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3歲時挨了爸媽的揍,5歲時攻擊性飆升到250%,上學后打架斗毆不學習,成年后投身暴力犯罪,有了下一代再把他們揍個稀巴爛……
中國傳統教育“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觀念根深蒂固,很多家長信奉“不打不成器”,西方也有“省了棍子,慣壞了孩子”的諺語。家長用暴力體罰來讓孩子遵守紀律,歷來存在爭議,現在遭到心理學家一致聲討,因為研究發現體罰會給孩子造成長久的不良影響,包括滋生暴力傾向和情感問題、影響學業、破壞親子關系等。孩子淘氣卻不能揍,父母還有什么辦法管教?“計時隔離”就是一個不錯的替代方法。
3歲挨打種下暴力犯罪的種子
屁股肉厚,似乎不容易打傷,故打屁股成為很多為人父母者首選的體罰方式。調查顯示,56%的英國人和三分之二的美國人都贊成打屁股是“對孩子好”——體罰讓孩子心生畏懼,短期內不敢淘氣了。然而,體罰的效果是不持久的。美國圣母大學心理學教授達西亞·納爾瓦埃斯博士認為,懲罰要及時才能形成條件反射,但孩子淘氣時父母若不在旁,過后發現才出手揍,就不見得有效。
體罰的管教效果有限,不良后果卻有一大堆:
增強暴力傾向。美國杜蘭大學的研究追蹤了2500名兒童,發現3歲時每月被打兩次屁股者到了5歲的時候,攻擊性比沒被打過屁股者的高1.5倍。無論家庭文化背景怎樣,被打屁股的孩子都較為不聽話,在學校一不順心就會和同學打架。他們長大后進入社會違法犯罪較多,增加了社會的暴力現象。美國心理學家莫利·卡斯特路博士指出,體罰教會孩子“只要憤怒就可以打人”,源自對父母的模仿。
破壞親子關系。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芭芭拉·格林堡博士稱,體罰或許能阻止孩子某些行為,但他們的聽話不是出于對父母的尊重,而是出于害怕,長期不利于親子關系。體罰還會破壞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日后泛化為不相信別人,總是懷疑別人居心不良,過分敏感的結果就是先發制人:與其等別人來攻擊我,不如我先去攻擊別人。
影響學業成績。加拿大東安大略省兒童醫院的研究發現,體罰可損害兒童的認知能力,對智力發育造成長遠的消極影響。體罰可導致大腦灰質減少,而灰質是腦細胞之間的連接部分,對智力有重要意義。受到體罰的孩子攻擊性上升,在學校惹是生非也會拖累學業。
扭曲精神人格。有研究顯示,受過體罰的孩子成年后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精神障礙,自尊心較差,以女生較為明顯。小時候遭受體罰的人比較容易出現分裂型、反社會型格、自戀型和邊緣性人格障礙。
“兒童多動癥”可能是打出來的
美國加州水務官員安東尼·桑切斯用皮鞭抽打10歲繼子扎克時被鄰居拍攝到,視頻傳到網上后引起輿論嘩然。桑切斯因此被捕,但家屬稱被抽打男童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俗稱“兒童多動癥”),辯稱其他管教方法都不如體罰有效。據說,扎克挨打是因為出言不遜。
孩子挨揍往往是因為淘氣,而不少特別淘氣的孩子都存在ADHD的問題。美國兒科醫生馬克·貝爾坦認為,家長和老師給患ADHD的兒童太多的消極反饋,因此他們更需要的是表揚而不是體罰。加拿大戴爾豪西大學心理學家邁克爾·昂加爾博士甚至認為,如果父母多“省了棍子”,很多孩子就不會被診斷成ADHD或者“品行障礙”了。
12下一頁閱讀全文
媽媽泄憤,竟然把孩子活活打死
2007年7月3日,深圳。24歲的媽媽高小雪給兩歲8個月大的女兒鐘小月喝營養奶時,見到女兒因咳嗽把奶吐到床上,這個媽媽一下扯走床單,導致女兒摔到床下,繼而又踢了女兒一腳。被送到醫院后不久,小月發生腦死亡。
被捕后的高小雪稱,女兒平時吃飯不乖,自己心情不好就經常毆打她,用拖鞋、按摩棒“教育”孩子,失控時還用手掐。她認為自己受父親的影響太深了,小時常遭父親打,心理留下陰影。為治療自己的心理問題,她曾求助過心理醫生。她說:“我打她,是為了逼她吃東西,是為了孩子好,即便她現在不理解,等她長大后,也會理解。”“每次打完孩子,我也很心疼很后悔。”
調查顯示,體罰多發生于幼兒到學齡前的階段,男孩挨打比女孩更多,收入與受教育程度較低的父母更喜歡體罰孩子。
卡斯特路指出,體罰打著“讓孩子在懲罰中學習”的幌子,實際上是父母在發泄自己的憤怒,屬于虐待狂的病態。這些父母通常自己就是體罰的受害者,又把自己的不幸傳遞給下一代。美國青少年心理咨詢師烏戈·烏切稱,打孩子會讓大人失去冷靜,變得越來越暴躁,一錯手就會打傷孩子。
1979年,瑞典成為第一個立法禁止體罰兒童的國家,之后陸續有30個國家禁止在家庭和學校體罰孩子。有的國家則對體罰兒童進行限制,如英國倫敦規定父母可以拍打自己的孩子,但不能打到“皮膚發紅”。美國兒科學會與美國心理學會明確反對家長以任何理由打少年和兒童。
如果父母忍不住打了孩子,過后又感到后悔,該怎么辦?為了幫助孩子理解和接受挨打的事實,美國兒科學會建議:父母應該平靜地向孩子解釋挨打的原因,具體說明孩子的什么行為令他們那樣做,父母當時有多么的憤怒;父母還要為自己的失控向孩子道歉。
取代體罰,試試實施“計時隔離”
一位媽媽從來不贊成打孩子,但終有一天,4歲多的兒子實在太淘氣了,令她忍不住要出手教訓,讓兒子出去找根樹枝回來,好讓她抽他的屁股。兒子出去了好久,最后哭著回來了,說:“媽媽,我找不到樹枝,但找到一塊石頭,你就拿它扔我吧。”媽媽突然意識到,在年幼的兒子眼中,暴力與紀律懲罰是難以區分的,他只知道媽媽準備傷害他。于是,她與兒子抱頭痛哭。從此以后,她就把這塊石頭放在廚房的架子上,時刻提醒自己:永遠不要使用暴力。
這是瑞典著名兒童文學女作家阿斯特里德·林格倫遇到過的真實故事。心理學家們建議,如果你為人父母,或者準備要孩子,就要意識到懲罰是為了改變孩子的行為,而不是泄一時之憤,關鍵是學習如何用非暴力的方式取代體罰——實施“計時隔離”。
使用這種懲罰的手段時要注意:說理、警告在前,關禁閉在后,不能動不動就用此法;在關禁閉時,可以告訴孩子的時間,如對孩子說:“關你10分鐘!”也許大家會認為,這樣豈不是失去了威攝力嗎?其實只要是父母態度一致,神情嚴肅,孩子就是關上幾分鐘,對他來說都是很長時間的,因為嬰幼兒特別害怕離開父母。另外有個時間的規定,父母也好不失面子地結束對孩子的懲罰;另外,關閉時不管孩子怎么傷心的哭鬧,大人都不能隨便去理他,一定要等時間到了,再去理他。當然為了防止意外,大人可以在門外悄悄監護,但不要讓孩子發現了;關閉結束后,大人也不要一下子都去理孩子,仍然要保持平靜的態度,只需一個大人去理理他,并簡要地講講道理,并提醒孩子以后要注意改正就可以了。
“計時隔離”摒棄了打罵或溺愛,值得中國的父母很好的借鑒。在我們的周圍,常?梢钥吹胶⒆臃噶“錯誤”后,大多數家長都是溺愛、護短,不批評不教育,也有的家長對有過錯的孩子施暴,打罵一頓。這兩種極端都是不可取的,前者容易使孩子產生把錯誤當榮耀的錯覺,助長孩子的任性、霸道。后者易使孩子心靈蒙上孤獨、恐懼陰影,不利于他們健康心靈的培養。
“計時隔離”抓住了兒童的心理,堪稱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兒童心理學認為,孩子對父母或大人的依賴性很大,一旦受到冷落或處于孤立無援的地步,就會滋生來自外界的威懾力。隔離使他們感覺到自己與別的孩子不一樣被區別對待了,孩子對這種厚此薄彼的“不一樣”非常敏感,固而在心理上產生很大震動,促進他們反思自己的行為:為什么不一樣?為什么會犯“錯誤”?錯在哪里?聰明的孩子還會舉一反三主動思考糾正“錯誤”的方法,再經過家長的教育、點撥,這樣就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12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611681.html
相關閱讀:童心是鼓勵和呵護的
如何教寶寶學習英語?
給說話推遲寶寶的小貼士
禮貌用語和孩子感恩的心
玩具,讓孩子快樂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