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殘暴統治:
秦統一后,雖然采取了一些促進社會發展的措施,但是,秦王朝的殘暴統治和對人民的無限搜刮,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了新的災難,使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直接矛盾日益激化。
(1)秦始皇對農民的統治和剝削是非常殘酷的。田租、口賦、徭役和兵役是壓在農民頭上的沉重負擔。
(2)秦始皇為自己修建了豪華的阿房宮和巨大的驪山墓,每年役使七十多萬犯人和奴隸。繁重的徭役使成千上萬的農民脫離生產,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3)對人民的嚴刑峻法,勞動人民稍有反抗,就會遭到殘酷的鎮壓。
秦始皇陵的建造:

阿房宮和驪山墓:
秦始皇為了滿足自己的奢侈生活,無休無止的征發徭役,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秦始皇三十五年,開始修建阿房宮,據記載,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中可以坐一萬人通過計算,阿房宮前殿有三分而之二個故宮那么大,工程之大可想而知,直到秦始皇死的時候也沒有建完。
秦始皇不僅生前為自己建造豪華的宮殿,而且還為死后準備了同樣豪華的陵墓,這就是驪山墓,在統一六國之前,他就在驪山北麓為自己修建陵墓。這座陵墓高五十于丈,周圍五里多,內筑各式宮殿,陳列著各式奇珍異寶、石質鎧甲。用明珠做成日月星辰,用水銀做成江河湖海。雖然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后“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認為人民永遠不會反抗秦朝,可是他錯了,他死后僅僅幾年,強大的秦帝國就被淹沒在了農民起義的汪洋大海之中。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農民起義推翻秦朝(楚漢之爭、劉邦建國)
楚漢之爭:
秦朝滅亡后,原來的農民反秦領袖劉邦和項羽為爭奪統治權進行了長達4年的的戰爭,史稱“楚漢之爭”。結果,項羽連戰失利,在烏江自刎。劉邦因勢利導,終于戰勝了項羽,登上了西漢皇帝的寶座。楚漢之爭歷時四年,戰地之遼闊,規模之巨大,前所未有,在中國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劉邦建漢: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國號為漢,史稱西漢,劉邦是為漢高祖,定都長安,重新建立了地主階段統一的政權。
劉邦和項羽的對比(楚漢之爭劉邦勝利的原因):
1、劉邦勝利的原因:運用正確的戰術,分化收買項羽的部下,切斷項羽的后路;劉邦善于用人,把各地反對項羽的勢力聯合起來,做到守有賢相,某有良臣,戰有猛將,力量由弱變強,終于戰勝項羽;劉邦有比較穩定的關中做后方,無后顧之憂。
2、項羽失敗的原因:迷信武力,剛愎自用。不聽從部下意見,嫉賢妒能,導致身邊的能臣良將紛紛轉投劉邦;殘暴好殺,導致眾叛親離,日益孤立;雖然地盤最大,但是周圍十余個王國矛盾重重,明爭暗斗。
楚漢戰爭的歷史典故:
1、破釜沉舟:鉅鹿之戰中,項羽渡河后將渡船沉于水中,搗毀做飯用的鍋灶,每個士兵僅帶三日口糧,表示與秦軍血戰到底,義無反顧。項羽率領的這只起義軍與秦軍交戰中“無不一以當十”,最終大敗秦軍,擊垮了秦王朝的主力部隊。
2、約法三章:公元前206年,劉邦率大軍進入關中,劉邦進入咸陽后,宣布廢除秦朝的嚴刑峻法,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得到關中各階層人民的支持。
鴻門宴:項羽入關后,駐扎鴻門,劉邦自知不敵,采納張良的計策,親至鴻門拜見項羽,卑辭求和。項羽設宴招待,企圖在宴會上殺死劉邦,劉邦巧妙周旋。伺機逃脫。
楚漢之爭形勢圖:

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1、秦朝滅亡之前,劉邦、項羽響應陳勝吳廣起義反抗秦朝,而且在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繼續領導秦末農民戰爭,因而是代表勞動人民反抗秦朝的殘暴統治,性質上是屬于農民戰爭。
2、秦朝滅亡后,項羽和劉邦的身份發生了變化,一個稱“西楚霸王”,一個稱“漢王”,二人不再是農民起義領袖,其戰爭目的是爭奪皇位,因此性質是統治階級內部奪取權力的戰爭。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陳勝吳廣起義
大澤鄉起義:
又名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也是秦末農民戰爭的序幕。公元前209年,秦朝廷征發陳勝、吳廣等900余名戍卒被征發前往漁陽戍邊,途中在蘄縣大澤鄉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情急之下,陳勝吳廣領導戍卒殺死押解戍卒的軍官,發動起義,并在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最終被秦軍鎮壓而失利。
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功績:
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戰爭,雖然前后只有六個月時間,但在中國歷史寫下了壯麗的篇章。
陳勝吳廣在中國封建社會里首舉義旗,領導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其“奮臂為天下倡始”的首義精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造反思想,“斬木為兵,揭竿而起”的斗爭氣魄,鼓舞著后來千千萬萬農民反抗封建統治的斗爭。
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戰爭,雖然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失敗了,但它沉重打擊了秦王朝,為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基礎。
陳勝吳廣起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323403.html
相關閱讀:九年級歷史知識點集錦(下)
初一歷史知識點總結:赤壁之戰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能訓練之選擇題及答案一
初一歷史下冊知識點:主要政治制度
古代羅馬-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