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第15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八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M
第15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目標與分析

依據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確定本課的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和掌握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國建立后,美蘇對中國的外交態度;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求同存異”方針;周恩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動等基本史實。
(2)培養學生的讀圖、解圖能力,及處理信息的能力。
(3)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分析】通過以上教學內容的實現,讓學生了解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史,正確掌握運用歷史地圖獲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技能。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說明新舊中國外交政策的不同,逐步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歸納、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指導學生課前收集有關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資料,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
(2)實施師生互動、小組探究式學習,學會合作式學習的方法。
【分析】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課堂學習過程,了解周恩來在新中國外交史上的貢獻及其外交藝術,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認識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新中國采取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為我國贏得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為建立新型、平等、和諧的國際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貢獻。萬隆會議的成功,贏得了廣大亞非國家的理解和尊重,開創了外交新局面。
(2)了解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分析】通過落實該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感受新中國采取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打破了國際帝國主義對我國的封鎖和遏制;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的高貴品質,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情感。

二、教學策略

1.本課內容決定了本節教學應采用類比法。利用多媒體演示創設情境,然后提出探究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結合收集的材料,開展小組討論、交流,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模式為:創設情境一提出問題一觀點展現一歸納討論。
2.本課可采用師生互動教學方式。通過師生共同探究的過程,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其模式為:創設歷史情境一師生共同探究一結論與評價。
3.讓學生親自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搜集資料,結合課文內容,把握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周恩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動等基本史實,訓練學生從史實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技能,培養學生處理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有兩條主線,一條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條是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最后這兩條線索合二為一,兩者都為我國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為我國贏得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教師可以“背景分析—重點難點突破—能力培養—思想升華”的思路來處理教科書內容,確定課堂結構,以便學生形成深刻的理性認識。
本課教學程序框架:

四、教學引入

方法1

故事引入

1954年4月至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了在日內瓦召開的關于解決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的國際會議。會議期間,周恩來總理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風度,為新中國贏得了很高的國際聲譽,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打開新中國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引入課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方法2

點題引入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蹦敲矗敃r的新中國實行什么樣的外交政策呢?引入課題。

方法3

故事引入

1950年初夏的一天,一批身經百戰的將軍奉命來到了中南海懷仁堂,接受一項新任務。按照周恩來總理的安排,將軍聚集在一間小屋里,從窗紙上一個被特意用手指捅開的小洞,觀看羅馬
尼亞大使向毛澤東主席遞交國書的外交儀式。外交儀式結束后,毛主席和周總理接見了將軍們。毛主席告訴大家:“新中國要在獨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要“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另起爐灶”。毛主席風趣幽默的話,讓將軍們都明白了其中的含義!按驋吒蓛粑葑釉僬埧汀薄傲砥馉t灶”到底什么含義呢?以此導入,引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

方法4

類比引入

利用多媒體演示歷史圖片:清政府一次次簽訂不平等條約;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天,毛澤東向全世界莊嚴宣告。通過類比引導學生得出新中國外交政策的特點:獨立、和平、自主。引入新課。
本課的重點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本課的難點是建國初期美蘇對華政策的不同和萬隆會議上一些國家對中國的指責、攻擊所揭示的國際關系的本質。
解決重難點問題時,可以通過利用多媒體演示影視資料,結合課文內容,提出探究問題;通過類比分析,引導學生解決本課重點;通過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分析、探究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內容1

教師在本課設計了類比分析,引導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對新舊中國的外交政策進行比較,調動學生們思考的積極性。通過比較,讓學生認識到新舊中國外交政策的不同,并且得出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核心:獨立、和平、自主。一切都按設計的課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突然,一位同學站起來問:“我國政府為什么首先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中印兩國關系的原則?”這超越了教學設計的范圍,但教師如果輕易拒絕探討,就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那么應如何處理呢?對于這個問題,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中印兩國在西藏地區邊界上的一些歷史問題,并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去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師:中印兩國在西藏地區邊界上存在哪些分歧?
生: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
師:誰能具體說明呢?
生1:1913年英國代表麥克馬洪在中印邊界炮制了一條所謂“麥克馬洪線”。
生2:歷屆中國政府從未承認過這條邊界線。
生3:獨立后的印度政府以“麥克馬洪線”為依據,引起了中印邊界糾紛。
師:對于歷史遺留下來的這條“麥克馬洪線”,我們應該怎么辦?怎樣正確處理中印關系?
學生們議論紛紛,并進行了自由發言,最后,師生共同探究得出正確結論:中印邊界問題是英國殖民主義者留下的禍根,中印兩國應該和睦相處,通過和平的途徑正確處理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
【評析】
此案例不拘泥于預先設計的教學活動,而是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讓學生用自己的腦子去想、用嘴去說,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而且取得了“節外生枝”的效果。但這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師吃透教科書,又要求具有廣博的知識面。齊出的:

活動內容2

播放記錄片《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創設歷史情境。
師:新中國成立后不僅加強同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關系,也努力發展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1955年的萬隆會議是新中國參加的又一次重要的國際會議。萬隆會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
生:萬隆會議的主要目的是加強亞非各國人民的團結和友誼,討論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
師:說得很好,然而,29個國家的社會制度、文化傳統、意識形態、宗教信仰、歷史遭遇存在著巨大差別,有些國家之間還存在著矛盾和分歧。在這種不利的條件下,我們設想一下會議是否能正常進行呢?
生:不能,帝國主義國家搞破壞。
生:受到美國的干擾,因為美國對中國實行孤立政策。
生:會前還受到國民黨的破壞。
師:果然,會議出現了不祥的征兆。一些國家或者出于對新中國不了解或者在帝國主義國家的唆使下攻擊中國代表團。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代表團應該怎么辦?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
生:(討論)
師:我們假設幾種情景,如果對這些攻擊進行反駁的話,會出現什么情況?
生:可能出現混亂,誰也說服不了誰。
生:陷入無休止的爭論之中,最后帝國主義國家陰謀得逞。
師:如果不予理睬,你們看行不行?
生:(討論)
生:不行,我們不能把黑鍋背到自己頭上,我們是光明磊落的。
生:我們希望與亞非各國發展友好的關系。
師:不錯,委曲求全,喪失原則對于中國代表團更是不能接受的。那怎么辦呢?(讓學生朗讀周恩來總理的發言)。
師:周總理的發言引起巨大反響。受到與會國代表的高度贊揚。周總理的發言也反映了他們的共同心聲,會議的緊張空氣緩和了。中國代表團在萬隆會議中因勢利導扭轉了會議的被動局面,推動會議向前發展,為會議的成功做出了重大貢獻。這次會議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友誼和團結,挫敗了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這是新中國外交史上精彩的一筆。
【評析】
教師通過創設情境,組織大家討論,為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問題提供了舞臺,提供了機會。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方法也進行了改變,強調參與,強調過程,強調體驗,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教學拓展

拓展專題
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的正確性

一、閱讀下面材料,結合你的課外知識,進行拓展研究
材料一:眾所周知,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勢力非常害怕亞非會議,對中國派代表參加極為擔心。他們害怕亞非國家的獨立自主,害怕亞非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害怕他們的侵略和殖民主義在亞非會議上遭到審判。因此,他們絞盡腦汁,用一系列威脅利誘的辦法,為亞非會議的召開設置障礙,當回天無力的時候就轉而采用暗中破壞的手法。會前,他們進行了一連串的活動,并計劃在開會的過程中進行破壞和搗亂。
(山東友誼書社《國威——中國人民的驕傲》)
材料二:會議伊始,有人主張既要反對殖民主義,又要反對共產主義。有人認為中國同印度、緬甸分別簽署發表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內容沒什么不對,但不應照搬,甚至認為“和平共處”這個詞是共產黨發明的,反對采用。還有人對中國的政策表示懷疑,害怕中國對別國搞顛覆活動,等等。針對這些問題,以周恩來總理為團長的中國代表團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鄭重聲明:“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边@一聲明,頃刻之間引起了與會代表的極大關注。
(山東友誼書社《國威——中國人民的驕傲》)
二、研究方法

1.確立研究課題: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的“求同存異”方針的正確性。
2.探究方法:讓學生到圖書館或網站查詢資料,利用自己找到的資料分組討論,全班交流。
3.探究過程:
(1)假設1:中國代表對一些國家的指責進行反駁。
驗證:雙方的辯論,誰也說服不了誰,會議出現混亂,陷入無休止的爭論中。
結論:帝國主義的陰謀得逞,因此假設1不成立。
(2)假設2:中國代表對一些國家的指責不表態。
驗證:此假設表明了中國默認了這些指責,我們就背上了黑鍋,中國代表團肯定會處于被動狀態。
結論:會造成亞非國家對中國政策的懷疑,使中國與亞非國家處于對立狀態,從而抹殺了新中國和平外交政策,因此假設2不成立。
通過課題研究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認識: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的“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萬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我國與亞非各國的團結。
4.活動總結:請同學們寫一篇小論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56968.html

相關閱讀:左宗堂收復新疆和甲午中日戰爭
辛亥革命
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三單元講學稿
思想文化
社區歷史小調查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