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我最喜歡的是媽媽。”昨天下午4點,記者在江蘇省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藝術幼兒園門前連續問了六位小朋友,這些7歲左右的孩子們無一例外地說出了同樣的心聲。家住南湖沿河一村的郭小姐告訴記者,幼兒時期的孩子與母親在一起的時間相對要多些,自然也最熟悉母親,也最喜歡跟母親親近,也最聽母親的話,這時的孩子讓母親終身懷念。
小學生:“我們老師比媽媽更厲害、權威!鼻疤,家住鐵路北街的李阿姨家,11歲的兒子因為不肯更改英語單詞讀音,雖然被爸爸罰站,但他仍然倔著說“我們老師是這么教的”。李阿姨告訴記者,上小學后,孩子對老師的信任直線上升。記者在秣陵路上一所小學門前采訪時,不少家長也向記者“訴苦”,老師的話比媽媽的話管用。因此,有時“向老師告狀”竟成為不少家長教訓不聽話孩子的法寶。
中學生:“不愿意跟媽媽溝通,觀點差距太大,溝通困難!边@是記者在采訪中深切的感受。記者在鼓樓區中山北路旁一所中學采訪一位女學生時,她這樣告訴記者:“我現在跟媽媽交流,發現發短信最好,我經常跟她發短信表達自己的想法。”在位于集慶門大街上一所中學當老師、同時也是母親的陸女士告訴記者,孩子上初中后,跟同學交流的比跟父母交流的多,“孩子幾乎有全班同學的電話,一打就是半個小時,我們家電話賬單大部分是他的支出!
大學生:“需要錢時才會自然想到家,想到媽媽!庇浾呶辛讼闪执髮W城里一位大三年級的學生做個20人抽樣調查。他告訴記者,女生能隔三差五打個電話、發短信回家。而男生,差不多都是等著家人打電話來,或發短信后,才回應一聲。“只有當卡里快沒錢時,才會真切地想起媽媽爸爸!边@位同學說,有時,向家里“討錢”,也許更能讓他們感受到母親的分量。作者:梅建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674365.html
相關閱讀:母親節 寶寶的感恩教育補上了嗎?
父母如何指導孩子交朋友
一位爸爸的反思:孩子越來越聽話,我卻犯愁了
孩子以下四種行為,易被父母誤解
父母常吵架 對孩子的傷害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