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年幼的孩子認為小貓、小狗、小花小草和自己一樣,是有小生命、小靈魂的,也是知冷知熱、通人情的。因此,他們往往對小動物、小生物表示關切,很喜歡,甚至把它們當人一樣和它們嘀嘀咕咕地說話。家長不必去向孩子解釋這些動物與人不同。相反,應該肯定、支持孩子對這些小生命的關心和愛護,并借此告誡孩子不要去攀摘花草,欺負小動物。孩子們對動植物的這種仁愛之心,會有助于他們同情心的形成。
小動物是兒童最真摯的伙伴
兒童把寵物看成是摯愛的伙伴,在兒童眼里,寵物甚至勝過人,因為他們可以與寵物分享秘密,在難過時獲得安慰,并非常愿意隨時隨地的照顧它們。比如,孩子在學校受到嘲笑或在家里遭到訓斥,就會退縮一旁,與不會搬弄是非的寵物相廝守;他們會向貓貓狗狗傾訴所受的委屈,分享內心的情感,在自己獨有的世界里得到一種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可愛的小動物都會給他們無條件的關注,寵物的可愛表情和種種小把戲便成為對孩子最安慰的語言,帶給孩子最大的快樂,無形之中緩解了孩子心中的郁悶,幫助他們撫平心靈創傷、恢復自信與樂觀。
兒童與小動物有著天然的和諧關系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年輕的父母往往工作比較繁忙,平日陪伴孩子和與孩子交流的機會不夠充分。而當孩子有寵物為伴,相當于多了一個可以交流和寄托感情的對象,孩子們在需要更多的情感時能夠得到轉移。這點從兒童在同小動物玩耍時臉上流露出發自內心的興奮神情就可以看到。與小動物相伴是兒童特有的天份,多與小動物接觸不僅能激發兒童活躍、好奇的天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父母們與孩子平日里沒有時間溝通的缺憾。
寵物在一些壓力更大的環境中也可幫助兒童。實驗證明,兒童在接受體檢時有一條狗在場就會感到輕松一些。性格內向而不善交際的兒童可從寵物身上獲得自信,因為寵物毫無保留地給予他們所需的關愛。最近對患有孤獨癥的兒童進行了研究,發現他們從寵物身上尋求友誼和安慰的方式與對待家人的方式截然不同。他們似乎對動物的需求特別敏感,并喜歡撫摸寵物。
培養關懷之心
有些孩子在天生的好奇心萌發之前,就被爸媽灌輸一些不當的成見,例如:動物是臟的、危險的,它們會傳染疾病,還會攻擊人類……。所以,這些孩子一接近動物,就會被爸媽斥責或嚇阻,造成孩子害怕或討厭動物。甚至,有些孩子還會欺負動物,以虐待流浪動物為樂;這群孩子缺乏眾生平等的想法,把動物當成低等的牲畜,任它們被蹂躪也覺得不痛不癢。因此,讓孩子有機會飼養寵物,和寵物一起生活、培養感情,孩子就能體會到,動物也和人類一樣,也有喜怒哀樂,也會害怕孤獨,也需要別人的關心,當孩子對動物產生這樣的同理心的時候,那么他們看到街上的野狗或流浪的小動物,也會產生莫大的同情與關愛。
培養責任感
爸媽必須讓孩子明白,養寵物是個長期的工作,不像玩具一樣,想玩就玩,不想玩就可以丟棄。一旦決定要養寵物,就得把它當成是家里的一份子,必須永遠的愛護它。所以,爸媽最好將一部份照顧寵物的工作讓孩子來做,如果家中有幾個孩子,還可以做個工作分配表,規定每天誰要負責做什么事。讓孩子除了與寵物玩耍之外,還要實際參與照顧與清理的工作,以養成孩子的參與感與責任心,也更能體會飼養寵物的甘苦。
與小動物接觸對于兒童的影響意義是深遠的,但我們要正確對待兒童與寵物之間的相處,不能盲目引導。童年的生活對人的一生是至關重要的,在童年時代
有可愛的小動物相伴,不僅能給兒童帶來歡樂和啟迪,使他們擁有多彩的童年,還有助于完善兒童的性格,培養兒童對家庭、社會和自然的熱愛。
總結:孩子的認識能力比較低,知識經驗少,需要成人在認識上給予幫助,行動上給予指導。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告訴成人自己做了什么關心別人、幫助別人的事情,成人應及時對孩子進行表揚和鼓勵,以強化孩子的這種良好的思想行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1095045.html
相關閱讀:童心是鼓勵和呵護的
禮貌用語和孩子感恩的心
玩具,讓孩子快樂的學習
如何教寶寶學習英語?
給說話推遲寶寶的小貼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