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條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戰爭分布在三條戰線上,分別是:西線英法同德國作戰;東線德奧同俄國作戰;南線奧匈對塞爾維亞和俄國。其中西線是一戰的主要戰場。
馬恩河戰役:
一戰時候發生在西線戰場上的著名戰役。德國同英法聯軍在馬恩河流域200公里的戰線上展開會戰,雙方共150萬人參加戰斗,是一戰中第一次大規模的決戰,穩定了西線局勢。
第一次世界大戰三線作戰圖:
一戰中的戰爭機器——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馬克”Ⅰ型坦克為突破由塹壕、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組成的防御陣地,打破陣地戰的僵局,迫切需要研制一種火力、機動、防護三者有機結合的新式武器。
1914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歐洲戰場陷入了僵局。正在英國遠征部隊服役的斯溫頓中校提出,需要制造一種能夠在遍布鐵絲網的戰場上開辟道路、翻越壕溝并能摧毀和壓制機槍火力的裝甲車來打破西部前線的這種沉悶僵局。當時的英國陸軍對此毫無興趣,時任海軍大臣的丘吉爾卻如獲至寶,下令組建“陸地戰艦委員會”,親自領導“陸地戰艦”的研制工作。
1915年2月,英國政府采納了E.D.斯溫頓的建議,利用汽車、拖拉機、槍炮制造和冶金技術,于1915年9月日制成樣車進行了首次試驗獲得成功,樣車被稱為“小游民”,全重18.289噸,裝甲厚度為6毫米,配有1挺7.7毫米“馬克沁”機槍和幾挺7.7毫米“劉易斯”機槍,發動機功率77.175千瓦,最大時速3.2千米,越壕1.2米,能通過0.3米高的障礙物。1916年生坦克產了“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剛性懸掛,車體兩側履帶架上有突出的炮座,兩條履帶從頂上繞過車體,車后伸出一對轉向輪。該坦克乘員8人,有“雄性”和“雌性”兩種。“雄性”裝有2門57毫米火炮和4挺機槍,“雌性”僅裝5挺機槍。
1916年9月15日,有48輛“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戰役,但因為各種原因只有18輛投入了戰斗。同時丘吉爾也為了不讓德國人察覺這樣新式武器,于是便以“水箱(tank)”這一海軍術語為這一個新式武器命名(關于“坦克”這一名稱的由來說法很多,有一說是坦克發明后,一個人嘲笑坦克像個大水箱(tank),誰想到這個名稱便以此傳來了;還有一說,是為了保密?傊疤箍恕边@個名稱的由來有很多版本)。結果這一名稱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這個單詞的音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484929.html
相關閱讀: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能訓練之選擇題及答案一
古代羅馬-教案設計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集錦(下)
初一歷史下冊知識點:主要政治制度
初一歷史知識點總結:赤壁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