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下,對初中歷史課堂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需要歷史老師全面貫徹新課程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同時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
在傳統歷史教學中,課堂教學是老師說學生聽,學生是聽了可是聽到的效果似乎并不理想,這樣的教學就使學生處在一個被動接受的位置。
那如何使學生成為歷史課堂教學的主體,這首先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比如,在學習《古代東方與西方的戰爭》時,因為內容涉及過多、對象過廣,所以學生很難從實質上理解記憶戰爭的時間和事件的起因、經過和意義,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和邏輯聯系,然后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對古代東方戰爭的基本了解來分清戰爭的異同點,從而加強學生對古代東西方戰爭的整體把握。
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重難點可以向學生提問的方式,來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思考。比如,在學習《新航路的開辟》時,由于有不同的航海路線、航海家、航海時間以及航海意義,所以學生很難找到記憶理解的側重點,這時老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如,新航路開辟條件有哪些?航海家是哪幾位?他們開辟的航線分別是什么?有什么樣的歷史意義?在提問的過程中,讓學生自主思考和解答。
最后,教師還需要鼓勵學生學會質疑,營造民主的課堂學習氛圍。在歷史教學中,老師對于學生的質疑要持鼓勵、肯定的態度,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學習的積極性。老師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學習《抗日救亡運動》時,老師針對近年出現的抗日游行示威給學生提問:如果是你,你會參加嗎?現代社會的抗日游行有必要嗎?和近代的游行有什么區別?設置此類開放性問題,可以讓學生經常性的自主討論、思考,從而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找出問題的答案。
二、創設課堂教學的情境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創設一個科學、合理的情境,有助于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初中歷史具有源遠流長、豐富燦爛的特點,但是對于初中生來說,理解起來有很大的難度,學習的積極性也很難被激發,這時教師就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來創設情境,采用多樣的教學方式,如,在學習《鴉片戰爭》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展示紀錄片的方式給學生呈現一個真實、清晰的鴉片戰爭實況,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銘記歷史。又如,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參與到課堂中。這樣教師在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注重對學生的積極性進行評價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對學生的積極性進行評價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對于學生的提問質疑、解答問題以及思考的過程,老師都要給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勵,并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引導,老師要學會放手,放手讓學生自己思考和解決問題,不要讓學生對老師產生依賴。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機會,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生在積極性評價中獲得學習的快樂。
四、對互動優化的認識
1.互動不要走形式主義
一味地要求初中歷史課堂的優化互動,很有可能會導致課堂上互動熱烈,但實際上學生掌握的效果看不到,這就要求教師一定不能走互動的形式主義,而是要注意學生的吸收實效。首先,教師要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喜歡歷史教學的基礎上參與到歷史課堂中,這才是互動的第一步。其次,教師要優化課堂結構,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多用提問教學,并在提問式教學中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和訓練,也可使用多媒體教學,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調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但要避免學生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只看不想的情況,這樣會使多媒體教學不僅起不到作用,還會讓學生出現懈怠感。
2.提前設計互動方案
要想使初中歷史教學的互動優化生成,老師的預設方案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要做好課堂的互動預設,老師需從學生的認知結構出發,針對教學目標,認真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比如,在學習《第二次鴉片戰爭》前,老師就要先通過了解學生對《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認識,進行仔細分析,從而制訂此次課堂的互動方案。
總之,老師應該不斷加強對歷史課堂的優化,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對歷史的學習來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652437.html
相關閱讀:初一歷史下冊知識點:主要政治制度
九年級歷史知識點集錦(下)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能訓練之選擇題及答案一
初一歷史知識點總結:赤壁之戰
古代羅馬-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