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
孩子在1歲多就有了自我意識,到了三四歲就已經能理解別人的評價了。父母觸及孩子的隱私和“痛點”,即使是以說笑取樂的方式說出他經歷的糗事時,也會讓他覺得丟了“面子”,感到難堪、屈辱、氣惱甚至無法接受。
孩子與成人一樣,是獨立的個體,是有尊嚴的人,需要與成人一樣被尊重。如果家長當著很多人的面訓斥孩子,孩子會產生抵觸心理,即使知道自己錯了,但在心里也不會接受。
在外人面前訓斥孩子、強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揭發孩子的短處等,這些行為會讓孩子幼小的心靈產生挫敗感和羞辱感,給孩子的心理留下陰影。此外,常常在外人面前受到家長批評的孩子,還會缺乏安全感以及對父母的不信任感,從而疏遠與家長的關系。孩子在家長面前不受到尊重,常常是家長與孩子產生隔閡的原因。
不僅如此,不顧及孩子的感受進行“人前訓子”,還會導致孩子出現一些心理問題,比如自卑等。有些孩子甚至會在這種影響下出現極度的自卑,其實極度的自卑與極度的自尊是相對應的,如果不注意引導,會在孩子的心靈上埋下隱患。一旦爆發,甚至會誘發犯罪。
做聰明的父母 給孩子留點面子
平等地對待孩子
獲得尊重是兒童的基本權利。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應該獲得成人的尊重。一個高自尊的孩子才會自愛、自信,而一個低自尊的孩子會認為自己不好,懷疑自己,喪失自信。而且,尊重是相互的,如果我們不尊重孩子,那么我們也將無法獲得孩子的尊重。
不在人前教子
當孩子在公共場所犯了錯誤或提出無理要求時,父母可以先用溫和的語言對孩子進行勸說,用商量的語氣制止孩子的不當行為。等單獨相處時,再與孩子講道理,讓其明白自己的錯誤。
不宣揚孩子的缺點
中國父母以謙虛著稱,當自己的孩子被別人夸贊時,許多父母都會謙虛地、刻意地數落孩子的缺點和不是,這樣并不是對孩子好,反而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果孩子真的有什么缺點,父母也要選擇在小范圍內進行教育,避免孩子緊張和抵觸心理。
很多父母都“愛面子”,卻沒想到孩子也會有“面子”。孩子的自尊心,是隨著他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孩子的隱私權,在公眾場合注意給孩子留面子,給予孩子積極的暗示幫助他們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給孩子創造鍛煉能力的機會……這些都是成功父母的教子準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402251.html
相關閱讀:母親節 寶寶的感恩教育補上了嗎?
一位爸爸的反思:孩子越來越聽話,我卻犯愁了
父母常吵架 對孩子的傷害最大
父母如何指導孩子交朋友
孩子以下四種行為,易被父母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