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
基礎知識了 解抗日戰爭勝利后的國內形勢和內戰初期戰局的演變
掌 握美蔣勾結、重慶談判、內戰爆發、轉戰陜北、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識別插圖處理信息從課文和插圖中搜集有關資料,認識美蔣勾結的實質、中共的正確對策,理解中共為爭取和平民主所做的努力(兩手準備)
梳理教材分析時局通過毛澤東赴重慶談判、中共中央主動撤離延安、劉鄧果斷插向大別山等史實,認識中共分析時局的準確性和作戰方針方法的正確性
討論探索毛澤東去重慶談判的原因、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作用
情感態度價 值 觀愛黨情感中共中央為了爭取國家的光明前途,靈活機動地應對和處理復雜局勢,顯示了作為中國革命事業領導核心的風采,她是值得信賴的
思想意識在黨的領導下,人民解放軍歷盡艱辛、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的精神必須發揚光大,青年學生必須具備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堅強意志
重點 重慶談判、挺進大別山
教學難點 挺進大別山的正確性——戰局發生變化、由守轉攻時機成熟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前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 中共七大的召開,在歷史上起了什么作用?(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
2. 中共七大認為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面臨著哪兩種前途?(提示學生根據82頁文獻資料回答:黑暗的前途——老狀態,光明的前途——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國家)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蔣介石依靠美國的支持,想要維持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獨裁統治。美國則希望通過支持蔣介石的統治來維護它在中國的利益。他們勾結起來,陰謀發動內戰。中共中央面臨著錯綜復雜的局面,為了爭取光明前途進行了一系列斗爭,在歷史上留下了值得細細品味的片段。(布置學生閱讀88——92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事件名稱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要求人人過關。)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重慶談判
1 學生觀察88頁插圖《美國軍用飛機空運國民黨軍隊到內戰前線》,思考回答:
A.這幅圖反映的歷史事實是什么?(抗戰勝利后,在蔣介石的要求下,美國幫助蔣介石運兵,準備進攻解放區。)
B.美國的目的是什么?(把中國變成它的殖民地)
2 但是,蔣介石一邊運兵,一邊又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談判,這是為了什么?(進一步贏得內戰的準備時間,也為了制造輿論來欺騙人民。)
3 毛澤東去重慶談判,能改變蔣介石發動內戰的既定方針嗎?(不能。因為蔣介石的既定方針是要維護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統治,中共的目的是要推翻這種反動統治。)
4 根據91頁“活動于探究”:既然阻止不了內戰的爆發,作為中共中央領導核心的毛澤東該不該親自到重慶去談判?(讓學生自由發表看法,只要能夠自圓其說,不管說該或不該,都應給予鼓勵。因為說不該的同學,至少還保持著對蔣介石的警惕,對毛澤東安全的顧慮。這種樸素的情感應該得到呵護。)
5 事實是——毛澤東冒險去了,結果怎樣?(揭露了蔣介石假和談的陰謀,同反動派在政治上進行了較量,最終達成了有利于人民的《雙十協定》,使自己在政治上獲得了極大的主動)
教師小結、過渡:后來蔣介石很快就撕毀協定、發動進攻,但也很快地走向失敗。
轉戰陜北
1 當堂完成91頁“練一練”:應選B(中原解放區)。
2 西北人民解放軍為什么能夠粉碎敵人的進攻?(主動撤離——保存實力;“蘑菇”戰術——拖垮敵人;引進“口袋”——全殲敵軍。)
3 這個歷史事實說明什么道理?(中共制定了正確的作戰方針和方法,才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粉碎敵人的進攻。黨的正確領導是革命勝利的關鍵。)
教師小結、過渡:當時蔣介石的主要兵力同時也在山東進行“重點進攻”,毛澤東說他這種兵力部署“好比兩個拳頭一張,胸膛就露出來了!敝灰テ浔∪酰瑥闹虚g突破,就可以直接威脅敵人的心臟地區。承擔這項戰略任務的是劉鄧大軍,他們進攻的方向是大別山。
挺進大別山
1 蔣介石何時發動內戰?(1946年6月)
2 頭一年里,戰況如何?(敵人對中原解放區、陜甘寧解放區、山東解放區等地發動進攻,戰場主要在解放區內,戰略上,敵人進攻,我方防守。但是我軍在正確戰略作戰方針指導下,大量殲滅敵軍,粉碎了敵軍的進攻。戰爭形勢的變化,使人民解放軍具備了轉向全國性戰略反攻的條件。)
3 根據91頁“動腦筋”:為什么說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的開始?(當時戰局已經發生變化,敵軍的進攻被粉碎,我軍具備了反攻條件。劉鄧大軍這個軍事行動采取的是進攻態勢,把戰場擺到國民黨統治區去了,嚴重威脅著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武漢,并帶動了其他各戰場的解放軍轉入反攻。)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 按照新學案63頁梳理知識:
A.地名:重慶、中原解放區、陜甘寧解放區、延安、山東西南、黃河、大別山、南京、武漢
B.時間:1945.8.28—10.10;1946.6;1947.3;1947年夏
C.人物:蔣介石、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彭德懷、賀龍、劉伯承、鄧小平
2 指導學生當堂完成課本第91頁“練一練”:應選B(中原解放區)。
3 布置課后完成的作業:新學案第64頁[自我測評]以及101-103頁“一、單項選擇”1-6題(必答題);“三、讀史有感”(選答題)。
4 提醒學生預習第18課《戰略大決戰》。
第18課 戰略大決戰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理 解解放戰爭戰略決戰階段的主要歷史特征
掌 握三大戰役、渡江戰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歷史事實要素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閱讀資料使用圖表從課文和插圖中掌握三大戰役等基本歷史事實要素,形成正確的時空概念和練習使用圖表的方法
分析比較整合教材通過了解戰局變化,從對比中區別三大戰役、渡江戰役和解放南京的歷史意義;從裝備優劣、兵力眾寡、戰局起伏等方面分析對比國共雙方軍力的發展演變,歸納出蔣家王朝滅亡的必然性
活動探究“以史帶論”,討論、列舉共產黨以弱勝強,取得革命勝利的原因
情感態度價 值 觀歷史使命社會責任決心學習毛澤東等戰略家軍事指揮家以偉大膽略和雄偉氣魄,準確把握歷史機遇、奪取革命徹底勝利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環保文保意 識北平的和平解放,使軍民避免了傷亡,大家都能比較安定地迎來新生活,保護了許多文物,保護了人文環境,有利于此后北京的發展
教學重點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解放南京
教學難點 對渡江戰役歷史作用和蔣家王朝覆滅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前面一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并用動態板書演繹解放戰爭發展形勢:
1. 蔣介石何時發動內戰?(1946年6月)
2. 頭一年里,戰況如何?(敵人對中原解放區、陜甘寧解放區、山東解放區等地發動進攻,戰場主要在解放區內,戰略上,敵人進攻,我方防守。但是我軍在正確戰略作戰方針指導下,大量殲滅敵軍,粉碎了敵軍的進攻。戰爭形勢的變化,使人民解放軍具備了轉向全國性戰略反攻的條件。)
3. 為什么說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的開始?(當時戰局已經發生變化,敵軍的進攻被粉碎,我軍具備了反攻條件。劉鄧大軍這個軍事行動采取的是進攻態勢,把戰場擺到國民黨統治區去了,嚴重威脅著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武漢,并帶動了其他各戰場的解放軍轉入反攻。)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隨著各戰場的解放軍轉入反攻,國民黨軍隊被消滅的數字達到200多萬。他們只能把兵力收縮到沈陽、北平、徐州等戰略要地。通過決戰徹底打垮敵他們的時機已經成熟。于是,解放戰爭進入了戰略大決戰階段。(布置學生閱讀93——98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要求人人過關。)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三大戰役
1 學生根據94頁《三大戰役示意圖》與教師在黑板上手書的草圖比對,通過認識地理范圍加深理解各個戰役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學生在書上做標記:
A. 東北——遼沈戰役——“關門打狗”——解放東北全境
B. 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淮海戰役——“猛虎掏心”——奠定解放江南的基礎
C. 北平、天津、張家口等地——平津戰役——“分而取之”——華北全境基本解放 )
2 組織小組探討:三大戰役為什么選擇東北作為突破口?(用“分層法”啟發引導:
A.兵力對比:轉入反攻后,東北地區的人民解放軍兵力超過了國民黨[這是當時最新的變化]。
B.敵軍態勢:國民黨軍隊被孤立分散,活動范圍小,補給困難,是戰是守舉棋不定。
C.我軍態勢:解放軍根據地廣闊,物質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剛完成土地改革]。
D.戰局延伸:勝利后可以揮師入關,有利于華北、華東的作戰;還能以東北的工業支援全局。
3 修改95頁“動腦筋”,讓學生討論回答:陳毅的話說明了什么?(人民群眾的支持[直接參軍、組織民兵、踴躍支前等]是解放戰爭勝利原因之一。)
4 繼續探討: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繼續用“分層法”啟發引導——
A.和平民主是當時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傷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保護古跡和文物、保護環境不受破壞;
C.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進一步瓦解敵人。)
5 組織學生完成97頁“練一練”:填《三大戰役》表
戰役名稱發起時間共計殲敵人數歷史意義
遼沈戰役1948年9~11月殲滅和改編敵軍150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大大地加速了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淮海戰役1948.11~1949.1
平津戰役1948.11~1949.1
教師補充、過渡:三大戰役后,人民解放軍打到長江邊,國民黨妄想依靠天險“劃江而治”,要求和平談判,當時國際上也都認為中國將重現歷史上的“南北對峙”格局。黨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為重,同國民黨談判,擬出了“懲辦戰犯”等和平協議。但是,在蔣介石的“遙控”下,國民黨代表拒絕簽字。于是,黨中央決定發動渡江戰役。
百萬雄師過大江
1 學生閱讀97頁“文獻資料”,即時回答:百萬雄師過大江的目的是什么?(徹底消滅敵軍,解放全中國,捍衛國家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
2 解放南京意味著什么?(提醒學生聯系98頁“自由閱讀卡?鄧小平走進原總統府”回答:
A.反動勢力方面:統治全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臺了。
B.革命力量方面:共產黨代表勞動人民接管了國家領導權,勞動人民的地位發生了根本變化。)
3 根據98頁“活動與探究”,小組討論:共產黨為什么在三年內就能以弱勝強?(從五個層面進行啟發:
第一層面:力量對比[如表格所列數字,這是可以隨著戰爭進程發生劇烈變化的];
第二層面:軍隊士氣、人心向背[如書上原因A和D];
第三層面:政權性質、國家職能[國民黨政權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對內壓迫和鎮壓人民,對外成了帝國主義的走狗,是舊社會三座大山的總代表,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
第四層面:戰爭指揮者的素質[如書上原因B和C];
第五層面:歷史發展趨勢[國民黨發動內戰,違背了抗日戰爭勝利后和平民主的歷史發展趨勢,也違背了全國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敗。共產黨代表全國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順應了抗戰后和平民主的歷史發展趨勢,所進行的事業是正義的、進步的,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必然取得最后的勝利。
上述第二、五層面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 根據新學案67頁[知識網絡]梳理本課知識線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55489.html
相關閱讀:左宗堂收復新疆和甲午中日戰爭
思想文化
辛亥革命
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三單元講學稿
社區歷史小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