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 維持生命之氣—氧氣 教案
本內容涉及的主題:
身邊的化學物質:氧氣的主要性質和用途;氧氣的制法。
物質構成的奧秘:元素;元素符號及其意義;元素的簡單分類;認識元素與人類的關系;元素周期表。
物質的化學變化:化合反應;氧化反應;分解反應;催化劑。
化學與社會發展:燃燒、緩慢氧化和爆炸的條及滅火、防火、防爆炸的方法和措施。
科 學 探 究:實驗室制取氣體的簡單方法;催化劑及催化作用的探究。
3.1 認識氧氣(1時)
一、主要內容
①氧氣的物理性質;②氧氣的化學性質;③化合反應概念;④氧氣的用途。
二、學習目標要求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氧氣的主要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了解)。認識氧氣能跟許多物質發生氧化反應(理解)。知道氧氣的主要用途,并能說出用途與性質的關系(了解)。
2.能正確書寫碳、鐵、石蠟等物質跟氧氣反應的字表達式,能說出這些反應的實驗現象,能說出這些反應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了解)。
3.能用氧氣的性質解釋和說明某些現象(應用)。
4.知道氧化反應初步概念,能根據氧化反應初步概念說出常見反應是否氧化反應(了解)。認識什么是化合反應,能識別具體反應是否化合反應(理解)。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氧氣性質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懂得用實驗探究物質性質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認識科學探究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
2.通過氧氣性質的學習,初步培養學生運用觀察、實驗的方法獲取信息,用化學語言表述信息,用分析、比較、總結、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的能力。
3.通過討論與交流活動,培養學生能主動與他人交流和討論的習慣,培養學生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氧氣性質實驗培養學生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通過實驗探究氧氣的性質,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3.通過氧氣用途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化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三、設計思路
重點:氧氣的化學性質;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的概念
難點:不同物質與氧氣反應的現象、原理的比較;氧化反應與化合反應的區別與聯系
關鍵:氧氣的性質實驗
本節內容屬于元素化合物知識,因此要突出實驗的作用,通過實驗探究物質的性質,通過實驗加深印象。
教學的基本思路:觀察氧氣,閱讀教材,結合學生已有經驗,歸納、概括氧氣的物理性質 → 實驗探究氧氣的化學性質 → 討論比較各物質與氧氣反應的異同點,加深對氧氣性質的認識,概括氧化反應、分解反應定義 → 結合氧氣的性質和學生已有經驗,總結氧氣的用途。
題可以由復習空氣的組成導入,復習空氣的組成后,向學生提出:空氣中那種氣體與我們關系最密切?為什么?學生能回答出呼吸、燃燒等都需要氧氣,人每時每刻都離不開氧氣等,教師稍加引領就可給出題。給出題后,要點地交待一下本要學習的內容,然后給出節題。[
給出節題后,向學生展示一瓶氧氣,引導學生觀察(包括集氣瓶口向上放置),但教師不要給出結論。觀察后,學生閱讀教材下半部分內容。這時教師提出,通過剛才的觀察和閱讀,結合我們以前對氧氣的了解,誰能說出氧氣有哪些性質?學生暫短思考后回答(可能需要多個學生才能回答完整),在學生會答過程中,教師適時做必要的板書(條目化)(學生回答時,可能會說出化學性質——幫助燃燒,板書時,要將化學性質寫在另外板塊)。回答結束后,讓學生說出板書中的性質哪些屬于物理性質或化學性質?(教師適時地在前面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板書內容前分別寫出:一、物理性質 二、化學性質)
教師:今天我們重點學習氧氣的化學性質。
化學性質可采取探究式、討論式,教師做好引領(有條的可讓學生親手實驗)。一定要讓學生根據實驗和實驗現象的分析,說出反應物和生成物,教師只做引領和規范,字表達式最好讓學生板演。要提示學生注意每個實驗前、后現象的對比。
教師提出問題:剛才大家已經說了,氧氣具有能幫助燃燒的化學性質,過去我們看到的燃燒大都是物質在空氣中燃燒,今天,我們看一看物質在純氧中燃燒是一種什么情況?看一看有些在空氣中不能燃燒的物質,在純凈的氧氣中能否燃燒?(告訴學生,今天實驗用的氧氣是在實驗制取的,這為下節制取氧氣打下伏筆)。
可在每個具體實驗前,讓學生對上述問題做出猜想,這樣更有利于對實驗的觀察,加深對氧氣性質的認識。
【實驗3-1】 在空氣中加熱一小塊木炭至紅熱,提示學生觀察木炭在空氣中燃燒的情況(紅熱,無火焰),讓學生猜想,若把紅熱的木炭放入純凈的氧氣中會出現什么現象?將木炭插入集氣瓶時,一定要至上而下緩慢插入。木炭燃燒結束后,注入石灰水,振蕩,驗證生成物二氧化碳。實驗后,一定要讓學生描述現象,一定要讓學生根據實驗和實驗現象說出反應物和生成物,學生說反應物和生成物時,教師適時板書字表達式。(或由學生板演)
【實驗3-2】 讓學生說說鐵絲在空氣中能否燃燒?猜想在純凈的氧氣中能否燃燒?
實驗前要提示學生,對比做木炭燃燒實驗的盛氧氣的集氣瓶中的物質有什么不同?(留有少量水),但暫不要說出為什么,該實驗結束后,讓學生討論為什么?
實驗后,讓學生描述現象,讓學生根據實驗和實驗現象說出反應物和生成物,教師適時板書字表達式。(或由學生板演)
討論:集氣瓶里事先為什么要放少量水?最后告訴學生,也可鋪少量細沙代替水。
【實驗3-3】點燃一段蠟燭,讓學生觀察蠟燭在空氣中燃燒現象,然后伸入氧氣中燃燒。實驗后,讓學生描述現象,讓學生根據實驗和實驗現象說出反應物和生成物,教師適時板書字表達式。(或由學生板演)
上述三個實驗,有條的,可將實驗現象制成投影,學生描述后,適時投在屏幕上,以加深學生印象和認識。
教師引領學生概括出: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
討論與交流:從反應物、反應物種類、生成物、生成物種類、反應現象等,比較上述反應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都是與氧氣的反應、都屬于燃燒、都發光、都放出熱量、燃燒都很劇烈、反應物都是兩種物質等。不同點:碳、鐵在氧氣中燃燒生成物都是一種,蠟燭是兩種;碳、蠟燭在氧氣中燃燒發出白光,鐵在氧氣中燃燒火星四射;碳、蠟燭在氧氣中燃燒有二氧化碳生成;蠟燭在氧氣中燃燒還有水生成;鐵在氧氣中燃燒生黑色固體等)。(最好做成投影,在討論交流后適時投出)。
在討論的基礎上,由學生交流討論結果(回答上述問題)。
討論與交流后,教師引導,從討論結果中提取與氧化反應、化合反應有關的素材,概括氧化反應、化合反應的定義。并板書。
由上述反應都是物質跟氧氣的反應,概括氧化反應的定義。(這些反應的共同點都是物質跟氧氣的反應,所以把它們都稱為氧化反應,由學生給出氧化反應定義,教師規范為“物質跟氧發生的反應,稱為氧化反應”)
由反應物種類和生成物種類,概括化合反應的定義。(與蠟燭跟氧氣的反應不同,碳、鐵跟氧氣的反應都是由兩種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化學上把這類反應稱為化合反應,由學生給出化合反應定義,教師規范為“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另一種物質的反應,叫做化合反應”)
練習:練習判斷氧化反應、化合反應,強化氧化反應和化合反應的聯系與區別。
氧氣的用途應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教材圖3-3,讓學生自己說出氧氣具體的每一種用途,總結這些用途利用了氧氣的什么性質?:①用途可分為兩類:供給呼吸和支持燃燒;②都是利用了氧氣容易跟其它物質反應放出熱量的性質。教師做必要的板書。
閱讀知識視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san/38447.html
相關閱讀:元素
燃料和熱量
物質組成的表示方法
飲用水
物質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