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 :
知識與技能:通過實物,經歷探索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的過程,能認識常見的幾何圖形,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 述常見幾何圖形的特征。
過程與方法:在探索幾何圖形的形狀、 位置和大小的過程中,建立空間觀念,發展幾何直覺,能從實物中抽象出幾何體。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 驗在實際生活中幾何圖形的廣泛存在與應用;認識幾何圖形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重點:認識幾何圖形。
教學難點: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幾何體。
教材分析:本節課是七年級第一節課,所涉及到的幾何圖形是以后繼續學習的基礎,為進一步學習圈定了范圍 。由于學生的頭腦中,實物與幾何圖形是兩種割裂開的信息,所以在教學中,應建立好兩者之間的聯系,并進而發展幾何直覺。
教學方法:引導發現,師生互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身邊的實物。
課時安排:1課時
環節教 師 活 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引
入
新
課導語:(略)
提出要求:
1、請大家看章前頁,看誰能畫出北京天壇主體建筑物的圖畫?
2、感到無從下手的同學,看一下虛景圖形,它們是你小學學過的哪種圖形?
教師先引導會畫的學生口述畫法,之后,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把建筑物的各部分分割成小學學過的幾何圖形:圓錐、圓柱、三 角形、長方形等。
學生動手畫圖。
分層教學
學生從多渠道增加感知。
激情導入,激發學生求知欲。
體會客觀事物與數學知識間的關系。
新
一 1、上面各實物圖片中,有多少個物體?
2、這些物體的哪些形狀類似?屬于哪種幾何體?你能說出理由嗎?
3、你能說出現實生活中還有哪些實物具有上面幾何體的特征?
教師歸納:
對于各種物體,如果不考慮它們的顏色、材料、質量等,而只注意它們的形狀(如方的、圓的)、大小(如長度、面積、體積等)和位置(如平行、相交、垂直等),就得到我們今后要學習的幾何圖形。把下面的實物與相應的幾何體用線連接起來:
學生思考,小組交流,討論完成三個題目。
獨立完成,
動手操作。
從學生生活中的 實物入手,充分利用學生的知識經驗。
把數學知識具體化為生活實物,使學生展開聯想。
新
課
探
究
二 1、各組討論,上邊練習中的六種幾何體可以分哪幾類?
2、總結出這樣分類的理由。
引導學生分兩類:一類是長方體、棱柱、立方體;另一類是球體、圓柱、圓錐。
分類依據:第一類表面都是平面, 第二類表面有曲面。(用課件展示平面與曲面)分組討論,組內選一名代表回答,各組在全班交流結果。使學生接觸分類思想,加深學生對幾何體認識。
新
課
探
究
三 1、把下面幾何圖形分成幾類?
2、說出分類理由:
用課件展示幾何圖形:
歸納:幾何圖形包括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有些立體圖形中含有平面圖形,有些立體圖形不含平面圖形。
你能用六根火柴和小量橡皮泥組成4 個三角形嗎?能組成4個正方形嗎?學生主動思考,踴躍作答。
學生總結
學生們積極思考,來回答這一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便于學生主動學習。
使學生交流各自學習結果。
加強知識間聯系。
激勵學生學習。
課
堂
總
結 1、怎樣從實物抽象出幾何圖形?
2、幾何圖形可分為哪兩類?
3、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有何關系?
教師簡要點評,從實物抽象幾何圖形時,去掉顏色、材料、質量等特征,而只考慮形狀、大小和位置等方面。有些立體圖形含有平面圖形,而有些立體圖形不含平面圖形。學生各組討論,相互交流各自看法。
教師參與,師生互動,激勵學生回答、反思。學生嘗試小結,疏理知識,養成反思習慣,提高概括能力。
課
堂
反
饋 1、課堂檢測(包括基礎題 和能力提高題)
2、用幾何圖形設計一個機器人的圖畫。獨立完成
學習致用鞏固新知。
建立教學知識與實物間聯系,培養學生創造力。
板書設計
1.1 幾何圖形
立體圖形
去(顏色,材料) 取(形狀、大小、位置)
實物 幾何圖形 含或不含
加(顏色、材料) 取(形狀、大小、位置)
平面圖形
教學反思: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yi/62855.html
相關閱讀:不等式與不等式組導學案
有理數的加法與減法(4)
注意全等三角形的構造方法
角平分線的性質
生活數學導學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