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斑斕的教室里,穿著豹紋裝扮成“非洲土著”的老師用鼓點和手勢跟小朋友“打招呼”,音樂響起,沙錘、小鼓等演繹著歡快的旋律……那么,“早教”究竟是一種科學育兒新潮流?還是巧立名目騙家長錢的“大忽悠”?眼下正成為家長們關注的焦點。
真科學?
七彩斑斕的教室里,穿著豹紋裝扮成“非洲土著”的老師用鼓點和手勢跟小朋友“打招呼”,音樂響起,沙錘、小鼓等演繹著歡快的旋律,老師、家長開始帶領著小朋友們跟著節拍舞蹈——這是某早教中心的一節音樂課,參與的都是兩歲左右的小朋友,還有他們的家長,大家都玩得興高采烈,與其說這是課堂,不如說是個派對。
隨著年輕父母教育意識的改變,“早教”已成為越來越多父母關注的內容。不過,作為一種新興教育方式,伴隨著“早教”的爭議卻并未因此而平息。
那么,“早教”究竟是一種科學育兒新潮流?還是巧立名目騙家長錢的“大忽悠”?眼下正成為家長們關注的焦點。
只是想讓孩子快樂成長
“選擇讓孩子上早教班之前就明白,孩子那么小,不可能立刻學到什么知識性的東西!比鹑饗屘寡裕叭绻胍吹缴狭嗽缃桃院,孩子就有突飛猛進的提高,那是不現實的。”
由于對孩子的早教一早就有了清醒的認識,所以瑞瑞媽覺得自己選擇早教是正確的。而通過一年多在早教班的學習,她覺得瑞瑞在習慣的養成、專注度、與人交往的能力等方面的確也有一定的進步。
瑞瑞媽告訴記者,選擇早教班的初衷絕對沒有類似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把孩子培養成“天才”等功利的想法。她說,也許是因為以前自己做孩子的時候學習和生活受到的束縛太大,所以更希望以后自己的孩子可以更加無拘無束地快樂學習。
已經是半個“早教專家”的瑞瑞媽告訴記者:“外國已經有權威的科學證明,孩子在0~3歲這段時間是基本沒有記憶力的,可是卻對他們日后的成長有著關鍵的作用!比鹑饗屨f:“我會選擇課程比較輕松、好玩的早教機構,就是既不想剝奪孩子的快樂童年,又不希望錯過培養孩子性格、挖掘孩子潛能的‘黃金時期’!
能彌補自己在教育上的缺失
自己開公司的蘇珊和老公都經常需要出差,只能把剛滿1歲的小女兒撂在家里和保姆玩,她發現雖然自己和老公性格都比較開朗,可是小女兒卻特別的文靜、羞澀、怕生。
“我始終都覺得孩子是因為接觸的人太少,每天就對著保姆這樣下去肯定不是辦法。”蘇珊和老公商量之后,在附近找了一家比較火的早教機構,把小女兒送到那里去和小朋友一起玩。
“我以前也覺得只要自己看一些書,了解一些早教方面的信息,就可以很好的教育女兒!碧K珊說,“其實這種想法還是有誤區的,畢竟我們不是專家!
小心早教變成“心理虐待”
兩歲的陽陽原本活潑好動,愛玩愛笑,可是最近半個月來,陽陽的脾氣逐漸變得越來越暴躁,白天時,陽陽總是一副無精打采的模樣,夜里常常半夜驚醒、做噩夢等。
經過多項檢查,顯示陽陽的身體狀況并沒有任何問題,醫生向陽陽的媽媽仔細詢問孩子的最近生活習慣等,終于了解病因所在:從兩個月之前,望子成龍的媽媽開始對陽陽實施早教:每天讓陽陽看一個半小時的英語會話光盤,再做一個小時左右的智力開發游戲,這讓生性好動的陽陽很不適應。醫生診斷,這可能是早教惹的禍,違背孩子天性對幼兒實行過度的早期教育,實質上無意中已形成了一種心理虐待。
醫生特別提醒,父母實施早教最好是能在游玩中學,游戲中學,譬如領著孩子參觀公園時,隨時隨地向孩子灌輸知識,通過視覺、聽覺、觸覺讓孩子增長知識,遠比讓孩子一味地背書、寫字要科學得多。
兒童醫院體檢中心腦象圖室對本市和外地60名3-4歲兒童進行的早教效果抽樣調查發現,接受過強化早教的孩子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完美,不僅創造力和學習能力沒有加強反而減弱,還失去了善良的天性和愛心品質。負責調查的楊俊麗主任表示,早期教育除了智力開發外,非智力素質的培養也是一項重要內容,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為孩子日后的成長埋下隱患。
強化早教讓孩子失去正常能力
0-3歲是兒童大腦發育最重要的時期,最初的身體素質、智力發展、個性品質的形成都從這時開始,因此目前家長們已經越來越看重在這個時期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近期,市兒童醫院體檢中心腦象圖室對兒童早期教育效果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中,專家們共選擇了60名3-4歲的兒童,為了增加可比性,除本市的20名兒童外其余40名孩子均來自外省市。這40名外地兒童中,有20人0- 3歲期間在專門的早教機構接受了特殊教育,有的孩子在3歲時就已經達到了4歲孩子才能達到的知識層次,其余20個孩子則沒有進行過這樣的專門訓練。而天津本市的20個孩子也都沒有進行過特殊早教。
通過對比腦象圖后發現,沒有進行過特殊早教訓練的孩子大都很有愛心、心地善良、懂得包容別人,而進行過特殊早教訓練的20名孩子具有這種品格的人數則只有前一組的一半兒;沒有進行過特殊早教訓練的孩子邏輯記憶能力是進行過特殊早教訓練孩子的一倍,說明強化早教非但沒有增強孩子們的邏輯記憶能力反而大大減弱了邏輯記憶功能;右前腦能控制人的創造力,而左前腦則具有負責基礎知識的儲備、對基礎知識儲備的駕馭能力以及再學習的能力等,將外省市兩組孩子左前腦和右前腦的腦象圖進行對比后沒有任何差別,證明強化早教并沒有增加孩子的創造力和學習能力。最后,專家把這些結果和本市孩子進行對照證明,沒有進行過特殊早教的天津和外地孩子情況基本沒有差別,同樣具有愛心強、邏輯記憶能力強、創造力學習能力并沒有降低的特點。
3歲前孩子背詩識字都是“徒勞”
負責這次調查的兒童醫院體檢中心腦象圖室楊俊麗主任表示,早教的含義是廣義的,既包括感知、語言、認知的訓練,也包括生活習慣、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養。但現在有不少家長把早期教育片面理解為智力技能教育,認為孩子會背詩詞、念字母表,背得越多越好。其實,這對嬰幼兒的發展非常不利。調查已經證明強化早教并不會增強孩子的邏輯記憶能力,也沒能使孩子變得更聰明。孩子大腦在3歲以前的記憶只是機械記憶,家長常常以自己的孩子這么小就能說會道、背詩詞、數數為驕傲,其實孩子這時并不理解一個詞一個數代表的真實含義,只是一種短期機械記憶,如果不定期重復,就會很快遺忘,而且這種做法并不能增強記憶力,也就是說孩子記住的東西并不比同齡人多。等到上學后,這些所謂的優勢就會遺失,他們會重新與同齡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以前記得東西都白學了。
調查還表明,孩子在經受過特殊早教以后變得沒有愛心,不再懂得去包容別人。這是因為家長、老師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灌輸知識時會有意無意地把一些成年人間才有的競爭等觀念強加于孩子身上。比方說,都在一個班里上課,家長往往告訴孩子要多表現,多和老師親近,想辦法讓老師喜歡自己,不要被別的孩子比下去。久而久之,互相競爭、互相爭寵的觀念就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造成愛心減弱、心地狹隘。其實,0~3歲的孩子除了早期的智力開發外,非智力素質的培養也是一項重要內容,家長不能把孩子某方面的技能來代替早教培養,期望過度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為孩子日后的成長埋下隱患。
早教不能急功近利
所以說,目前社會上對早期教育的認識要有所改變。早期教育應該更偏重親子教育,開發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以及觀察能力,而不是單純讓孩子背書、數數。家長們要注意觀察,比如說到動物園去玩,孩子看了猴子和猩猩,要讓他知道猴子和猩猩有什么不同,耐心地給他們講兩種動物的形狀、運動方式、吃的東西和玩耍的方式。帶孩子到野外看看花草也是早教,小草發芽了,是綠色的;花開了,是紅色的。孩子的眼里什么都是新奇的,孩子都有興趣去觀察,只是這種觀察很多大人注意不到。早教就是根據孩子的身心自然發展規律,和孩子多溝通,讓孩子多活動,多動手用腦,游戲和快樂才是孩子早教的主要構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aojiao/734858.html
相關閱讀:父母如何正確地向寶寶“示愛”
學洋媽媽育兒哪些事情
腦部發育有兩個關鍵時期 哪個媽媽先抓住誰家的寶寶就更聰明
兒童春季咳嗽并非都是“火”
爸媽早知道 0-1歲寶寶睡眠時間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