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勾股定理應用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八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課題:§2.7.1勾股定理的應用
時間(日期、課時):
教材分析:

學情分析:

教 學目標:
能運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條件解決實際問題.
在運用勾股定理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轉化” 思想(把解斜三角形問題轉化為解直角三角形的問題),進一步發展有條理思考和有條理表達的能力,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準備
《數學學與練》

集體備課意見和主要參考資料
頁邊批注

教學過 程
一.新課導入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勾股定理在實際中的應用。除課本提供的情境外,教學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另行設計一些具體情境,也利用課本提供的素材組織數學活動。比如,把課本例2改編為開放式的問題情境:
一架長為10m的梯子斜靠在墻上,梯子的頂端距地面的垂直距離為8m.如果梯子的頂端下滑0.5m,你認為梯子的底端會發生什么變化?與同學交流 .
創設學生身邊的問題情境,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探索的空間,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這樣的問題學生常常會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產生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結論(教學中學生可能的結論有:底端也滑動 0.5m;如果梯子的頂端滑到地面 上,梯子的頂端則滑動8m,估計梯子底端的滑動小于8m,所以梯子的頂端 下滑0.5m,它的底端的滑動小于0.5m;構造直角三角形,運用勾股定理計算梯子滑動前、后底端到墻的垂直距離的差,得出梯子底端滑動約0.61m的結論等);通過與同學交流,完善各自的想法,有利于學生主動地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 ,從中感受用數學的眼光審視客觀世界的樂趣 .

二.新課講授
問題一 在上面的情境中,如果梯子的頂端下滑 1m,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動多少米?
組織學生嘗試用勾股定理解決問題,對有困難的學生教師給予及時的幫助和指導.
問題二 從上面所獲得的信息中,你對梯子下滑的變化過程有進一步的思考嗎?與同學交流.
設計問題二促使學生能主動積 極地從數學的角度思考實際問題.教學中學生可能會有多種思考.比如,①這個變化過程中,梯子底端滑動的距離總比頂端下滑的距離大;②因為梯子頂端 下滑到地面時,頂端下滑了8m,而底端只滑動4m,所以這個變化過程中,梯子底端滑動的距離不一定比頂端下滑的距離大;③由勾股數可知,當梯子頂端下滑到離地面的垂直距離為6m,即頂端下滑2m時,底端到墻的垂直距離是8m,即底端電滑動2m等。教學中不要把尋找規律作為這個探索活動的目標,應讓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數學的眼光去審視客觀世界,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獲得一些研究問題的經驗和方法.
3.例題教學
課本的例1是勾股定理的簡單應用,教學中可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補充一些實際應用問題,把課本習題2.7第4題作為補充例題.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把“32+b2=c2”看作一個方程,設折斷處離地面x尺,依據問題給出的條件就把它轉化為熟悉的會解的一元二次方程32+x2=(10—x)2,從中可以讓學生感受數學的“轉化”思想,進一步了解勾股定理的悠久歷史和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

三.鞏固練習
1.甲、乙兩人同時從同一地點出發,甲往東走了4km,乙往南走了6km,這時甲、乙兩人相距__________km.
2.如圖,一圓柱高8cm,底面半徑2cm,一只螞蟻從點A爬到點B處吃食,要爬行的最短路程( 取3)是( ).
(A)20cm (B)10cm (C)14cm (D)無法確定
3.如圖,一塊草坪的形狀為四邊形ABCD,其中∠B=90°,AB=3m,BC=4m,CD=12m,AD=13m.求這塊草坪的面積.

四.小結
我們知道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的三邊之間的數量關系,已知直角 三角形中的任意兩邊就可以依據勾股定理求出第三邊.從應用勾股定理解決實際問題中,我們進一步認識到把直角三角形中三邊關系“a2+b2=c2”看成一個方程,只要 依據問題的條件把它轉化為我們會解的方程,就把解實際問題轉化為解方程.

板書設計
作業設計
補充習題2.6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75978.html

相關閱讀:一元一次不等式組
實數
整式的乘法
八年級數學實踐與探索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學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