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促進作用,印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使學生清楚認識到,現代國際間的競爭,已成為以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由此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激勵學生積極應對中國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刻苦學習,奮發圖強,為中華民族的騰飛做出貢獻。
知識與能力
學習本課,學生應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興起的背景和情況,尤其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領域蓬勃發展的史實。體會、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推動和對世界經濟結構及國際經濟格局產生的重要影響。
在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時,學生還應認識到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在科技發展中應當關注人類生存環境質量,注重可持續發展,趨利避害。學會用已學過的知識、已形成的能力去解決新的問題,形成新的認識。
過程與方法
通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了解暢談第三次科技革命對人類生活的改變,以強化學生對科技革命的感受和體會,或結合第一、二次工業革命的情況,讓學生對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現象得出結論的能力。
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處理歷史材料,思考、總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史實,概括、提煉歷史觀點的能力。
重點與難點
重點: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氣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后科技領域的又一次重大飛躍,與前兩次工業革命相比,具有以下特點:第一,這次技術革命中出現的新技術,不是單一的技術,而是技術群。它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諸多領域。第二,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越來越短,如電子計算機的更新換代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第三,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相互滲透,相互促進,構成了改造客觀世界的強大生產力,如生物工程這一綜合性科學技術的興起。第四,科學技術對社會生產、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科學進步日漸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
難點: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的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主要表現在: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并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第二,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第三,科技進步使人類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發生重大變化。第四,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科技,提高自己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科技競爭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對中國而言,既存在機遇,也面臨挑戰。
準備
教師準備:搜集、整理有關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影響等方面的文字、數據、圖片資料,制成幻燈片,以備學生分析、思考、體會之用。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種方法進行引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準備:查找、了解有關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科技成果,結合自身體會形成自己的感受,做好發言、交流的準備。
--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導入新課。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
計算機網絡技術。
生物工程技術。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學生聽講并回答:什么是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克隆技術。
學生回答,并就自己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了解自由發言。內容涉及衣、食、住、行等方面,如通訊手段的變化、交通運輸的變化、家用電器的變化、飲食衣著等方面的變化。
學生自由發言,暢談互聯網技術對自己學習、生活的影響,或對網絡技術發展的了解。還可以推薦幾名代表演示互聯網給自己學習生活帶來的便利,教師和其他學生還可即興補充。
①學生根據自己的了解或收集的資料介紹克隆技術。
②學生展開討論,教師適當點撥,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
③學生展開討論,形成正確觀點,即:在科技發展中應當關注人類生存環境質量,注重可持續發展,趨利避害。
學生通過對材料進行對比、分析、思考,體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①認識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涉及多種領域,顯示出技術群的特點。
②從中得出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的結論。
③體會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各領域的相互交叉、滲透。
④悟出科技進步已日漸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
學生通過分析、體會材料和討論,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社會經濟結構和勞動力結構產生的重大影響。
通過了解各國制定的高科技發展計劃,加深由于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因而許多國家大力發展科技的印象。
設計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導語導入本課學習。
方案一:“很多同學都看過科幻影片《黑客帝國》、《魔鬼復制人》,你可曾想到,這兩部電影涉及的正是當今方興未艾的兩大高新技術,分別是──?”(待學生回答后進入正題)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這些技術是如何誕生并迅速發展的。
方案二:“當今科學技術發展一日千里,使人類社會的面貌日新月異!庇腥嗽鴳蜓裕骸榜R克思沒有坐過飛機,列寧沒有看過電視,毛澤東沒有用過手機!钡拇_,與生活在50多年前的人們相比,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況發生了極大變化,這一切變化就是由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帶來的。
介紹二戰期間軍事科技的發展,如美國為計算炮彈彈道而研制使用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利用原子能技術研制了原子彈并用于實踐,德國人制造液體燃料火箭用于空襲英國。戰后,這些軍事技術轉為民用并迅猛發展,形成了風起云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
由此可見,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于何時?你知道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哪些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你比較熟悉、體會較深的是哪些技術?
在這一系列科技成果中,大家比較熟悉、感受較深的首推電子計算機的使用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結合自己的體會談談對這一技術的感受。
除了互聯網技術之外,生物工程技術是近年來發展迅猛的新型跨學科技術。
簡要介紹生物工程技術的特點,引申到克隆技術。
提問:
①你對克隆技術有哪些了解?
②你認為克隆技術是否應該有所限制,是否應該克隆人呢?
③科技的高度發達,給人類帶來了種種便利,但也帶來一些負面效應。對此你有哪些了解?你認為在科技發展中應當注意什么問題?
將有關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文字材料、圖片、數據分類展示:
①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后出現的新的科學技術分類設計成表格,連同有關的一些圖片提供給學生。
②將三次工業革命或科技革命中蒸汽機、電動機、原子能、移動電話、激光、電子計算機等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數據和相關圖片提供給學生。
③介紹生物工程技術興起的情況及其綜合性特點。
④將20世紀初、20世紀70年代、20世紀80年代科技進步因素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各種因素中所占的比例數據提供給學生。
援引相關史實和數據對教材內容適當拓展。
向學生提供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發達國家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比重變化的數據,“技術密集型”企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大大超過“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情況,以及相應的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比例變化的數據。
除“尤里卡計劃”外,還可向學生介紹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日本的“科技立國”戰略及中國的“863計劃”。
背景資料
網站
當代世界科技
論現代科技革命與世界文明中心轉移
參考文獻
1.三次工業革命或科技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
蒸汽機從研制到18世紀定型投產用了84年,電動機為65年,而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技術大多在10年內就投入應用,從發現雷達原理到制造出雷達用了10年,原子能的利用從開發到應用為6年,晶體管4年,移動電話4年,激光從發現到應用不足2年。此外,據美國國會有關報告統計,戰后十多年發展起來的工業技術到今天已有40%過時了,電子領域中已有50%過時了。電子計算機問世以來的30年中已進入第五代,而微型計算機誕生后幾乎每隔兩年甚至半年就換代一次。
2.科技進步因素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各種因素中所占的比例
西方國家的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在兩次大戰期間是1.7%,而在1950~1972年高達6.1%。1953~1973年的世界工業總產量相當于1 800年以來一個半世紀的工業總產量的總和。其中,科技進步的因素引起的產量值在發達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起初為5%~10%,20世紀70年代增長至60%,現在已達到80%。
3.科學在各分支學科不斷深入和分化的同時,還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
自然科學不僅開始成為一個多層次的、綜合性的有機統一體,而且由單一技術發展為高科技群,主導技術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方面,由于大量邊緣學科、交叉學科和綜合學科的興起,各門科學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科學在各分支學科不斷深入和分化的同時,其交叉、滲透、融合的趨勢也在不斷發展,從而使各門科學之間的間隙得以彌補。由于物質世界的復雜性,隨著認識的深化,單一學科的發展已經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各門科學之間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如果說前兩次科技革命實現了各學科內部綜合的話,那么新科技革命則是對各學科進行綜合,使自然科學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
4.第三次科技革命導致發達國家經濟結構發生變化
最近30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各部門的經濟結構變化呈現了新的動向。首先第一和第二產業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就業人數方面比重進一步下降,特別是農業的比重下降。其次工業結構中發生新舊工業的分化。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的“大煙囪工業”逐步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的專業化、小型化的新興工業迅速崛起,如電子計算機、原子能、半導體、宇航、激光、人工合成材料工業等新興工業部門迅猛發展,鋼鐵、采礦、紡織等傳統工業發展緩慢甚至停滯,在工業結構中的比重日益下降。
二戰后,隨著科技革命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企業內部的白領工人(以腦力勞動為主)人數開始超過藍領工人(以體力勞動為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san/68862.html
相關閱讀:第5課 中古歐洲社會導學案
第9課 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二)
九年級歷史(上)第四單元構建文化的圣殿復習學案
第1課 俄國十月革命教案
第11課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