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價值觀卓然不同的人在一起,摩擦在所難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所認定的東西,當不同的東西發生碰撞時,爭執隨機而生。不過我認為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為了短暫的輸贏而不顧大局。
中華上下五千年,以武建國以文治國,兵儒兩家個就其職,創我中華千秋家業,他們之中的多數放下私利顧全大局,其中以藺相如和廉頗為主。廉頗為趙之良將,身份高貴,以勇氣聞于諸侯,趙惠文王時攻城野戰無不破之,視以為眾將軍之表率;藺相如宦官之家臣,素賤人者,后以口舌為勞辱秦臣保大王,功之大也,位以廉頗之上。藺相如和廉頗的矛盾開始,同時這也是將相之爭的射影。
現在我們先來看一下當時的背景。戰國末期,秦楚齊趙韓魏燕七國中,秦的勢力最強。秦瑤統一七國需要各個擊破,它南邊的楚國和西北邊的趙國實力比較強。公元前283年,秦國正在集中力量對付楚國,雖然對趙國虎視眈眈,不是蠶食欺壓,卻還抽不出主要力量大舉進攻,況且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秦國不得不避諱。如果這時候廉頗和藺相如的矛盾激化回事什么樣子?
我們想象一下沒有“負荊請罪”的趙國。廉、藺兩派終于開戰了,趙國的兩根擎天柱相互爭斗,朝野之上烏煙瘴氣,江湖之間名不聊生 。情況一:廉頗輸啦。藺派歡呼雀躍朝堂有了難得的寧靜,這時秦國在消滅楚之后,轉矛指向趙,失去廉頗的趙國節節敗退,最終加快了自己的滅亡,情況二:藺相如輸了。廉頗揚眉吐氣,這一日秦趙相會,秦辱趙。趙受之,長此以往民心大失,趙國衰落走向消亡。無論是哪種情況無一例外都加速了趙國的滅亡,雖然當時廉頗兩人并不知秦會統一中國,但他們加長了趙國的幾十年壽命。
“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正因為藺相如的”寬之止此”,使趙國得以繁榮發展。文人與武將的價值觀不同以”仁愛”武將以“強大”,當兩者的情緒高漲時,總比個輸贏,輸贏本不錯但應顧全大局,不必為了暫時的輸贏而糾結。遇到與自己價值觀不通的人時,學會去忍受從大局出發,不可應一己私利而棄國家,國家而不顧。
將與相,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的體現,利用的好便是千古功名,利用的不好便是江山禍源,日記。雖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若非謀之,應分清輕重,不可因小失大。有時輸并不是輸,贏也并不是贏。
本文來自:作文大全網 http://www.885221.com/zuowen/42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