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參考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九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一單元 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第1課 俄國十月革命
一、選擇題
1.B 2.B 3.A 4.C
二、填空題
1.1917 3 二月革命 臨時政府 工兵代表蘇維埃
2.列寧 武裝起義 彼得格勒 臨時政府
三、連線題


四、簡答題
采取的措施:建立新型的無產階級政權;將銀行、鐵路和大工業企業收歸國有;頒布《土地法令》,沒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同德國、奧匈帝國議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2課 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一、選擇題
1.C2.C3.D4.D
二、填空題
1.國民經濟恢復列寧新經濟商品經濟
2.外高加索烏克蘭白俄羅斯15
3.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斯大林模式
三、簡答題
十月革命后,蘇維埃政府為戰勝國內外敵人的進攻,集中有限的財力、物力用于戰爭,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農村,實行“余糧收集制”。后來為恢復國民經濟,緩和工農矛盾,又實行了“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時期,為加快經濟發展,取消“新經濟政策”,實行計劃經濟體制。通過兩個五年計劃,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強盛的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大增強。

第一單元自測題
一、選擇題
1.A 2.B 3.C 4.B 5.B 6.B 7.C 8.C 9.C 10.B 11.B 12.D 13.D 14.B 15.D
二、填空題
1.人民委員會 德國 奧匈帝國 2.多種商品 3.社會主義 農業國 工業國 第二個
三、材料解析題
(1)為了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國物力、財力,保證軍事上的勝利,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2)新經濟政策。特點是:在國家掌握經濟命脈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恢復資本主義,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
(3)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蘇維埃政府在國內戰爭時期采取的臨時性政策。實行余糧收集制,農民交出的糧食基本上是無償的,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國內戰爭結束后,蘇俄進入和平建設時期。為了恢復被戰爭破壞的經濟,蘇俄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
四、簡答題
歷史條件:第一次世界大戰使俄國人民深受災難,促使其覺醒;二月革命后推翻沙皇統治,出現臨時政府和工兵代表蘇維埃兩種政權并存局面;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依據形勢,及時調整斗爭策略,制訂了武裝起義的計劃。
歷史意義:俄國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此誕生。十月革命的勝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第二單元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
第3課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一、選擇題
1.B 2.B 3.C
二、材料解析題
(1)除中國外,各締約國的壟斷資產階級及其代理人。
(2)對中國是不平等的,因為中國處于被侵略的地位。對其他締約國來說,形式上是平等,但最終對美國有利。因為美國可以憑借經濟優勢排擠其他國家。
(3)主要是調整美日在中國的矛盾。
(4)條約中明確規定“不得……營謀特別權利”、“不得謀取”“任何專利或優越權”,這就取消了日本在中國的特殊利益。

第4課 經濟大危機
一、選擇題
1.B 2.B 3.A 4.C
二、填空題
1.資本主義 1929 美國資本主義
2.人民群眾 三千 工資
三、簡答題
特點有三個:涉及范圍特別廣、持續時間比較長、破壞性特別大。
“新”在它是在保存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前提下,采用加強國家對經濟干預和指導的辦法,通過內部調整資本主義制度,達到消除經濟危機的目的。

第5課 法西斯勢力的猖獗
一、選擇題
1.C 2.D 3.B
二、填空題
1.經濟危機 600萬 納粹黨
2.意大利 日本 軍部 1936
三、識圖題
(1)日本;20世紀30年代。
(2)日本軍部法西斯勢力對日本青少年進行軍國主義教育。
(3)應提高警惕,提防日本法西斯勢力的死灰復燃。
四、簡答題
首先,它是納粹黨克服經濟危機、獲取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德國作為戰敗國經濟十分困難,希特勒上臺時,正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嚴重威脅德國的時候,而猶太人在德國從事商業、金融業,相當富裕。納粹集團希望能夠通過反猶和排猶活動,侵吞猶太人的財產,為德國的國民經濟軍事化提供財源。
其次,是為了實現對內獨裁、對外擴張的目的。納粹分子借“民族主義”招牌進行蠱惑人心的宣傳,驅使不明真相的人甘心為壟斷資產階級爭奪霸權賣命。大戰期間,反猶也成為納粹分子發動侵略、蹂躪別國和其他民族的借口之一,反猶旗號使納粹分子得以加強對占領國的控制?梢,反對猶太人是納粹黨推行戰爭政策的重要環節,是由其全球擴張、為壟斷資本服務的本質決定的。

第二單元自測題
一、選擇題
1.B 2.C 3.D 4.C 5.D 6.A 7.C 8.D 9.C 10.A 11.A 12.B 13. B 14.A 15.D
二、填空題
1.凡爾賽—華盛頓 體系 山東 五四運動 2.九國公約 凡爾賽和約 3.股票 三千萬 美國 4.國會縱火案 高度國防國家
三、材料解析題
(1)“雇主和代理人”是指資本家及其代理人。“雇員”指工人。該法保證工人有組織起來同資本家進行集體談判和參加工人組織的權利,并規定最高工時和最低工資以限制資本家的剝削。
(2)出發點是提高工人購買力,使生產和銷售之間的矛盾趨于緩和,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的統治。影響:使美國工人運動滿足于經濟斗爭成果,不去從事政治斗爭,不去建立自己的政黨和采取更加進一步的行動。
(3)不存在根本利害沖突。他們的分歧為:一是出發點不同,羅斯福是從維護資產階級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而反對派則是從眼前和自身利益出發;二是策略不同,反對派主張對工人實行公開的暴力壓迫,而羅斯福主張采取民主的、讓步的策略。
四、讀圖題
(1)德國法西斯迫害猶太人。
(2)20世紀30年代希特勒統治德國的時期。
(3)一方面,希特勒認為猶太人是全人類的敵人,文明的破壞者,德國的敗類。另一方面,當時正處于經濟大危機時期,德國經濟受到嚴重打擊,希特勒要發動戰爭,通過剝奪猶太人財產可以解決財政困難和戰爭軍費。
五、簡答題
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例如英、法和德國的矛盾。戰勝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例如在對待德國態度上,法國主張嚴懲、肢解德國,英國則希望保存德國實力、讓它與法國抗衡,它們之間存在不同態度。還有戰勝國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間的矛盾,例如關于中國要求收回山東主權被巴黎和會拒絕;華盛頓會議簽訂的《九國公約》打破了日本一戰中取得的獨霸中國的局面,形成幾國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此外,還有帝國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蘇聯之間的矛盾。
這一體系的實質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列強間的利益沖突以及戰勝國和戰敗國的尖銳矛盾,最終必將打破暫時的均勢,破壞世界和平。
第三單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6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一、選擇題
1.A 2.C 3.B 4.B 5.D
二、填空題
1.1939 9 2.綏靖堅決抵抗 3.英國蘇聯4.波蘭
三、連線題

四、材料解析題
(1)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國。
(2)沒有,因為在德國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之后,開始向西侵略英法。法國很快被德國占領,英國也遭受到德軍猛烈轟炸,處境危急。
(3)做法:答應德國對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等地區的要求。目的:想把德國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第7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一、選擇題
1.C 2.B 3.B 4.D 5.C
二、填空題
1.1942 1 《聯合國家宣言》 2.1944 6 諾曼底登陸
3.1945 5 8 1945 9 2
三、識圖題
(1)1945年,蘇軍攻克柏林。
(2)蘇軍把紅旗插上了德國國會大廈的屋頂。
(3)1941年6月,德軍掉頭向東,發動了對蘇聯的侵略戰爭,但由于蘇軍的英勇抵抗,莫斯科戰役使得德國進攻計劃受挫,第二次世界大戰規模擴大。
1942年7月,德軍分兵兩路進攻斯大林格勒。蘇軍進行英勇抵抗,很快發動了冬季反攻。第二年2月,被圍困的德軍投降。斯大林格勒戰役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在英美等反法西斯盟軍的配合下,1945年4月,蘇軍攻占柏林,德國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爭結束。

第三單元自測題
一、選擇題
1.B 2.D 3.A 4.A 5.B 6.B 7.A 8.B 9.B 10.A 11.D 12.D 13.A 14.C 15.B
二、填空題
1.蘇臺德 慕尼黑陰謀 2.1939 9 1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3.意大利4.蘇聯5.1941127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6.華盛頓《聯合國家宣言》 7.雅爾塔聯合國 8.諾曼底
三、辨析題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兩個帝國主義集團為重新瓜分世界而進行的戰爭,雙方都是非正義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世界人民進行的反法西斯戰爭,反法西斯聯盟站在了正義的一方。
四、材料解析題
1.(1)英法都把德國視為防止歐洲布爾什維主義化的有效保障。
(2)英法對德國法西斯推行綏靖政策,縱容、慫恿德國進攻蘇聯。
2.(1)不成立。隨著對外侵略戰爭的擴大和國內經濟危機的不斷加劇,日本開始把目光轉到了戰略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地區。日本在亞洲的瘋狂擴張,對美國在亞洲的利益構成直接威脅,二者矛盾不可調和。為了獲得主動權,日本發動了太平洋戰爭。
(2)“殘酷之炸彈”指的是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促使日本投降的原因: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沉重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給日本關東軍以殲滅性的打擊;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勝利。
(3)相同點:兩份詔書都企圖掩蓋對外侵略戰爭性質,美化戰爭,推卸戰爭責任。不同點:前者是宣戰詔書,后者則為停戰詔書,被迫投降。
五、簡答題
(1)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的產物。但在戰爭全面爆發前,英、美、蘇等國如果能夠及時結成反法西斯統一戰線,“采取共同的措施”,至少可縮小戰爭的范圍,減少戰爭的損失。
(2)認識:英法長期推行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結果英法自食其果,法國滅亡,英國遭到猛烈轟擊。美國長期奉行“中立”政策,對法西斯侵略擴張沒有起到遏制作用。蘇聯也沒有盡最大努力。這樣就使希特勒解除了兩線作戰的后顧之憂。
后來英、美、蘇等國結成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經過幾年的共同努力,終于打垮了法西斯國家。但是三國及整個世界也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是一個極其慘痛的教訓。
第四單元 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變化
第8課 美國經濟的發展
一、選擇題
1.D 2.B 3.C 4.A
二、識圖題
(1)戰后初期到7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的成果是原子能工業、宇航工業等新興工業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美國新經濟的特點是信息化和全球化,主要成果是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
(2)戰后初期到70年代經濟發展的原因有:戰爭的刺激作用,使美國開拓和占據了大部分世界市場;科教興國;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進成果,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新興產業;政府對經濟進行宏觀管理,創造發展環境。
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的原因有:大力改革;加大發展教育、科技事業的力度,吸納世界尖端人才;充分利用新技術成果,特別是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成為經濟的主導;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
三、簡答題
(1)戰后初期到70年代,由于二戰的刺激作用,美國開拓和占據了廣闊的世界市場;同時美國還實行科教興國策略,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進成果,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新興產業;政府對經濟進行了宏觀管理,創造發展環境,使得美國原子能工業、宇航工業等新興工業發展起來了。
(2)20世紀70年代中期,由于中東產油國大幅度提高石油價格,引發了世界經濟危機,美國經濟大受打擊,出現了“滯脹”現象;直到80年代中期以后,美國經濟形勢才逐漸好轉,但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
(3)20世紀90年代,美國政府進行了社會經濟改革并加大發展科教力度,促進了高新技術的發展,這樣美國進入了新經濟時代。其主要的特點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第9課 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
一、選擇題
1.D 2.C 3.C 4.A
二、填空題
1.歐洲聯盟 歐盟 2.歐元 3.科技立國 4.東京
三、材料解析題
(1)20世紀60年代,雨果所說的“總有一天”終于到來了;“經濟共同體”指的是“歐洲共同體”組織。
(2)材料一:“將構筑歐洲的友愛關系……”;材料二:“來振興經濟并降低未來戰爭的可能性”。
(3)演變過程:20世紀60年代,聯系日益密切的法國和聯邦德國等西歐國家成立“歐洲共同體”;1991年,這個組織共有12個成員國;1993年,西歐國家在歐洲共同體的基礎上成立了歐洲聯盟;1995年,歐盟已經有15個成員國,2004年達到25個;2007年1月,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正式加入歐盟,歐盟已成為一個擁有27個成員國、人口超過4?8億的大型區域一體化組織。
(4)“高一級整體”主要體現在:貨幣一體化,使用單一貨幣──歐元;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歐盟成員國內部人員、資本和貨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國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個成員國工作、學習或居;力求在外交和國家安全方面步調一致。

第四單元自測題
一、選擇題
1.D 2.A 3.B 4.C 5.D 6.B 7.C 8.A 9.D 10.A 11.A 12.B 13.A 14.C 15.D
二、填空題
1.美國2.負債國(或債務國)3.信息化 全球化4.歐洲聯盟 歐盟 歐元 5.12 6.非軍事化7.政治大國
三、材料解析題
20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實行“科技立國”政策,重視發展教育,每年把全部財政預算的20%以上投入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提高日本產品的競爭力,大大促進了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萍己徒逃蔀槿毡窘洕l展的原動力。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本的國際地位得到了加強。但同時,日本政府謀求政治大國的欲望也開始膨脹起來,軍費支出不斷增加,日本軍隊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裝備,還在“國際合作”的名義下屢次向國外派遣軍隊,這些都引起亞洲鄰國的關注和不安。
四、簡答題
1.恢復時期(1945至20世紀50年代初):經濟基礎技術好,美國的援助等;
黃金時期(50年代初~70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各資本主義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
滯脹時期(70年代中后期):由于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
2.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世界經濟產生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點:
(1)世界經濟遭到巨大的破壞,損耗了大量財富。
(2)美國經濟實力空前膨脹。
(3)戰后美國扶植經濟衰落的西歐、日本,加強了經濟滲透和政治擴張。
(4)客觀上推動了戰后科技的發展。
第五單元 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
第10課 蘇聯的改革與解體
一、選擇題
1.B 2.B 3.C 4.D
二、填空題
1.赫魯曉夫 2.多黨制 3.1991

第11課 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
一、選擇題
1.C 2.C
二、識圖題
(1)12個
(2)(略)

第五單元自測題
一、選擇題
1.B 2.D 3.C 4.B 5.B 6.A 7.B 8.A 9.D 10.C 11.B 12.A 13.D 14.C 15.B
二、填空題
1.赫魯曉夫 2.經濟 3.八一九 4.國民經濟比例失調5.捷克斯洛伐克 6. 1989 7.南斯拉夫 8.聯邦德國民主德國
三、材料解析題
(1)原因:照搬蘇聯模式,經濟發展遲緩,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未充分發揮出來;戈爾巴喬夫“新思維”改革的影響;西方推行的“和平演變”策略。實質:社會主義性質發生根本變化。
(2)問題:照搬蘇聯模式。
對待:東歐長期未能擺脫蘇聯模式的影響;中國走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
結果:東歐喪失社會主義政權;中國社會主義蓬勃發展。
(3)啟示:①堅持走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②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實行以法治國;④加強執政黨建設,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
第六單元 亞非拉國家的獨立和振興
第12課 亞非拉的奮起
一、選擇題
1.A 2.B 3.C 4.D
二、寫出二戰后亞非拉民族獨立和振興的大事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1947年,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1952年,埃及納賽爾革命1959年,古巴革命推翻美國的傀儡政權1948年,緬甸、韓國、錫蘭獨立1956年,埃及宣布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1999年,巴拿馬人民收回巴拿馬運河的全部主權1958年,馬來亞獨立1960年,“非洲獨立年”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
三、簡答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拉丁美洲人民捍衛民族主權的斗爭迅速發展。表現為:1959年,古巴通過武裝斗爭,推翻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建立革命政府。古巴政府沒收了美國在古巴的工礦企業。20世紀六七十年代,巴拿馬人民為收回巴拿馬運河的主權,與美國展開不懈的斗爭。從70年代后期起,逐步收回運河區的海關、郵政、司法等權力。到1999年底,終于收回運河的全部主權。

第13課 動蕩的中東地區
一、選擇題
1.C 2.D 3.A
二、填空題
1.英國 猶太復國主義 猶太人 2.聯合國 猶太國家 阿拉伯國家 3.中東巴以沖突
三、材料解析題
(1)和平和暴力。
(2)不要讓巴勒斯坦人民放棄和平的希望。其真實想法是:美國等西方國家不要一味偏袒以色列,否則,巴勒斯坦人民只能選擇暴力途徑爭取生存和解放。

第六單元自測題
一、選擇題
1.B 2.A 3.C 4.D 5.B 6.D 7.B 8.C 9.C 10.B
二、填空題
1.尼赫魯 科技 2.韓國 新加坡
三、材料解析題
1.(1)主張:調整殖民政策,允許印度獨立。意圖:對印度民族運動加以控制,并將印度獨立納入英國人的計劃。
(2)人為地將印度一分為二,盡量保持英國在印度的存在和影響。其提前交付說明了印度的獨立勢在必行。
(3)該方案是印度人民長期斗爭的結果,它加速了印、巴的獨立步伐,具有積極意義;但由于它是由英國殖民者策劃的,具有殖民主義色彩,造成印、巴分裂局面,產生了長期的消極影響。
2.(1)軍事集團的對峙日益加劇,世界面臨“冷戰和它會變成真正的戰爭的經常性危險”。
(2)廣大發展中國家反對國際經濟舊秩序,要求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3)隨著不結盟運動的形成和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了國際舞臺。在政治上,它們提倡和平共處;在經濟上,它們要求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四、讀圖題
(1)北非地區。
(2)60年代初期。共有17個國家獨立。
(3)納米比亞。標志著歐洲殖民者在非洲500年的殖民體系徹底崩潰。
五、簡答題
中東地區動蕩的原因錯綜復雜:
首先,中東地區的地理位置和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石油資源十分豐富,是各個歷史時期世界列強的必爭之地。列強從自己利益出發,在此進行了長期角逐。它們的介入,使問題更加復雜。
其次,中東地區特殊的歷史、宗教、種族等因素,使這一地區的矛盾更加復雜化。1948年以色列在此建國后,不斷擴張領土,侵占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家園。對珍貴水源的爭奪也加劇了沖突。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在這里留下眾多圣跡,各宗教的信徒都把耶路撒冷城看作自己的“圣城”。宗教信仰的不同加深了各方的裂痕。
巴以沖突成為中東問題的關鍵。
第七單元 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
第14課 冷戰中的對峙
一、選擇題
1.C 2.C 3.A
二、材料解析題
(1)1949年,1955年。(2)資本主義制度。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力量。(3)目的:組成以蘇聯為首的軍事政治集團,對付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標志著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影響:以軍事結盟相互對抗,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相互對立。
三、列舉題
杜魯門主義的出籠、馬歇爾計劃的提出、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第15課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一、選擇題
1.C 2.D 3.D
二、填空題
1.東歐劇變美蘇一超多強多極化
2.世界領袖北約導彈防御系統
三、識圖題
(1)科索沃戰爭期間,1999年5月8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用導彈襲擊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造成三名中國記者身亡。
(2)“人權高于主權”。
(3)反映了中國人民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和國家主權的精神。
四、簡答題
原因:冷戰結束后,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成為威脅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權主義者利用并介入這些矛盾紛爭,推行霸權政策。科索沃戰爭就是一例。
1999年3~6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以南聯盟軍隊屠殺科索沃地區阿爾巴尼亞族人為借口,對南聯盟境內進行狂轟濫炸,造成南聯盟的重大人員傷亡和物質損失。
影響:科索沃戰爭是對世界多極化趨勢的挑戰,對世界格局產生了重要影響。
科索沃戰爭表明,世界多極化趨勢將是長期的、曲折的斗爭過程。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違背國際法基本準則,公然對一個聯合國成員國動武,嚴重削弱了聯合國的作用。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第16課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
一、選擇題
1.B 2.C 3.A
二、填空題
1?國際和平發展
2?經濟全球化 機遇挑戰
三、列舉題
具體表現有: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迅速增長;跨國公司的影響增大;生產活動的全球化趨勢加快。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立,這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
四、簡答題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相互依存、互相競爭。由于發展中國家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在國際競爭中常常處于不利境地。一方面,跨國公司常常把一些技術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業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另一方面,國際經濟風險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影響也進一步加大。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發展既是一個難得的機遇,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中國順應經濟全球化的對策是:建立防范風險的有效機制,引進國外的資金和技術,學習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促進經濟的高速度發展。

第七單元自測題
一、選擇題
1.A 2.D 3.C 4.A 5.A 6.A 7.C 8.D 9.A 10.D 11.A 12.C 13.A 14.D 15.D
二、填空題
1?美國 蘇聯 西歐 日本
2?杜魯門 共產主義 杜魯門主義
3?地區沖突 民族矛盾 宗教紛爭 霸權主義 科索沃戰爭
4?和平 發展 世界貿易組織 全球化
三、材料解析題
(1)蘇軍在打擊德國法西斯過程中進入東歐一些國家。蘇聯幫助這些國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2)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
(3)兩人都認為社會主義威脅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自己必須承擔起“遏制”共產主義向西方滲透的責任。
(4)美蘇兩國已由戰時“同盟關系”轉化為“冷戰對抗”。
四、識圖題
(1)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和美國總統肯尼迪。
(2)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
(3)蘇聯在經濟和軍事實力上不及美國,美國在美蘇爭霸中占據優勢。
五、簡答題
1.20世紀50年代中期,赫魯曉夫擔任蘇聯領導人后,企圖與美國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美蘇爭霸從此開始。70年代,爭霸達到高潮。美國因深陷“越戰”之中,尼克松上臺后,實行收縮戰略。蘇聯則因實力增強,對外采取積極進攻戰略,把中東、非洲和南亞次大陸作為擴張對象。1979年,蘇聯出兵占領阿富汗。到80年代,長期爭霸使蘇聯經濟衰退,戈爾巴喬夫上臺后實行緩和戰略,從阿富汗撤軍。美國也因經濟困難,同意實現有限的緩和。90年代,蘇聯解體,美蘇爭霸隨之結束。美蘇爭霸曾經數度引起世界緊張局勢;但因雙方勢力均衡,又維持了相對和平局面。
2.冷戰格局結束后,世界政治格局朝著多極化趨勢發展,暫時形成了“一超多強”的局面。新的世界格局迄今尚未形成。
一方面,冷戰后美國為了稱霸世界,成為新的“世界領袖”,重新制定了全球戰略。它利用北約集團隨意干涉他國和地區事務,又大力發展高科技武器,加緊研制和部署導彈防御系統。這些成為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嚴重威脅。
另一方面,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家和國家聯盟的實力不斷增強,成為牽制美國稱霸世界、促進世界多極化的重要力量。
第八單元 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
第17課 第三次科技革命
一、選擇題
1.B2.A
二、材料解析題
科學技術縮短了知識變為物質財富的過程。啟示(略,言之有理即可)。

第18課 現代文學和美術
一、選擇題
1.B 2.D
第19課 現代音樂和電影
一、選擇題
D

第八單元自測題
一、選擇題
1.D 2.A 3.B 4.D 5.C 6.A 7.D 8.B 9.B 10.D
二、連線題

三、分類題
(1)文學作品是(A、B、C、E、F)
(2)繪畫作品是(D、G)
四、猜一猜
1.計算機網絡技術。
2.《格爾尼卡》。
五、簡答題
科學技術方面: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人類在原子能、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工程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文學方面:美國作家德萊塞創作有長篇小說《美國的悲劇》;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著有《約翰?克利斯多夫》;法國荒誕派劇作家貝克特寫有劇本《等待戈多》。
美術方面:西班牙畫家畢加索創作有《格爾尼卡》。
音樂方面:19世紀末20世紀初,爵士樂在美國南部發展起來,很快風行美國,并且流傳到世界許多國家。
電影方面:作為一門綜合性藝術,電影在20世紀得到了迅速發展,具有了更強的藝術表現力。特別是好萊塢,攝制出許多聞名世界的影片。

期末測試題
一、選擇題
1.B 2.D 3.B 4.B 5.A 6.D 7.B 8.C 9.D 10.C 11.B 12.D 13.A 14.B
15.B 16.A 17.C 18.C 19.C 20.A 21.B 22.B 23.D 24.D
二、填空題
1.凡爾賽和約中國問題2.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復興法希特勒策源地
3.蘇德戰爭太平洋戰爭4.非軍事化5070
5.赫魯曉夫戈爾巴喬夫蘇聯6.畢加索好萊塢
三、材料解析題
1.(1)1942年1月1日。主要簽字國有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打擊的對象是德、意、日法西斯及其仆從國。
(2)戰勝法西斯勢力;維護人類的生命、自由、獨立、人權、正義。
(3)宣言的發表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壯大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進程。
2.(1)世界經濟向區域化、集團化發展。
(2)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發展。
(3)亞太地區經濟合作得到進一步加強和擴大,使這一地區的經濟合作有了美好的前景。沒有中國參加,亞太經濟合作是不可能實現的。
四、列舉題
1.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美國總統威爾遜。
2.1939年9月1日,德軍突襲波蘭;1941年6月,德軍突襲蘇聯;1941年12月7日,日軍突襲美國珍珠港。
3.原子能應用、航天技術、計算機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和生物工程。
五、識圖題
(1)1947年印度的獨立和印巴分治。
(2)英國政府。結果:印度雖然獲得獨立,但卻被人為地分裂成為兩個國家。
(3)說明印度獨立帶有深刻的殖民主義烙印。消極影響:導致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長期不和。
六、問答題
1.20世紀以來,國際格局的重大變動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形成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帝國主義國家的力量對比。帝國主義戰勝國先后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調整了它們在歐洲和亞洲太平洋地區的關系,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第二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形成的美蘇冷戰對峙格局。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國際力量的對比,歐洲在戰爭中受到嚴重削弱;美國的經濟軍事力量空前膨脹,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蘇聯政治軍事力量壯大,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夠與美國抗衡的國家。在美蘇實力均勢的基礎上,戰后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形成了美蘇對峙的局面。
第三次: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世界兩極格局瓦解,世界朝多極化趨勢方向發展。原因: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后,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對峙格局隨之結束。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根源于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極化。
2.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和高新技術成果,改進傳統工業,發展新興工業和軍事工業,生產水平進一步發展。同時,改善人民生活,經濟呈現一片繁榮景象。
70年代,受世界經濟危機嚴重打擊,美國經濟地位下降。80年代初,經濟緩慢回升,但受通貨膨脹的困擾。80年代中期以后,美國政府調整經濟政策,經濟形勢逐漸好轉,但債務負擔加重。
90年代,美國進行經濟改革,大力發展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同時,也完成了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經濟逐漸有了持續穩定的發展,發展速度名列西方發達國家前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san/73633.html

相關閱讀:第9課 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二)
第11課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學案
九年級歷史(上)第四單元構建文化的圣殿復習學案
第1課 俄國十月革命教案
第5課 中古歐洲社會導學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