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戰爭是指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期間,以美國為首的由34個國家組成的多國部隊和伊拉克之間發生的一場局部戰爭。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后,于1991年1月16日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主要戰斗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并且從科威特撤軍。
海灣地區:
海灣,也稱波斯灣,阿拉伯人叫它阿拉伯灣,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內海之一。海灣位于亞洲西南部,是介于阿拉伯半島和伊朗之間的一片狹長的海面,全長1040公里,寬180320公里,面積約25.9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最深處102米。海灣往東通過霍爾木茲海峽與阿曼灣連接,出阿曼灣南口,通過阿拉伯海進入印度洋。海灣地區地圖海灣地區有一條巨大的石油帶,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產區,它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有“世界油庫”之稱,其石油蘊藏量占全球的2/3。其中,伊拉克1998年已探明的石油儲量達1125億桶,僅次于沙特,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氣儲量約3.1萬億立方米,占世界總儲量的2.4%。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
海灣戰爭呈現的特點:
1.科技作為戰爭的手段在海灣戰爭中廣泛應用;
2.空中打擊和空中壓制成為當代戰爭的主要特色;
3.目標精確打擊以及遠程打擊成為攻擊的主要方法;
4.戰爭周期縮短;
5.聯合國名義下的,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成為戰爭主力軍。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原因:
1.科威特擁有伊拉克南部優良的出海口,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2.科威特石油儲量充沛,伊拉克對此垂涎已久。
3.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間自古就有民族矛盾和領土爭端。兩伊戰爭結束后,伊拉克為了成為海灣地區強國,悍然對科威特發動戰爭。
美國發動海灣戰爭的原因:
1.打擊局部反美勢力,進一步確定其在中東地區的霸權主義。
2.獲取中東地區的經濟、軍事的戰略優勢。
3.中東地區擁有大量的石油資源,是美國不可或缺的。
4.打擊伊拉克可以維護中東地區的局部穩定(積極)。
海灣戰爭的影響:
1.海灣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上發生的最大的一場局部戰爭。這場戰爭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它深刻地反映了80年代末期世界的基本矛盾,是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必然結果;
2.海灣戰爭使世界進入了一個新舊格局交替的過渡時期,它一方面給和平與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面也醞釀和產生著新的矛盾與不穩定因素;
3.海灣戰爭確立了美國在海灣地區的霸權地位,進一步加劇了伊斯蘭世界的各種矛盾,加劇了該地區的不穩定性。
海灣戰爭局勢圖(原版):

海灣戰爭使用的“戰斧”巡航導彈: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世界格局的多極化
世界多極化:
國際政治格局由兩極向多極化的演變是戰后世界歷史運動的一種基本趨勢,起始于20世紀50年代后期,具體表現為三個并行發展的歷史進程:資本主義陣營由美國一家獨大演變為美、歐、日三足鼎立;社會主義陣營從意識形態論戰走向分裂;“第三世界”國家以不結盟運動的形式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發揮出制衡兩極的作用。這些因素的合力推動著多極化趨勢的發展。世界走向多極化是一個逐步演進的過程。
當今世界多極化特點:
1.多極化是一種不可逆的趨勢
2.多極化正朝著牽制、反對美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方向發展
3.多極化是一個長期的錯綜復雜的過程
4.多極化在全球及地區、在各個領域都有發展
世界多極化發展的決定因素:
1.蘇聯解體后,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強國,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等國實力不斷增強。
2.經濟實力,特別是核心科技越來越在國際競爭中起到決定作用。
3.世界整體局勢和平穩定,各國都在致力于長期穩定的發展,力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據有力位置。
世界格局多極化的意義:
1.符合世界發展的客觀規律;
2.有利于體現各國和各國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
3.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4.有利于遏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5.有利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
6.有利于促進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協調平衡發展。
世界多極化趨勢示意圖:

世界多極化對中國的影響:
1.有利于國際關系的民主化
2.有利于發揮聯合國的作用
3.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
4.有利于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有利于大國關系緩和。
5.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
恐怖主義:
恐怖主義是實施者對非武裝人員有組織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脅,通過將一定的對象置于恐怖之中,來達到某種政治目的的行為。國際社會中某些組織或個人采取綁架、暗殺、爆炸、空中劫持、扣押人質等恐怖手段,企求實現其政治目標或某項具體要求的主張和行動?植乐髁x事件主要是由極左翼和極右翼的恐怖主義團體,以及極端的民族主義、種族主義的組織和派別所組織策劃的。
環境污染:
環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地向環境排放超過其自凈能力的物質或能量,從而使環境的質量降低,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生態系統和財產造成不利影響的現象。具體包括:水污染、大氣污染、噪聲污染、放射性污染等。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環境污染也在增加,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個國家的共同課題之一。
世界人口危機:
人類在地球上生活了幾百萬年。在開始的歲月里,人口發展非常緩慢。而在進入元年后,人類開始暴漲式增長,現在快達到70億。隨著人口的激增和消費水平的提高,人類對地球資源的需要量也越來越多。但是,地球環境的空間不會增加,資源的儲量和再生能力有限。因此,人類對環境的壓力與沖擊就變得越來越大。
世界人口分布圖:

當今世界發展存在的共同的問題:
1.生態環境破壞
2.人口膨脹
3.傳染性疾病蔓延
4.恐怖主義和局部戰爭
如何解決當今世界發展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
1.發展科學技術,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確保廢物的回收和利用,做到物盡其能。
2.加強國際間的合作,通過國際間的協調配合解決矛盾。
3.調整相關政策,以正確對待現實社會中出現的問題,做到從實際出發。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332231.html
相關閱讀:初一歷史下冊知識點:主要政治制度
古代羅馬-教案設計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能訓練之選擇題及答案一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集錦(下)
初一歷史知識點總結:赤壁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