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改革給我們每一位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和不可多得的機遇,不僅要改變我們的教育觀念,而且要改變我們每天都在進行著的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結合自己多年的所見所聞和對新課程的理解,就在新課標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局部問題,談談自己的觀點。
一、不能只求“表面熱鬧”的課堂教學
有的教師上課表面看起來課堂氣氛異;钴S,盲目追求課堂教學中提問題的數量,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課堂教學參與度的分析;還有的教師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等同于“滿堂問”,也就是說,沒有區分學生的參與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是實質性參與還是形式性參與。其實,教學并不是越熱鬧越好,也并不是笑聲越多越好。安靜、有序的愉快課堂氣氛也是新課程所刻意追求的。“活而不亂”才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追求的理想目標。
二、不能過于追求教學的情境化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的、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饒有興趣。但部分教師過于注重教學的情境化,為了創設情境可謂是“冥思苦想”,好像數學課脫離了情境,,就不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事實說明,有些教師辛辛苦苦創設的情境,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往往因為被老師創設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進入學習狀態。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體現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拋開教材。教學情境的創設要符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有所變化,創設的情境還應該賦予一定的時代氣息。情境的表現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如問題情境、活動情境、故事情境、競爭情境等。教學中,教師不能簡單化地理解新的課程理念和教學方法。不要單純地用“生活化”、“活動化”沖淡“數學味”,不能把數學課上成活動課、游戲課。并不是每節課都一定從情境引入,對于一些不好創設情境的教學內容,可以采取開門見山的方式,直接導入新課,如有理數的混合運算。不要忘了有時課本也是一種很好的情境。
三、不能讓學生討論流于形式
部分教師已經有意識地把新課程引入課堂,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只是一種形式,缺乏實質性改變。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學生間的合作不夠主動,教師不能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忽視對學生技能的訓練與培養。有些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流于形式,為討論而討論。有些不需要討論的問題,也在組織討論。有些問題需要討論,但只給不到一分鐘時間,學生還沒有說上兩三句話,就草草收場。這也就為我們數學老師提供了一個難題:什么樣的問題需要討論與不討論,討論的時間要多長?
四、不能過于追求現代化手段
計算機輔助教學作為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與常規教學手段相比,有其獨特的優勢。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能較好地處理好大與小,遠與近,動與靜,快與慢,局部與整體的關系,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形成鮮明的表象,啟迪學生的思維,擴大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率。可以說,現代教學技術和手段的推廣使用為教學方法的改革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但教師在使用上也出現了不少問題,現在的課,似乎不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觀念不先進。為此,講課教師不惜花費一周甚至數周的時間精心制作課件。可結果并不理想,有的課件不過是課本搬家,只是起到了替代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師把界面搞得五彩繽紛,以為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結果適得其反,學生的注意力被鮮艷的色彩所吸引,忘記了聽老師講課,而忽略了課堂教學中應掌握的知識;有的教師為了展示精心制作的課件而砍掉了本該由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使學生成了觀眾;有的教師因為有了多媒體,干脆不再寫板書,一節課下來,聽課者大飽眼福,可黑板上除了課題沒有其它任何痕跡;有的教師因計算機操作不熟練,造成課上到中途而無法進行,只好在旁邊配個“助教”;有的課件因制作粗糙,鏈接不好,弄的講課老師手足無措,致使課件只能成為一種點綴,甚至成為累贅。以上事實說明,計算機輔助教學要用在點子上,要注重實效。使用新技術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學思想。屏幕不能代替必要的板書,學具操作不能代替必要的教具演示,我們只有把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具、學具、黑板)有機結合起來使用,優勢互補,使教學手段整體優化,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五、不能忽視學生的學習活動。
現在的課堂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強調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課堂的空間還給學生,我們的很多老師都這樣做了。但學生活動時,教師只是自己站在講臺上,或看看教案、或擺弄擺弄教具、或四處張望,就是不肯走下講臺,深入到學生當中去。好像學生動起來之后,教師就可以徹底“解放”了。實際上,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過程中,并不意味著教師責任的減輕和教師作用的降低。相反,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教師,要特別關注那些沒有參與的學生在干什么。教師的任務是調動這些學生的積極性,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學生小組討論的時侯,教師不是等待,不是觀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教師應成為小組討論的一員,參與其中。并對小組學習的過程做必要的指導。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同時要關注討論的進程,了解各組討論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及時點撥,適時調控。
總之,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只有我們真正改變多年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穩健地推進課程改革。教師只有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走進新課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712207.html
相關閱讀:淺談初中數學作業設計有效性的實踐與研究
初中數學正方形的幾何知識點
初中數學角的公式大全
平行四邊形?初中數學題精選
學習初中數學的方法之高質量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