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節選自袁宏道《滿井游記》)
【乙】虎丘①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屋②,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③。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云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④,無得而狀。布席⑤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置⑥,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陳,妍媸⑦自別。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⑧,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⑨;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拍而歌,竹肉相發⑩,清聲亮徹,聽者魂銷。
(節選自袁宏道《虎丘記》)
【注釋】①〔虎丘〕山名,位于蘇州市西北,有虎丘塔、千人石等名勝古跡。②〔下迨(dài)?(pǒu)屋〕下至小戶人家。③〔交衢間〕指路邊。④〔雷輥(?ǔn)電霍〕雷鳴電閃。⑤〔布席〕安設筵席。⑥〔分曹部置〕分批安排。曹,成對。⑦〔妍媸(chī)〕美和丑。⑧〔瓦釜〕比喻粗俗的歌子。⑨〔屬(zhǔ)而和(hè)者,才三四輩〕隨著唱和的就只有三四群人。⑩〔竹肉相發〕簫管聲伴著歌唱聲。竹肉,管樂器和歌喉。袁宏道《滿井游記》《虎丘記》比較閱讀答案
10.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髻鬟之始掠也(梳掠) B.風力雖尚勁(猛,強有力)
C.得數十人而已(得到) D.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約)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于時冰皮始解 告之于帝 B.?而歌者 一人緩拍而歌
C.竟以歌喉相斗 屬予作文以記之 D.郊田之外 齊國之美麗者也
1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
13.文段理解。(5分)
(1)甲文寫 景,以 景觀為主,重點描繪了水光山色、柳條麥田等優美景色;乙文繪秋景,以人文景觀為主,重點描述了 的熱鬧場面。(3分)
(2)甲、乙兩文都采用了點面結合的取景方式,由面到點,極富層次感。請以乙文為例具體說明(可借用原文語句回答)。(2分)
[答案]10.C(2分) 11.B(2分) 12.柳條將要舒展卻還沒有舒展,柔軟的梢頭在風中飄蕩,麥苗破土而出,短小如獸頸上的毛,才一寸左右;颍毫鴺渲l好像在舒展又沒有舒展開,柔軟的柳梢在風中飄搖,麥苗像獸頸上的鬃毛,約有一寸來長。(2分。直譯或意譯均可,酌情評分) 13.(1)春(初春之、早春之) 自然 游人聚飲斗歌(意對即可。若只扣住“聚飲”或“賽歌”一個元素不得分)(3分。每空1分) (2)答案示例:① 面:“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 點:“而中秋為尤勝。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 ② 面:“中秋為尤勝。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 點:“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無得而狀! ③ 面:“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 點一:“分曹部置,……才三四輩! 點二:“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拍而歌,……聽者魂銷!保2分。答出其中一種點面結合的方式即可)
(仙桃市天門市潛江市江漢油田2009年中考語文試題)袁宏道《滿井游記》《虎丘記》比較閱讀答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1139132.html
相關閱讀:《勉諭兒輩》閱讀答案
初中文言文閱讀《以柔克剛》附答案及翻譯
《牧豎捕狼》閱讀答案及翻譯
《酒以成禮》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宋陳諫議家有劣馬”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