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車成長的過程中,好多思想都是自我實現的?珊枚嗉议L都是“你還小,讓我來幫你!”什么都想幫孩子做,這樣,反而阻礙了孩子的“自我實現”能力與鍛煉。
一、適應孩子的“步伐”,等待他們自我實現,而不是為了自己方便去拔苗助長。
有一天,我看到一位美國男子正帶著他年幼的兒子散步。我跟在他們后面,突然發現這個1歲半到2歲的小孩用手臂抱住了父親的腿。這個男子站在那里不動,讓這個小孩圍著他的雙腿轉圈。當小孩做完這個游戲之后,這對父子繼續緩慢地散起步來。過了一會兒,這個小孩又坐到了路邊,這時,他的父親也停了下來,站在孩子身邊等待。這位父親面色嚴肅,但十分自然!他沒有做任何不尋常的事情。他僅僅是作為一位父親帶著自己的小兒子在散步。
我們常常帶孩子散步或去公園玩耍,但我們是否能像這位父親那樣從容地適應孩子的節奏呢?不少父母把帶孩子玩耍變成一件令人厭倦的繁重勞動,自己常常累得滿頭大汗、精疲力竭!皠e跑啦!會摔倒!”“別坐下,地上臟!”“哎呀,快點啦,你怎么這么磨蹭!要我抱著你走嗎?”“小心,有車!快拉著我的手!”“快來看呀,好大的一朵花!”這些“關心”,這些指令,其實阻礙了孩子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意愿。
現代生活的節奏很快,父母確實也非常忙碌。很多時候,父母其實是為了方便自己而去“幫助”孩子。看見孩子在系鞋帶,我們會覺得等上幾分鐘很漫長,忍不住過去幫忙;讓他們自己洗手,搞得到處濕乎乎的,還不如我們給他們洗了省力;讓孩子自己吃飯,飯沒吃進去多少,大部分都掉地上了,花的時間還長,還不如我們喂他們吃……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誰都知道,教孩子自己洗手、吃飯、穿衣、過馬路、整理衣物,比起“幫”孩子做完這些更加乏味、更加麻煩、更加困難、更需要耐心!但是恰恰這樣,前者是一位教育者的工作,幫助孩子創造自我;而后者只是一個仆人簡單機械的工作,堵塞了孩子生命發展的道路。
讓孩子去自我實現,父母一開始要花很多的時間去等待、去收拾殘局,但孩子成功了之后,就能大大“解放”家長,給家長節省更多時間。
開車帶倆孩子出門,我總要給他們都系好安全帶才出發。一天,大寶強烈要求:“我自己綁安全帶!”。于是我給另一邊他弟弟系好安全帶,給他一點小點心以免他不耐煩;然后轉到大寶這邊,等他自己嘗試。我耐心地教他怎么把雙手穿過安全帶,怎么對準兩個系扣。當我們完成的時候,他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以后出門,我只要給小寶系上安全帶并檢查一下大寶的安全帶就可以了。
如果當時我為了趕時間,粗暴打斷他自己的嘗試,一定會阻礙他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是得不償失的事情。而且事實證明,這樣做不僅讓孩子體驗到嘗試做事情的興趣和自我實現的自豪感,我花費的時間還比之前要少了。
高效能父母不會給孩子施與不必要的“幫助”,他們放慢腳步等待孩子成長,呵護孩子主動探索的熱情,直至孩子滿足自我實現的最高需求。
適應孩子的“步伐”,等待他們自我實現,而不是為了自己方便去拔苗助長。
二:營造有利于孩子活動的環境,而不是限制他們的活動。
兒童不可能通過思考或無所事事而發展成一個擁有健康心智和高度智慧的成人,所以,只要對孩子沒有傷害的行為,父母就不要橫加干涉,而是積極想辦法保證孩子的行為不帶來危險。
孩子不是喜歡啃玩具嗎?不要制止他,而應該把玩具清洗干凈,提供安全的玩具給孩子啃。孩子剛學會爬或者走的時候,不是喜歡東摸摸、西摸摸嗎?不要制止他,但要記得把鋒利的東西拿走,把易倒的重物移開,把電源插座蓋起來。只要不涉及安全,父母就讓孩子自由地行動吧。我在孩子9個月體檢的時候,從兒科醫生那里拿到一張清單。清單告訴父母在兒童學爬期間,要注意把家里危險的東西收起來,盡量把有棱角的家具包起來,鍋的手柄一定要朝里,等等?梢,美國的傳統觀念是鼓勵孩子探索世界的,這可能就是這個民族創造力的源泉。
溫馨提示: 適應孩子的“步伐”,等待他們自我實現,而不是為了自己方便去拔苗助長。營造有利于孩子活動的環境,而不是限制他們的活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1010453.html
相關閱讀:你曉得如何讓寶寶輕松學數學么
兒童遭到性侵的案件頻發,孩子如何自保(幼兒網編輯)
0-3個月寶寶的運動啟蒙
如何教寶寶讀書
玩玩具,讓寶寶交往能力更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