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釋
在描述事物或抒發情感的時候,先概括簡要地寫失事物的總的性質、狀態或人的總體印象,然后運用頂針的形式,緊接著對事物的性質、狀態及人的總體印象在程度上進行補充說明或進一步描述,這種方法叫(頂釋)。例如:
她的歌真幽美,優美得像淺草上透明的露珠,像花蕊上翩躚的蝴蝶,像暴雨后異景的彩虹;她的歌真動聽,動聽得像森林里送來的大風,像山澗中流出的清泉,像曠野上跳躍的銅鈴……(汪世學《女的歌》)
生活總是那樣美好美好得像這濃烈的夏天(劉湛秋《無題》)
在淡淡的晨霧中,她顯得嬌小、細微。她真美,美得像一片柔柔漫卷的云,一支清爽動聽的歌……(吳廣宏《(天使)與(野馬)》)
興許是由于他身上的紅色活動衣,使他的脖子顯得挺白。白得能看油膩青的血管。(丁小琦《馬蘭花,馬蘭花》)
當他講到看了《深谷下的花環》的感想時,姜維不能矜持了,他哭了,哭得那么傷心。(董占山《(三等國民)沉浮錄》)
他疲勞,疲勞到反而難以入睡。(張樺《站在社會學的出發點上》)
(在當今這個信息時期,迷信技巧的發展,切實是太迅猛了,迅猛得經常出人預感。咱們這里還在搞漢字編碼,國外卻已經有了語文處置機,或者叫做談話輸入機,它可以直接進行書面語的輸入轉化。你在這里剛把話講完,它那邊已經給你轉化成了文字,并可同時實現復印和貯存。大理花多,多得園藝家定不聞名字來稱說。大理花艷,艷得美術家調不出色彩來點染。大理花嬌,嬌得文學家想不出字句來刻畫。大理花香,香得外來人一到這蒼山下,洱海邊,頓覺飄然,不酒而醉。(曹靖華《花》)
例[1]是說(她的歌)(精美)(動人),先寫出總的感想,再在程度上進一步描述,運用連喻,使人得到詳細、深刻的印象。
例[2]先總寫(生涯老是那樣美妙),接著進行補釋,(美好得像濃烈的夏天),使人印象深入。
例[3]先總寫(她真美),再對美的水平進行彌補描寫。
例[4]先總寫事和人的性質、狀況(白)、(哭)、(疲勞),而后分辨對(白)、(哭)和(疲勞)在程度長進一步描述跟闡明。例(雖是句群,但后面均是補釋核心詞(迅猛)的內容。例)的中央詞是(多)、(艷)、(嬌)、(香),通過頂釋,使之更赫然深刻。適當應用頂釋,能把事物描述得更鮮亮、更形象,把感觸表白得更充足、更詳細。
頂釋與頂針形似而神異:頂針是表示事物間的連鎖關系,頂釋是概括說明與具體說明,扼要敘述與補充描述的關聯;頂針可以一而二,二而三地順次蟬聯下去,頂釋一般只有兩局部,中心詞語只蟬聯一次;頂針蟬聯的成分一般是名詞(動詞較少)或詞組,而頂釋蟬聯一般是形容詞或動詞。
頂釋與增飾也有差別:增飾的中心詞語跟著潤飾成分增添能夠屢次呈現,而頂釋的中央詞語正常只蟬聯一次;頂釋有頂針的形式和情趣,增飾卻不這種情勢和后果;增飾的成分普通在句中作定語,而頂釋的補充解釋或進一步描述的成分個別在句中作補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iyu/84055.html
相關閱讀:盈聯修辭:鑲字
夸大
分辯
折抵(直折、補折)
巧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