前有更多機會接觸各種人群與環境,也就更有可能獲得多種有關適應環境的經驗,有更多機會在家庭外部獲得依戀與安全感體驗。這樣的幼兒在入園適應階段,可以通過已有經驗來調整自己,適應得就比較快,也往往伴隨積極的情感體驗。而在相對封閉的家庭人際交往環境下成長的幼兒,則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適應新的陌生的環境,因而往往帶著較大的心理壓力,適應過程往往伴隨著消極的情感體驗。因此,開放的家庭環境能幫助幼兒順利地入園。家長在平時就可以多帶幼兒出去接觸新的環境,鼓勵幼兒獨立地與人交流。
(四)提前感受幼兒園生活,做好幼兒自理能力上的準備
許多幼兒出現入園不適的現象,除了因產生分離焦慮以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能適應幼兒園里的一日生活。幼兒平時在家中已經建立了自己的生活節奏,到了幼兒園要融入集體生活方式,往往會產生不適應感。同時,在幼兒園里,兩名教師要面對一個班的幼兒,往往分身乏術,這就需要幼兒學會自己照顧自己。如,自理能力較差的幼兒,當不能自己吃飯、不能自己穿脫衣服、不能自己獨立上廁所時,就會產生巨大的挫敗感,而不愿再去幼兒園。因此,家長可以在幼兒入園之前在家中試行幼兒園的一日生活模式,鼓勵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其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幼兒園——微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微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園環境、規則制度以及教師,對幼兒的入園適應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一)調整幼兒園環境,做到環境家庭化
硬件方面的調整主要是使教室的布置部分體現家庭化的特點。教室內可以擺放一些具有家庭特征的小家具,如沙發、圓桌等,并進行適當裝飾,如擺放柔軟的靠墊與門墊等。這主要是為了讓幼兒有家的感覺,以消除幼兒對幼兒園的陌生感。同時,教師還可以和幼兒、家長共同布置教室,比如貼一棵用幼兒的小手印畫形成的樹,貼一些幼兒和父母的合影,放一些幼兒從家中帶來的玩具等。通過讓幼兒共同參與布置教室環境的方法,幫助幼兒在新環境中找到歸屬感,較快適應新環境。
(二)制訂人性化、彈性化的常規
在入園適應期,幼兒園可適當放寬規則,如適當縮短幼兒的在園時間,不要求必須來園吃早點。在內容安排上,應根據幼兒注意時間短的特點進行變化,如根據幼兒的喜好,利用新奇好玩的活動轉移幼兒的注意力,降低幼兒對新環境的敏感度。對于個別過分依賴依戀物的幼兒,可先允許他們帶依戀物入園,還可以安排中班與大班的幼兒進行混齡活動等。
(三)激發教師熱愛教育、熱愛幼兒的熱情
進入幼兒園后,與幼兒最親密接觸的是帶班教師,教師的配置與幼兒的適應速度和適應水平有直接關系。教師與幼兒接觸過程中會產生許多具體事件,這些具體事件所帶來的情緒體驗將影響幼兒對幼兒園整體環境的判斷。具有專業熱忱感的教師會熱愛幼兒教育的本職工作,真正發自內心地去了解幼兒的發展水平、關注教學實踐對幼兒發展產生的不同效果、關注在組織教學及活動時的情緒對幼兒情緒情感及其他發展領域的促進作用。具有專業熱忱感的教師會更多地把關注的重點放在有效的師幼互動上,本能地調控自身情緒,創造出良好的班級氛圍,以推進師幼互動的順利進行。在這樣的寬松的交流環境中,幼兒體會到老師對自己的愛,能夠從日常交往中滿足愛和歸屬的需要。
三、家園聯系——發揮中間系統的影響作用
根據生態系統理論,中間系統是指微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微系統之間有較強的支持性關系。在幼兒入園適應的問題上,只有微系統中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家庭和幼兒園相互支持、相互信任、互通有無,才能幫助幼兒順利入園。
(一)入園前的家訪工作與入園后的及時交流
教師應對新入園的幼兒做好家訪工作,從而了解幼兒的個性、需要、身體狀況以及生活習慣,盡量為他們入園適應集體生活做好準備。家訪不但可以了解家長的教育方式,也可以針對幼兒人園的準備工作與家長達成共識,還可以同幼兒接觸,讓他們對教師產生親近感,減少陌生感。
在幼兒入園之后,幼兒園與家庭之間仍然要保持及時的交流。教師可以向家長反映幼兒在園的表現,家長也可以向教師請教幼兒因入園不適所產生的問題,做到互通有無,家園一致。
(二)編印家長手冊
為使家長更全面地了解幼兒即將面臨的幼兒園生活,幼兒園可以發放編印《家長手冊》,其內容應包括幼兒園的規劃、教育目標、教學內容、一日作息安排表、幼兒的健康營養信息、如何幫助度過適應期等方面。家長可從中找到自己想了解的內容,使家長對幼兒園的了解從茫然走向清晰,為今后的家園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jiao/484525.html
相關閱讀:朱純燕:幼兒園老師的發音不標準?
幼兒園小班角色游戲目標
今天我的寶寶第一天上幼兒園
【幼兒園建構區怎么布置圖片】幼兒園建構區環境創設_幼兒園建構
寶寶上幼兒園哭鬧怎么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