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八年級歷史《戊戌變法》說課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八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八年級歷史《戊戌變法》說課案
一、說教材

八年級人教版歷史教材第二單元第二課《戊戌變法》,主要介紹近代中國戊戌變法從準備、變法到失敗的艱難歷程。教材重點敘述了變法過程中的幾個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梁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艱難探索。本課與教材上一課《洋務運動》,下一課《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貫穿起來,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條重要歷史主線,本課就是這條主線上重要環節之一。 二、說目標和重點難點

目標: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課的內容及初中學生的實際狀況分析,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使學生了解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六君子等歷史基礎知識。利用各種歷史資料培養學生的歷史想像能力和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收集歷史證據,探索公車上書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培養學生研究歷史的興趣與能力。指導學生運用對比方法,了解社會各界對變法的不同反應,從而理解變法的失敗,促進新思想觀點的產生。 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能解釋維新變法人士的進步立場,激發其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和歷史責任感。 教學重點:公車上書和維新變法運動的展開。百日維新。 維新變法作為一次大規模的政治活動是從“公車上書”開始的,此前康梁雖著書立說,宣傳維新思想,但在社會上影響不大。本課的又一個重點是“百日維新”,它是這次大規模政治運動的高潮。維新派的政治主張在變法法令的內容中有集中體現。盡管這些改革措施帶有不少局限性,但維新派希望通過變法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局面,是符合當時歷史潮流的。 教學難點: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只有在逐項分析變法法令的基礎上才能理解變法的資產階級改革性質和其愛國、進步的歷史意義。變法在社會上所起的思想啟蒙作用,對后來的資產階級革命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三、說教法
針對本課的特點,依據“自主探究式”新教學法理念,對學生分組進行課前導學,采取精講深化、分析綜合、分組活動、創設情景、設疑辯論及創編歌謠等教學方法,同時將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進行整合教學。八年級學生對于歷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時已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自覺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因此,對于八年級的學生除了仍然要加強以上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自學一部分教材上編寫得較詳細的內容,對于重難點我采用了問題探究法和討論法,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主動參與、大膽質疑、創新等思維,使學生的智能和認識水平都得到發展。

教學手段上:采用圖示教學法,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這樣能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提高課堂效率。
四、說學法 指導學生收集歷史證據,了解變法前中國社會形勢和維新派宣傳維新變法的主要活動,培養學生研究歷史的興趣與能力。 指導學生運用對比方法,了解社會各界對變法的不同反應,從而理解變法為什么會失敗,促進新思想觀念的產生,培養學生運用比較方法分析歷史的能力。 通過問題的精心設計,巧妙提出,讓學生學會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并充分利用小組合作探索、組際辯論、創設情景等方式,讓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增強學生的參與協作意識。 五、說教學構思 (一)導入新課(兩個步驟) 1.由于學生們總有著崇敬英雄人物的思想。所以我就導入框中譚嗣同在劊子手面前大義凜然、慷慨就義的史實進行描述,提出問題:“清政府為什么要殺害譚嗣同?”“譚嗣同要殺的是盜賊嗎?”“后人為什么稱這些遇害者為‘戊戌六君子’?”通過這樣的設問,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燃起學生對本課知識的強烈求知欲望。 2.用提出問題的方法檢查小組課前探究的成果:結合所學,說說19世紀末中國維新變法前社會形勢。通過問題回答讓學生認識到在這種形勢下,發生一場以救國圖存為目的的維新變法運動,是必然的。 (二)講授新課 讓學生通讀教材,說出本節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戊戌變法的序幕、高潮、失敗。將這些內容投影出來,目的是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思維方式。

1898年9月23日 戊戌政變 變法失敗

1898年6-9月 百日維新 推向高潮

1895年 公車上書 拉開序幕

對于序幕“公車上書”一目,教材所占篇幅很少,我利用“公車上書”的錄像片斷和插圖設計如下問題:為什么會有那么多應試舉人要求拒簽《馬關條約》?為什么人們在拒簽條約的同時又請求變法?根據這些提問組織學生討論。為使討論能深入進行,教師可事先布置學生通過查閱各種資料,找出維新變法運動發生的社會的、政治的和經濟的原因,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老師則從多方位加以引導。如讓學生從帝國主義侵略方面,從清政府內部矛盾方面,從人民群眾反帝反封建斗爭方面,從民族資產階級經濟政治要求方面對比歸納,幫助學生構思對變法原因的歷史敘述,對運動于19世紀末在中國的興起進行合理的解釋。公車上書未獲成功,但影響很大,主要是指它沖破了長期以來沉悶的局面,康梁從此成為維新運動的領袖。我通過對公車上書失敗后康梁創辦《萬國公報》、組織強學會等活動的敘述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公車上書影響的理解。

這種“自主學習法”符合啟發式原則,體現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作用,也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達到傳授知識和培養思維能力的有機統一。

對于高潮“百日維新”一目。我通過和學生共同閱讀維新派與頑固派的對立觀點及觀看大清新政開始的錄像片斷,來開始這一目內容。關于變法法令內容,可制作一個表格,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對各項內容逐項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分析。使學生了解變法法令雖對封建頑固勢力做出了一些讓步,帶有較多的局限性,但對資產階級參與政權、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傳播資產階級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維新派與頑固派的對立觀點

維新派:

“無百年不變之法!

“能變則變,不變則亡。 全變則強,小變仍亡。”

“變者,天下之公理也!

“變法之本,在于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技。即一切要求大成,在變官制!
頑固派:

“祖宗之法不可變!

“寧可亡國,不可變法!

變法“興民權”就會“大亂四起”。

學西學,就會“擾民心智”。

類 別頒布的新法影響
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

有利于具有維新思想知識分子參與政權。
經濟方面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文化方面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外國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
有利于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
軍事方面訓練新式軍隊。
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 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的改良運動。具有進步性、愛國性,是近代歷史上一場思想啟蒙運動。對這一內容,我采取“千古公論,自有后人評”讓學生結合對以上內容的理解加以概括總結,得出結論。以此激發學生積極思考,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關于變法的失敗,我讓學生

思考分析:

戊戌變法為什么那么快歸于失敗?有人說如果袁世凱不告密,殺掉榮祿,戊戌變法就能取得成功。你認為有可能嗎?為什么?
譚嗣同留下的千古詩篇: 變法期間:《有感一章》 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臨變之時: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從嗣同始!

獄中題壁: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臨刑時候:絕命詩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思想認識

任何政治運動脫離了廣大人民群眾都是不行的。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了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是行不通的。

但這次變法時日雖短,其影響卻相當深遠。失敗會換取教訓,流血會喚起國民的覺醒。在將踏入另一個世紀門檻的時候,每一個探索中國自強之路的中國人,都不會忘記維新志士們的吶喊和他們所留下的那一串帶血的腳印。

(三)課堂小結

1.在時間許可的情況下,指導學生用抓住本課關鍵詞的方法,來創編歷史歌謠,或者直接用歌謠進行小結。

2.檢查學生學習效果,讓學生為本課進行板書設計,可以選取最佳的用展示儀展示,突出本課的基本線索。

3.讓學生結合本課所學,概述全文。

(四)課外延伸

1.課下討論:你認為政變發生時,譚嗣同走與不走,何者為宜?

2.課后搜集有關資料,寫一篇康有為小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76707.html

相關閱讀:思想文化
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三單元講學稿
辛亥革命
社區歷史小調查
左宗堂收復新疆和甲午中日戰爭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