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新中國建立,廣大人民群眾政治上、經濟上徹底翻身成為國家的主人,生產資料所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在初步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出現了嚴重失誤,“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給國民經濟的發展到來了嚴重危害。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廣大人民群眾懷著盡快改變我國“一窮二白”面貌的強烈愿望,忘我工作,積極投入社會主義建設的各項事業中去,表現了高度的社會主義勞動熱情,各行各業都涌現出許多先進人物。
觀
察
講
述
體
驗一.“鐵人”王進喜
指導學生觀察圖片,講述圖片反映的故事。
指導學生看書,講講王進喜的事跡,讀一讀王進喜的詩。
討論:大慶油田的第一口井是在什么情況下打出來的?
二.“兩彈元勛”鄧稼先
師或生講述鄧稼先如何回國、如何進行科研(國際、國內環境)的事跡后,提問:
1.鄧稼先和他的戰友們是在什么情況下進行原子彈的研究的?
2.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是在哪一年?說明了什么?
3.鄧稼先身上反映出的是什么精神?(海外學成歸來報效祖國、艱苦創業…)
三.黨的好干部焦裕祿
學生閱讀教材,講述焦裕祿的故事。
討論:他身上反映出的是什么樣的一種品質?他的這種精神在今天是否已經過時?
鞏
固
小
結1.通過本課的學習,你來說說王進喜、鄧稼先、焦裕祿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
2.他們的精神對我們初中生有什么啟示?
3.填寫下表:
大慶鐵人兩彈元勛黨的好干部
王進喜鄧稼先焦裕祿
延伸課堂完成學習測評,指導閱讀“史海拾貝”。心得與疑問
反思
第6課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內亂
【課程標準】
簡述文革中民主法制和國民經濟遭受嚴重破壞的主要史實,認識其嚴重的空難。
【課程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面對“文革”造成的動亂,老一輩革命家挺身而出,奮力抗爭;“文革”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和進步,而是一場歷史性的動亂和災難,它使新中國的民主法制和國民經濟都遭到嚴重破壞。
二、過程與方法:
研究與本課內容相關的課程資源,由表及里、去蕪存精,提取有效信息,正確剖析歷史事實,客觀歸納“文革”原因和危害。
三、知識與能力:
“文化大革命”的發動、全國動亂局面的出現、林彪反革命集團和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覆滅。培養學生正確提取信息和歸納綜合分析的能力。
【重、難點】
重點:“文化大革命”發生的原因和危害、四五運動。
難點:“文化大革命”發生的原因和經驗、教訓。
【步驟】
導
入從“三大改造”以來到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時期,出現過哪些缺點和失誤?
這些缺點和錯誤的發展,最終釀成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中華民族的歷史悲劇。
歷
史
的
反
思一.“文化大革命”的發動
學生自學課文,思考:
1.“文化大革命”是怎樣發動起來的?毛澤東這種做法對不對?為什么?
2.大人物國家主席劉少奇被誣陷、批斗、監禁直至屈死,大量的小人物沉冤待雪,說明了什么?
3.面對著這種局面,有沒有人起來抗爭?他們是誰?請看“史海拾貝”。這種抗爭阻止了“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繼續發展了嗎?這又說明什么?
二.林彪集團與“四人幫”的覆滅
學生閱讀課文,思考:林彪反革命集團是怎樣形成的?他為什么發動反革命政變? 其結局怎樣?林彪的“自我爆炸”說明了什么?
三.文革的結束
閱讀教材,思考:“四人幫”指的是哪四人?他們要做什么?后來全國為什么再度陷入混亂?“四五運動”的性質和意義的什么? “文化大革命”結束的標志是什么?
議一議:粉碎“四人幫”有什么深遠的歷史意義?
四.“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國民經濟
十年“文化大革命”國民經濟損失的情況如何?如果沒有文革我國的經濟會如何?
五、文革的反思:從文革的動亂中我們國家應該吸取什么教訓?
小
結中國共產黨成立85年來,犯過多次路線錯誤,“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太大了。雖后來錯誤都得到糾正,中共有能力糾正自身的錯誤,但是代價太沉重了。我們國家能不能避免一錯再錯的再次出現。我們期待著那一天的早日到來。
鞏固課堂完成學習測評,心得與疑問。
反思
第7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課程標準】
認識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史上的偉大轉折。
【課程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二、過程與方法:
聯系“文革”等歷史,領悟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背景和歷史意義。
三、知識與能力: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背景、召開、主要內容及其歷史意義。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及其偉大歷史意義。
難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背景。
【教學步驟】
導
入復習提問:
“文化大革命”給黨和國家造成怎樣的破壞?文革結束后,國家該怎么走?
學
習
思
考
探
究一.“兩個凡是”籠罩下的中國
閱讀、討論:兩個凡是的內容是什么、意味著什么?它有什么危害?是誰提出來的?
二.鄧小平再次復出和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閱讀課文,回答以下問題:
1、鄧小平何時正式再次復出?老一輩革命家和廣大干部群眾要求他復出的目的是什么?鄧小平再次復出對黨和國家產生了哪些深遠的影響?
2、誰支持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什么文章的發表揭開了討論的序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與“兩個凡是”對“文革”的態度有何不同、影響有何不同?
三.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閱讀課文后回答:
1、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在什么情況下召開的?在哪一年召開?地點在哪里?
2、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有哪些?(書上標記,然后通過“接龍”當場鞏固)
3、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有什么偉大的歷史意義?
4、這次會議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轉折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四.四項基本原則的提出
閱讀、找出:四項基本原則的內容、提出的背景、與改革開放有何關系?
五.內容整合
本課所學的幾個問題之間有何聯系?
小
結“關于真理標準的討論”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以后的撥亂反正工作掃清了障礙,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也為打開改革開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準備。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鞏固課堂完成學習測評,心得與疑問。
反思
第8課 農村和城市的改革
【課程標準】
知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內容,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基本原則。知道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
【課程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到經濟體制不適應生產力發展,是阻礙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因素。
2、認識到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發展是評判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第一標準。。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重點剖析小崗村、寶鋼的改革情況,讓學生逐步熟悉歷史學習和研究中的個案分析法。
三、知識與能力:
記住農村改革開始的時間、典型、主要內容,城市改革的方針、重點、改革成果的代表。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綜合分析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家庭聯產承包制、國有企業改革。
難點:改革的必要性;城市改革的方針;理論性強、理解困難。
【教學步驟】
導
入展示我國居民不同時期消費領域的“三大件”圖畫卡片。思考“這些變化的轉折點是什么?”學生回答后,出示本課課題:農村和城市的改革。
探
究
發
現一、家庭聯產承包制
閱讀教材、思考、討論、回答:
1、我國的經濟改革首先是從什么地方開始?為什么選擇農村作為改革的突破口呢?
2、人民公社時期,我國農村政策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什么?改革的思路是什么?
3、鳳陽小崗村改革的成果是什么?其改革取得成功是因為解決了什么問題?
4、農村改革的形式、主要內容是什么?這一改革有何意義?
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指導學生觀察圖片,思考這與傳統農業的經營內容有何不同?歸納出農業發展出現哪些新的變化?
指出,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三農”問題已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大課題,沒有農村,農業的現代化就談不上真正的現代化。農村改革的成功,帶動了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步伐。
三、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1、閱讀教材,思考:城市改革的方針是什么?
教師根據學生的認識情況,有針對性地把企業列表,讓學生區分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
2、城市改革的重點是什么?國有企業改革的第一步是什么?改革的目標是什么?
國有企業改革從擴大企業的自主權開始------調動企業、企業內部個人的積極性。
目標: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強調,我國今天仍然是“以國有經濟為主體”的國家。
小結請談談身邊你所了解的農村和國有企業改革的情況。
鞏固課堂完成學習測評,心得與疑問。
反思
第9課 開放的中國走向世界
【課程標準】
以深圳等經濟特區為例,探討經濟特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
【課程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經濟特區“殺出一條血路”的壯舉,激發開拓進取精神。認識對外開放強國之路。
二、過程與方法:
對比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與經濟開放區、90年代開放地區的分布特點,理解對外開放由點到線、再到塊、面,逐步開放的過程。討論、個案學習法,學習對外開放的格局和成就。
三、知識與能力:
經濟特區開放的歷程;80和90年代擴大開放的歷程;對外開放的格局及其意義。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經濟特區的設置、開放上海浦東、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難點:經濟特區之“特”、經濟特區的作用。
【教學步驟】
導
入 從對外的必要性導入。閉關自守的教訓,現實發展的需要。1978年,鄧小平提出:“獨立自主不是閉關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钡於诵聲r期對外開放的思想基礎。
探
究
新
知一、經濟特區的設置------對外開放的“試點”
閱讀教材,思考討論:1、興辦特區的主張是誰、在什么時候提出來的?
2、“殺出一條血路來”這句話,原本是在什么樣的場合下使用?你能想象出鄧小平講這句話時的語氣和神態嗎?對此,你是否悟出了什么?
3、中央先后何時、設置了哪些經濟特區?請在地圖上找出各自的位置和所屬的省份。
4、討論:為什么首先選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作為經濟特區對外開放?
5、何謂經濟特區?經濟特區“特”在何處?經濟特區的作用和影響?
二、對外開放的擴大
1、地圖上指明“沿海”和“內地”的劃分。
2、80年代對外開放是如何擴大的?它們在地理分布上有何特點?
3、90年代對外開放的特點是什么?
4、我國的對外開放形成了什么樣的格局?
三、對外開放的成就
1、指導學生閱讀、歸納教材內容,培養閱讀能力。
2、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小
結1、把對外開放與“農村和城市的改革”聯系起來,指出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一項基本國策,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繁榮昌盛的強國之路。
2、教師可以補充:我國于2001年末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我國將由以前地域的全方位開放,轉變為地域和產業的全方位的開放;由以試點為特征的政策主導下的開放,轉變為法律框架下可預見的開放;由單方面為主的自我開放,轉變為與世貿組織成員之間的相互開放。
鞏固課堂完成學習測評,心得與疑問。
反思
第11課 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
【課程標準】
說出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重大進展。
【課程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取得的重大成果,認識民主與法制建設的艱難歷史歷程及光明的未來。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歸納、比較的方法學習課文內容;聯系現實學習理解民主與法制的建設情況。
三、知識與能力:
知道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和發展現狀;知道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立法與執法方面的成就。培養學生閱讀、分析、綜合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重大成就。
難點: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關系,及民主制度及其作用。
【教學步驟】
導
入1、復習:新中國成立之初,具有臨時憲法作用的文件是什么?是什么機構制定的?
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是什么?何時什么機構頒布的?
回答后指出是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良好開始。
2、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是什么?這充分說明了什么問題?
探
究
新
知 一、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
閱讀課文,思考回答:
1、“民主”是什么意思?
2、我國是通過什么制度來人民當家作主的?
3、這些制度是如何讓人民實現當家作主的權利的?
4、我國的基層民主有怎么的發展?基層民主的發展說明了什么?
5、請大膽預測一下,我國民主今后將如何發展或你希望的民主是什么樣的民主?
二、社會主義法制的加強
閱讀教材,思考回答:
1、通過導言,了解依法治國的方略:在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2、思考討論:將此四點進行歸類:立法與執法。
3、我國的粉碎“四人幫”后,立法取得了哪些成就?
4、閱讀、思考:《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頒布對糾正文革中的冤假錯案有何意義?
5、《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頒布有何重要影響?
6、我國執法原則與情況如何,舉例說明?
7、我國法制建設還存在什么問題?你認為如何解決?
三、討論:民主與法制建設有何關系?
小
結 民主是100近代多年來幾代中國人的夢想和追求的目標,經過無數仁人志士的奮斗,在付出了慘痛的歷史教訓之后的改革開放時期,取得了重大成就…
鞏固課堂完成學習測評,心得與疑問
反思
第12課 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課程標準】
認識鄧小平理論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課程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鄧小平解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等問題,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他的豐功偉績將永載史冊。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確立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貢獻的人生理想。
二、過程與方法:
運用列大事年表方法,“以史帶論”地形成“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總設計師”這個歷史概念。利用教材南巡活動的照片及其說明文字,強調他的愿望“共同富!钡幕咎卣。
三、知識與能力:
鄧小平理論形成及指導地位確立的過程。十二大、十三大、南方講話、十四大、十五大的內容。
【教學重、難點】
重點: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難點:為什么說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
【教學步驟】
導
入 回顧新中國建立以來的歷史,得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期。這一時期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實踐上表現為“改革開放”、理論上表現為鄧小平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構成了新時期的兩大主題。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就是我們熟知的“鄧小平理論”。
探
究
新
知 一、理清教材線索
學生閱讀教材,思考:本課主要講了哪幾個問題?如果將第一、二目合并為一個問題,那講的是什么?那三、四兩目講的又是什么問題?
[鄧小平理論的形成過程、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過程]
二、鄧小平理論的形成過程
閱讀教材第一、二兩目,思考下列問題:
1、黨的十二大、十三大的主要內容各是什么?
2、鄧小平理論的形成經過了哪幾個重要的階段?
3、鄧小平理論包含哪些內容?
4、鄧小平南方談話的背景、主要內容、解決了當時面臨的什么問題?有何意義?
5、鄧小平的理論正確與否?對于實踐有何意義?
三、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
閱讀教材,思考:
1、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主要經過了哪幾個階段?何時正式確立的?
3、黨的十六大與鄧小平理論有何聯系?
小
結 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實踐中形成的鄧小平理論是指導我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路明燈。必將繼續照耀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59318.html
相關閱讀:社區歷史小調查
思想文化
辛亥革命
左宗堂收復新疆和甲午中日戰爭
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三單元講學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