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戰爭,又稱美國內戰(AmericanCivilWar),是美國歷史上唯一的大規模內戰,參戰雙方為北方的美利堅聯邦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戰爭最終以聯邦獲勝結束。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它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度,進一步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使美國迅速成為工業化強國。但并沒有徹底消除種族歧視,黑人仍然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此戰不但改變當時美國的政經情勢,導致奴隸制度在美國南方被最終廢除,也對日后美國的民間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林肯:
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Lincoln,1809年-1865年),美國政治家,第16任總統(任期:1861年3月4日-1865年4月15日),也是首位共和黨籍總統。在其總統任內,美國爆發了內戰,史稱南北戰爭。林肯擊敗了南方分離勢力,廢除了奴隸制度,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但就在內戰結束后不久,林肯不幸遇刺身亡。他是第一位遭到刺殺的美國總統。2006年,亞伯拉罕?林肯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1名。
南北戰爭的歷程和標志性事件:
1、時間:1861??1865年,
2、雙方:美國北部諸州同南部發動叛亂的各奴隸制州之間的戰爭。
1860年,奴隸制度的反對派共和黨候選人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
1861年2月,“南部同盟”成立,美國34個州中有11個州參加。1861年4月,“南部同盟”軍發動叛亂,占領南部許多要塞和儲有大量武器、彈藥的軍械庫。只有南卡羅來納州的薩姆特堡要塞對叛軍進行了兩天的抵抗,但亦于4月14日投降。林肯總統3月4日就職。
1861年4月15日正式宣布南部諸州為叛亂地區。美國南北內戰告爆發。
戰爭第一階段(1861??1862):這一階段的特點是林肯政府作戰優柔寡斷,這是北部資產階級對南部奴隸主持搖擺態度的結果,表現了企圖用妥協方法解決沖突而不用革命方式進行戰爭的傾向。1961年,主要戰斗行動在華盛頓、里士滿方向展開。
1862年5月20日通過的宅地法,以及解放南部叛亂諸州黑奴的林肯宣言(1863年1月1日),國內政治生活和聯邦軍隊的戰略戰術發生了重大變化。北部各州人民群眾的政治熱情高漲,軍隊得到新編部隊的補充,約有19萬黑人(其中72%來自南部各州)入伍,25萬黑人在后方勤務部隊中服役。
1865年春季,聯邦軍隊在格蘭特指揮下恢復了進攻,并于4月3日攻占里士滿。南軍向東南潰退,但被格蘭特追上并遭合圍。4月9日,李集團軍在阿波馬托克斯附近投降。至6月2日,南軍其他軍隊停止抵抗。1865年4月14日,林肯總統遭奴隸主和北部反動集團奸細布斯(演員)行刺,身負致命重傷。持續4年之久的內戰以奴隸主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對林肯的歷史評價:
1.領導北方平定了南方叛亂,維護了國家統一
2.促進了北方更先進資本主義生方式的傳播,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掃請了障礙
3.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廢除了奴隸制,掃除了美國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內部障礙
葛底斯堡戰役??南北戰爭的轉折點:
葛底斯堡戰役是到那時為止的美國歷史上流血最多的一次戰役。聯邦軍死傷和失蹤2.3萬人,南軍2.8萬人。米德將軍在戰斗期間向各軍下達了一道道重要命令,對戰斗的勝利發揮了積極作用。葛底斯堡戰役是南北戰爭的轉折點,從此,南軍失去戰略主動權,再也未能向北進軍,聯邦軍隊轉入進攻。葛底斯堡戰役的勝利,更加堅定了美國人民奪取最后勝利的信心。正像4個月后林肯在葛底斯堡戰場舉行國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禮時,發表的那篇不朽演說中所說的:“我們要從這些光榮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獻身精神,來完成他們曾為之竭盡全部忠誠的事業;我們要在這里下定最大的決心,使這些死者不致白白犧牲。”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農奴制的危機
農奴制:
農奴制是封建社會中封建領主在其領地上建立起來的剝削奴役農奴的經濟制度。由于被剝削的主要對象是農奴,故名又稱封建領主制。在這種制度下,少數封建領主或農奴主占有土地、山林、草原和河流等絕大部分生產資料,并部分占有農奴;農奴從農奴主手中分得一塊份地,作為代價他們必須無償耕種領主土地,服各種勞役,并上繳大部分勞動產品。農奴制的基本特征是農奴被束縛在土地上,不得不依附于農奴主。而農奴主則利用這種人身依附關系,對農奴實行超經濟的強制剝削。農奴制的地租形式主要是勞役地租,輔以少量的實物地租和貨幣地租。
沙俄農奴制的特點:
1.主要采用勞役制為主要剝削手段;
2.農奴完全被束縛在地主的土地之上,處于社會底層;
3.農奴飽受壓迫,既要為地主服務,又要向地主提供各種貢品;
4.沙俄制定了殘酷的約束農奴的立法;
5.封建社會后期逐步成為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
美國黑奴同沙俄農奴的比較:
1、黑奴:
在非洲沿海,歐洲殖民者設立要塞和商站。被擄的黑人成串的押往那里的奴隸市場,讓奴隸販子“選購”。買賣雙方拍板成交以后,奴隸販子就用燒紅的烙鐵,在奴隸的臂上和胸前打上帶有公司紋章的烙印。然后奴隸被關到要塞和商站的地牢,等湊滿一批就趕他們上船,運往美洲。運到美洲的黑奴,再運往黑奴市場供美洲的種植園主購買。黑奴一般沒有人權,奴隸主擁有奴隸的生殺大權,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奴隸主可以用自己的奴隸來代替自己服兵役或者代替稅金、財產等。所以黑奴完全是一種當時的活的商品,像牛、雞、狗一樣。
2、俄國農奴:
15世紀下半葉~19世紀上半葉,俄國在以勞役制為主要剝削形式的地主莊園經濟基礎上建立的經濟、法律制度。農民被束縛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處于社會最低層,實際上是農奴。早在11~12世紀,在基輔羅斯時代,王公、大貴族擁有大量世襲領地,強迫窮人服勞役。14~15世紀,莫斯科公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度發展起來,越來越多的農民陷于被奴役的地位。
農奴制的主要危害:
1.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無法滿足工業對自由勞動力的需求。
2.農奴的貧困化嚴重限制了俄國國內市場的擴大,進而影響到企業的擴大再生產。
3.農民與統治者的階級矛盾尖銳。
悲慘的沙俄農奴: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日本的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是指19世紀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沖擊的背景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面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措施。這次改革使日本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對亞洲鄰國造成了沉重的災難。
大久保利通: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政治家。1863年薩摩藩抗擊英國侵略軍時,任薩軍總指揮官,雖遭失敗,卻因敢與列強對壘而聲名大振。1868年1月3日與西鄉隆盛、木戶孝允、巖倉具視等人發動“王政復古”政變,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明治新政府成立后,歷任參與、總裁局顧問、參議、大藏卿等職,成為政府主要領導人,領導了“奉還版籍”、“廢藩置縣”等資產階級改革。
1871年12月任巖倉使節團副使赴歐美考察,1873年回國。對內推行地稅改革和“殖產興業”政策,發展資本主義;同時強化中央官僚機構,集中大權在手,進行專制統治,對外推行侵略擴張政策。
日本明治維新改革的特點:
1.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
2.改革借鑒了許多西方的先進成果;
3.改革后,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道路;
4.日本的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日本明治維新同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對比:

日本明治維新同中國戊戌變法的對比:

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與影響:
1.改革內容:
政治上:廢藩置縣,設立府、道、都、縣,由中央任命藩知事,加強了中央集權;
經濟上:廢除封建領主土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引進西方技術,大力扶植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
軍事上:改革軍警制度,創辦軍火工業,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和警察制度。
文化上:學習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發展現代教育,提高國民知識水平,培養現代化人才。
2.影響:
(1)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
(2)從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躋身于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行列,從此,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的道路。
(3)局限性: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明治維新時期派出的“巖倉使節團”
打開日本國門的條約??《神奈川條約》:
神奈川條約為1854年3月31日(嘉永7年3月3日(舊歷))江?幕府與美國所締結的和親條約,日本通稱為《日米和親條約》(《日美和親條約》)。簽約代表,在日本方面全權代表為林復齋(大學校長)、美國方面全權代表為東印度艦隊司令長官馬休?佩里。條約中主要規定日本必須開放下田與箱館這兩個港口與美國通商,并保證遇難的美國士兵得到安全保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481826.html
相關閱讀: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能訓練之選擇題及答案一
古代羅馬-教案設計
初一歷史知識點總結:赤壁之戰
初一歷史下冊知識點:主要政治制度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集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