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以前嬰幼兒有一種十分重要的現象,那就是:形成印象。
頭腦構造以蛋來比喻,則“舊皮質”類似蛋黃部分,這個部分是在出生后的6個月便已生成。人類的潛意識就儲藏在這一部分,它是記憶的儲藏庫。蛋白部分是出生后逐漸增長的“心皮質”,這是人類的顯意識。
人生的最初三年,或更長一點時間,進入大腦的信息儲藏在舊皮質,所以我們把這時期的教育叫做“潛意識教育”,以后當新皮質逐漸生成,進入大腦的信息主要儲藏在新皮質,這以后的教育叫做顯意識教育。但,如果將潛意識與顯意識對人的一生素質發揮作用的功能比較,則潛意識的功能比顯意識的功能強50倍以上!潛意識的作用好壞決定人類頭腦的好壞。
您還能說0~3歲時期的教育不重要嗎?
嬰兒并不是像大人那樣,把事物一一理解之后才記下來,而是將很困難的事物原封不動放入頭腦里的“基本庫”中,在嬰兒頭腦中具有已經成長完成的成人頭腦中即沒有驚人的“電腦”功能,這種潛意識將終生發揮作用。
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有《哈佛女孩劉亦婷》這本書,劉亦婷是以英語水平高強17歲被哈佛大學錄取,劉衛華(亦婷的母親)向我講述了一件的難忘的事:當劉亦婷出生8個月時,劉衛華需要考職稱,英語必須過關,本來單位安排了培訓,但孩子處于襁褓之中的劉衛華只能在家里學習。當時中央電視臺每天下午6點30分正在播放《Follow me》,劉衛華抱著孩子在家里。于是,大人是有目的的,有任務的學習,孩子卻是無意識、被動的接受。但是當孩子1歲半時劉衛華考到了職稱,但最大的收獲卻是孩子,當劉亦婷長大了參加英語培訓時,老師驚訝的發現,這孩子的英語能力達到異于尋常的水平。劉亦婷也對媽媽說:“我覺得學英語就像學自己語言一樣容易。”究其原因是在潛意識教育時期,在大腦里形成印象。以后同類型信息輸入、使形成連接,故能產生成人學習能力的幾倍的作用。
記憶力是可以鍛煉的,但科學研究表明;它應有足夠的物質基礎,這個物質基礎成分是膽堿,膽堿促進乙酰膽堿的合成,而后者是參與記憶形成的重要神經遞質,使信息傳遞速度加快,使人思維活躍,幫助提升記憶力,這一點,對早產兒更具重要意義.
〈二〉
嬰幼兒的智能會隨著教育顯著的成長。根據以往的幼兒發展心理學,孩子的智能發展不太受外在環境的影響,而是隨著自身自然成長。后來,世界各國的許多教育專家漸漸的發現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過去對IQ的想法是以說明智力指教之恒常性的固定智能觀為基礎,或認為個體之發生是重復系統發生的反復論為主,而忽視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隨著大腦科學的不斷進步,有這種陳舊觀念的人已經逐漸少了。
嬰幼兒的智力指教是可變的,它不是預測終生的指標,它不是一錘定音,智力指教的變化,取決于日后孩子處的環境,為此提供的教育環境以及他本人的非智力因素(性格、意志、氣質等)的作用。
還是一點很重要,那就是物質營養。歐洲人:“聰明是吃出來的。”這話有一定道理,比如說大腦中大約75%的髓磷脂來自于脂肪--尤其是長鏈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而髓磷脂是腦細胞髓鞘消化的物質基礎,大腦皮質中細胞的細胞膜的物質組成部分由DNA組成。嬰兒需要我們稱之為必需脂肪酸的物質,我們平時可能慣于把脂肪與我們腰部多余的肥肉聯系起來,但這里指的顯然不是,現代化營養告訴我們,大腦主要的營養是脂肪,指的是必需脂肪酸。
我們注意到按合適比例的DNA和ARA的營養配方奶粉。能使嬰兒的智力指數平均提高7分,這是什么概念?孩子的智力是不斷發展的,在嬰兒時期智力指數能提高7分,意味著這個孩子在更多的起點上,加速向前發展。這是何等重大的意義!
我講一個“隧道效應”,火車進隧道,誰先進去?當然是火車頭。誰先出來,還是火車頭——因為隧道里火車不會掉頭。孩子的智力發展就是這種“隧道現象”,今天在北大,清華等重點名牌上學的童年,他們的聰明才智決不是大學才顯現出來的,中學階段已十分優秀;但他也不是中學階段顯現出來的,小學的,老師都夸他頂呱呱;但也不是小學他開始聰明起來的,幼兒園里,他就十分出眾......反過來說:“學生們并非在十六歲才掉隊的,他們六歲時就掉隊了。”
想象一下,嬰兒時期,智力指數平均多出7分,就等于是一開始他就在火車頭的位置,他當然先進隧道,他也一定先出隧道。
有了好的物質營養,再加上好的精神營養,則如虎添翼,他可以騰飛,這種精神營養,就是科學地早期教育,就是在嬰兒生理心理能承受的范圍內,極大地豐富他的精神生活。
格論.多曼博士曾說過:“自然以這種方式構建大腦,在生命的最初6年里,幼兒以驚人的速度吸取信息并且幾乎不用吹灰之力。”
智力發育與大腦皮質的構成有直接相關,而 DHA本身就是大腦皮質的物質組成部分.那么,促進腦部發育,就不僅僅是量的增長,更重要的是質的提高.著名的貝茲研究,使我們知道在嬰兒頭十八個月里,攝入適量比例的DHA 的配方奶粉的嬰兒和沒有攝入適量比例的DHA的其它奶粉的嬰兒,智力發育指數相差七分 ,這對嬰兒今后的智力發育,其意義十分重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500928.html
相關閱讀:父母如何正確地向寶寶“示愛”
學洋媽媽育兒哪些事情
腦部發育有兩個關鍵時期 哪個媽媽先抓住誰家的寶寶就更聰明
兒童春季咳嗽并非都是“火”
爸媽早知道 0-1歲寶寶睡眠時間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