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孫劉聯軍抗擊曹操的著名戰爭。曹操統一北方后,與208年南下,首先擊敗劉表和依附劉表的劉備,占領荊州,進逼孫吳。孫權和劉備共同抗曹,派周瑜在赤壁與曹操決戰。孫劉聯軍利用曹軍不善于水戰,用火攻大敗曹操。此后曹操退守中原。孫權鞏固江東,劉備趁機占領荊州和益州。赤壁之戰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赤壁之戰示意圖:

赤壁之戰的過程:
曹操敗袁紹、破烏桓,基本統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率大軍,自宛揮師南下,欲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以統一天下。九月,曹軍進占新野,時劉表已死,其子劉琮不戰而降。依附劉表屯兵樊城的劉備倉促率軍民南撤。曹操收編劉表部眾,號稱八十萬大軍向長江推進。劉備在長被曹軍大敗后,于退軍途中派諸葛亮赴柴桑會見孫權,說服孫權結盟抗曹。
孫權命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率三萬精銳水軍,聯合屯駐樊口的劉備軍,共約五萬人溯長江西進,迎擊曹軍。十一月,孫劉聯軍與曹軍對峙于赤壁。曹操將戰船首尾相連,結為一體,以利演練水軍,伺機攻戰。周瑜采納部將黃蓋所獻火攻計,并令其致書曹操詐降,曹操中計。黃蓋擇時率蒙沖斗艦乘風駛入曹軍水寨縱火。曹軍船陣被燒,火勢延及岸上營寨,孫劉聯軍乘勢出擊,曹軍死傷過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將軍曹仁固守江陵。聯軍乘勝擴張戰果,孫劉兩軍分占荊州要地。
赤壁決戰,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此戰為日后魏、蜀、吳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
東漢末年曹操與袁紹進行的戰爭。當時,曹操占據黃河中下游的地區,“挾天子以令諸侯”,與當時北方最大的軍閥袁紹發生的決戰。公元199年,袁紹率兵10萬進攻曹操,曹操以2萬人迎敵。第二年,兩軍在官渡對峙,曹操以少數軍隊偷襲烏巢,將袁紹軍糧焚毀,大敗袁軍。官渡之戰時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曹操通過此戰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
官渡之戰示意圖:

官渡之戰的過程:
東漢末年,豪強擁兵割據,逐鹿中原。時袁紹擁有冀、青、幽、并四州,自恃兵多糧足,圖謀相機消滅僅據兗、豫二州的曹操。建安五年一月,袁紹率精兵10萬南下。在此之前,曹操為避免腹背受敵,已先擊潰與袁紹聯合的劉備,并進駐易守難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聲東擊西之計,于白馬(今河南滑縣境)擊斬袁將顏良,敗袁軍。袁紹初戰失利,銳氣受挫,改分兵進擊為結營緊逼。兩軍對壘于官渡,相持數月。其間曹操因兵疲糧缺,一度欲回守許昌(今河南許昌東)。謀士荀?認為,曹軍以弱敵強,此時退兵必為所乘;反之,袁軍輕敵,內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將有變,正可出奇制勝。曹操納其言,派兵襲燒袁軍糧車;又親率精銳5000奔襲袁軍烏巢(今河南境)糧屯,全殲袁軍,燒毀全部囤糧。消息傳來,袁紹所部軍心動搖,紛紛潰散投降。曹操乘機全線出擊,殲敵7萬余,袁紹父子僅率800余騎北逃。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袁紹則從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有名戰例。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
為了解決由于鮮卑族與漢族的民族矛盾以及引發人民的反抗起義,北魏孝文帝進行了兩次改革,第一次是484-486年,主要改革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第二次是在494年遷都洛陽后,著重改革鮮卑人的生活習慣,實行漢化。
均田制:
北魏時期推行的土地政策和賦役制度。485年,北魏政府采納漢族地主的建議,頒布均田令。主要內容有:
1、丁男(15歲以上)受露田40畝、桑田20畝或麻田10畝,婦女受露田20畝、麻田5畝。實際授田時,露田加倍。
2、奴婢和平民授田數目相同。耕牛每頭受露田30畝,限4頭。
3、狹鄉之民可以遷往寬鄉授田,寬鄉之民耕墾不受限制。
4、地方官吏歲官府所在地就近授田。均田制使無地或者少地的農民分得了小塊土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強大族對土地的兼并,有利于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但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土地兼并問題。均田制為隋唐所沿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實質:
是北魏一次自上而下的以學習漢族先進政治、經濟、文化為主的以維護鮮卑族封建統治的改革。
曹魏的屯田制,西晉的占田制,北魏的均田制的對比: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期的措施:
1、政治上:
(1)整頓吏治:地方長官的任期按政績好壞覺定,不固定年限;官吏俸祿由國家統一籌集,不許自籌,并加大反貪污力度,樹立御史臺的權威。
(2)下令廢除宗主督護制,實行三長制,規定五家為以鄰長,武鄰為一里長,五里為一黨長。長官均由辦事能力強和謹守法令的人擔當,負責管理農民、檢查戶口、征收租調,征發徭役。北魏的基層機構更加完善。
2、經濟上:
發布均田令。有利于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保證了賦稅收入和徭役的征發。
北魏孝文帝第二次改革措施:
1、遷都洛陽。為加強對中原地區的控制,494年將都城由平城遷到洛陽。
2、學習漢族文化。遷都洛陽以后,孝文帝仿照漢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漢人說漢話,以消除民族間交往的語言障礙;改鮮卑復姓為漢字單姓;禁止穿領小袖的胡服,仿南朝的服裝制訂官吏,婦女的冠服;提倡與漢族通婚。
北魏孝文帝:

如何評價孝文帝及其改革:
孝文帝改制是西、北各族陸續進入中原后民族斗爭、融合的一次總結。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各族融合的成果,反過來又促進了以鮮卑族為中心的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和漢族為主體的民族大融合的發展。孝文帝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放棄自己民族的舊風俗,沖破重重阻礙,毅然進行改革,對我國歷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不愧為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是,孝文帝在漢化改革中將已腐朽的門閥制度引入北朝,并加以強化,則帶來了以后北魏統治者腐敗和階級矛盾的尖銳化。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方民族大融合:
東漢末年以后不斷遷居中原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的少數民族,經過與漢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雜居,相互學習,生產互補,到北朝末年,胡漢差異逐漸消失,實現了民族的大融合。那時少數民族學習漢族文化,實質上是促進了他們的封建化。封建化有利于民族間的融合。民族融合的實現,為隋唐時期的統一繁榮準備了條件。
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實質:
少數民族與漢族通婚雜居,生產互補,學習漢文化,實質是促進他們封建化的過程。
民族融合與民族同化:
民族融合是指幾個民族在共同經濟基礎和思想基礎上相互影響,是多民族之間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活習慣上密切聯系交往的結果。
民族同化是指一個民族(或其一部分)喪失本民族特點而成為另一個民族的現象。歷史上有兩種民族同化形式,一種是強制同化,一種是自然同化。
在中國古代,民族融合的過程,一般是指少數民族的封建化的過程,或是少數民族由逐水草而居走向農業定居的過程。因此民族融合是歷史的進步,是多民族國家由于分裂走向統一的重要條件,也是中華民族逐步形成的過程。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民族融合的一次高潮,是這一歷史時期的一大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兩大方向的民族遷徙:五胡內遷和北民南遷。
2、三個階段的民族融合:東漢末至西晉初,五胡內遷后,長城沿線出現了民族融合局面;東晉十六國時期,融合步伐加快。北魏時期,民族融合出現高潮。
3、四種融合方式:民族遷徙、友好交往、聯合斗爭、少數民族政權改革。
南北朝的民族融合的發展成果:
到南北朝末期,各族人民在經濟生活、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等方面,都已經和漢族基本一樣了。東魏權臣高歡的部下包括鮮卑人、漢人和其他各族人,他對軍士講話,時而用鮮卑語,時而用漢語,說明當時各族人民都懂的這兩種語言。當時鮮卑沒有文字,詔令文書都用漢字,因此各級官吏都必須會寫漢字,尤其是鮮卑的上層貴族,孝文帝改革時,將自己姓氏拓跋改成元姓,并與漢族的上層地主通婚。這一時期,漢族影響少數民族是主流,但是各族人民也與漢族民族融合時,也帶來了他們優秀思想文化,如胡樂、胡舞、胡床、胡餅,尊重婦女的意識,夷漢觀念淡化等。為漢族文化注入新鮮血液,也促進了隋唐時期女權意識的覺醒和開明的民族政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295702.html
相關閱讀:初一歷史知識點總結:赤壁之戰
初一歷史下冊知識點:主要政治制度
古代羅馬-教案設計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集錦(下)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能訓練之選擇題及答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