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國圖志》是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的代表作,該書初刊于1842年,共50卷,后擴編至100卷。這部書是魏源受林則徐囑托之下,根據林則徐主編的《四洲志》及其他中外文獻資料編著而成的。這是一部系統介紹西方史地、科技知識的著作,在當時堪稱中國人編著的介紹世界知識的“百科全書”。魏源明確地提出編撰《海國圖志》的目的是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作!逗鴪D志》 不僅對中國的思想界產生了重要啟蒙作用,而對日本的學術和政治也有過重要的影響,被日本維新要人視為“枕中鴻寶”。
《天演論》:
《天演論》 是嚴復翻譯的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的前半部分。嚴復在《天演論》 中加入了大量的按語,來闡述自己的觀點,為近代較早的一本直接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理論著作的書。書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思想,對當時國內鼓吹變法圖強和提倡維新運動起過積極作用。
魏源和嚴復的思想的異同:
魏源和嚴復作為中國近代的思想家,他們的思想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例如他們都主張向西方國家學習,但是他們對學習西方的內容不一樣,魏源作為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他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側重于學習西方的軍事和科學技術,而嚴復作為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他的“世道必進,后勝于今”思想則側重于學習西方的先進政治制度。兩位思想家是近代主張學習西方長處來抵抗外國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愛國思想家,其主張雖符合時代的發展,但是他們的思想經過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證明,他們的救國道路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是行不通的。
評價魏源的思想:
魏源編寫《海國圖志》的目的是“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基于這一目的,他提出了一些改革的辦法:設立工廠,制造輪船、槍炮,興辦民用工業;學習西方練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裝備軍隊;增設水師科;改革考試制度。他的思想是愛國的,進步的。因為在民族危機面前,魏源沖破閉關鎖國的思想束縛,提出向西方學習,掌握敵人的場地,克敵制勝,這是他愛國的重要表現。他的思想反映了鴉片戰爭后,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里的先進人物,開始面向世界,注意世界,注意研究現實問題。
嚴復和《天演論》:
嚴復是中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譯作《天演論》。運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和“世道必進,后勝于今”的社會進步理論,在當時的中國打擊了封建勢力,啟發了中國知識界探索西方資本主義的作用。嚴復的思想對戊戌變法影響很大。
《海國圖志》的主要內容:
《海國圖志》在中國近代史學史上,是第一部較為詳盡較為系統的世界史地著作。書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種資料,系統地介紹了西方各國的地理、歷史、政治狀況和許多先進科學技術,如火輪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所記各國氣候、物產、交通貿易、民情風俗、文化教育、中外關系、宗教、歷法、科學技術等,都超過了前書。所以,《海國圖志》被人譽為國人談世界史地之“開山”。
《天演論》的主要思想:
《天演論》英文書名直譯應為《進化論與倫理學》。作者赫胥黎是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的朋友,也是達爾文學說的忠誠擁護者!短煅菡摗返幕居^點是:自然界的生物不是萬古不變,而是不斷進化的;進化的原因在于“物競天擇”,“物競”就是生存競爭,“天擇”就是自然選擇;這一原理同樣適用于人類,不過人類文明愈發展,適于生存的人們就愈是那些倫理上最優秀的人。進化論學說的基礎是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奠定的,赫胥黎堅持并發揮了這一思想。
嚴復譯述《天演論》不是純粹直譯,而是有評論,有發揮。他在闡述進化論的同時,聯系中國的實際,向人們提出不振作自強就會亡國滅種的警告。嚴復在按語中指出,植物、動物中都不乏生存競爭、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例子,人類亦然。人類競爭其勝負不在人數之多寡,而在其種其力之強弱。面對當時中國的民族危機,嚴復尖銳指出,中國再也不能不看實際地妄自尊大,弄得不好,就會亡國滅種。《天演論》告訴人們亡國滅種的威脅,但又不是無所作為的悲觀主義,它啟示人們,中國目前雖弱,但仍有挽救的辦法,這就是強力競爭,通過努力,改變目前弱者的地位,變為強者。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林則徐虎門銷煙
虎門銷煙:
林則徐到達廣州后,與兩廣總督鄧廷楨加強整頓海防,懲治鴉片走私,共收繳鴉片兩萬余箱。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率領地方官吏在虎門海灘將繳獲鴉片全部當眾銷毀。虎門銷煙的壯舉,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氣焰,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是近代中國反侵略斗爭的偉大起點。
禁煙運動:
1、背景:
(1)鴉片走私給中國帶來了嚴重的災難,影響了財政收入,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加深了政治腐敗,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危及清朝的統治和中華民族的生存。
(2)“弛禁派”和“嚴禁派”的激烈討論。
(3)禁煙運動呼聲高漲。
2、目的:
為了維護清朝統治,道光帝任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
3、過程:
林則徐在廣東整頓海防,緝拿煙販,收繳鴉片。1839年6月,將收繳的英美走私的大量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把禁煙運動推向高潮。
4、影響:
(1)反映了中國人民強烈要求禁煙、反對外國侵略的愿望,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斗志。
(2)英國借口禁煙運動發動蓄謀已久的侵略戰爭。鴉片戰爭的直接目的是保護鴉片走私,根本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
5、評價林則徐:
是我國的民族英雄,道光時奉命為欽差大臣,領導了虎門硝煙并取得勝利,后被遣戍伊犁,寫下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悲壯詩句。被稱為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虎門銷煙(雕塑):

如果林則徐不禁煙,鴉片戰爭是否會爆發?
鴉片戰爭的爆發的具有必然性,并不是偶然的,它遲早會發生,只是時間早晚而已。林則徐的禁煙僅僅只是侵略者掩人耳目的借口,這場戰爭的實質是英國進行殖民擴張、擴大海外市場的既定政策,即使沒有林則徐禁煙,他們也會尋找其他理由來達到侵略中國的目的。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狀元實業家張謇
張謇: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清代狀元,實業家,立憲派著名人物。他畢生從事實業和文化教育事業,對我國民族資本主義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張謇興辦實業:
背景:《馬關條約》后,清政府被迫放寬了民間設廠限制,激發了民間興辦實業的熱潮
口號:實業救國
目的:維護中國利益,發展中國工商業,獲得利益
狀況:創辦了大生紗廠
結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獲得了進一步發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被吞并。
意義:成了中國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縮影。
張謇: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斷發易服,移風易俗(辛亥革命后)
斷發易服,移風易俗:
辛亥革命后,國民政府先后頒布了剪發辮、易服飾、改稱謂、禁纏足、倡女權等法令,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簡易化,方便化,具有民國生活特色開始出現;人人平等、人格獨立的民主思想逐漸深入人心;婦女也得到了解放,社會地位也開始提高。
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風俗的變化:
一、剪發辮、易服飾——生活方式近代化
1.剪發辮
(1)剪辮運動,興起于辛亥革命爆發后,辮子的去留成為從新從舊的標志。
(2)孫中山頒布限期剪辮令,剪辮深入城鄉。
(3)剪辮的影響:改變了舊的落后的觀念,方便工作,有利于個人衛生,對社會生活也產生了巨大影響,促進了理發業等新興服務行業的發展。
2.易服飾
(1)辛亥革命后:洋裝洋飾開始流行。
(2)民國初年:男子禮服——西服、褂袍;女子禮服——褂裙。
(3)20世紀20年代后:男裝——西服、中山裝、長衫,其中中山裝逐漸成為中國男子禮服。女裝——旗袍。
(4)易服飾的影響:服飾的多樣化與不斷翻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滿足了人們不同的審美需求。
二、改稱謂、廢跪拜——人格獨立與平等觀念深入人心
1.改稱謂
(1)孫中山發布命令,廢除清朝官場的“大人”、“老爺”稱呼,官員之間以“官職”相稱,民間稱“先生”或“某君”。
(2)影響:以官職、先生、某君代替老爺、大人作稱謂,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影響遍及社會各個角落。
2.廢跪拜
(1)清代通行的禮節:跪拜、作揖、請安、拱手。
(2)民國成立后:制訂“禮制”,核心是以鞠躬禮和脫帽禮代替跪拜等舊有禮節。
(3)中外人士交往開始使用握手禮。
(4)影響:廢跪拜是民國初年禮儀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反映了禮節上的尊卑等級觀念已為平等觀念所取代。
三、禁纏足、倡女權——婦女解放的兩大標志
1、禁纏足
(1)西方傳教士:設立天足會,反對纏足。
(2)清政府:頒布纏足禁令。
(3)辛亥革命后:孫中山飭令各省勸禁纏足,各地展開大規模的放足運動,出現“解放腳”。
(4)影響:使女性擺脫了落后封建文化的迫害,參加社會活動更方便,成為提倡女權的先聲。
2、倡女權
(1)清末民初,一些受西方思想影響的女性開始勇敢地走向社會,參加社會活動。政治上,從軍參政;教育上,進學堂讀書、出洋留學、男女同校;婚姻上,追求自由戀愛,反對包辦婚姻、買賣婚姻的呼聲逐漸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
(2)婦女解放的意義:婦女解放是清末民初移風易俗最典型的例證,它意味著辛亥革命革除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惡習,生活方式開始走向近代化。
辛亥革命后為什么要下剪辮子: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革命浪潮洶涌澎湃。與清初強迫漢人剃發相比較,辛亥革命也把頭發看成是政治分野的象征,獨立各省很自然地把標志漢人臣服于滿清朝廷的辮子作為革命目標,剪除辮子已經成為去舊圖新的標志。許金城《民國野史》記述道:“無數的漢人都興高采烈地剪去這條奴隸標志的辮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選擇吉日,拜祭祖先,然后莊重地剪除,把辮子燒了。更有聯合多人同日剪辮,并燃放爆竹,舉行公宴慶祝的!碑敃r有一名《越風》的雜志載文說:“不剪發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時髦,走不進大衙門去說話,走不進學堂去讀書!币粫r間,剪辮的浪潮便如風起云涌,浩浩蕩蕩,迅速席卷大江南北。為了迅速的除去這一惡習,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剪辮子的命令,對于在全國范圍內剪除辮子產生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277936.html
相關閱讀:九年級歷史知識點集錦(下)
初一歷史知識點總結:赤壁之戰
古代羅馬-教案設計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能訓練之選擇題及答案一
初一歷史下冊知識點:主要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