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出
人們在談話時,首先出奇不意地提出一種奇怪說法或新奇現象,而后作說明或闡明,這種方法,叫(奇出)。
構成(奇出)的因素有二個:(一)提出的說法或現象,一定要新奇、怪僻,從而能使它制作揣想,發人沉思,使人解疑。(二)奇異的說法或現象提出之后,必定要作扼要簡要的解釋。
按提法為根據,奇出可分:說法新奇;現象出現得新奇;人物出現得新奇等三種。
例如:
實在老孫頭早相中了拴在老榆樹底下的右眼像玻璃似的粟色小兒馬。聽到叫他的名字,他健步如飛地邁過去牽上。張景瑞叫道:(瞅老孫頭挑匹瞎馬。)
老孫頭翻身騎在馬兒的光背上。……一面回答道:(瞎馬?這叫玉石眼,是最好的馬,屯子里的頭號貨色,多咱也不能瞎呀。)(初中語文第二冊十五課(分馬》)
(哈,這模樣子!胡子這么長了!)一種尖利的怪聲忽然大叫起來。我愕然了。(不認識了么?我還抱過你咧!)
我更加愕然了。幸虧我的母親也就進來,從旁說(這是斜對門的楊二嫂,……開豆腐店的。)(初中語文第三冊七課《》)
咱們鄉下有個闊老,許多人都想攀附他,甚至以和他談過話為榮。一天,一個要飯的奔忙告人,說是闊佬和他講了話。許多人圍住他,追問畢竟。他說:(我站在門口,闊佬出來啦,他對我說:‘滾出去!’)(語文第三冊十一課《瑣憶》)
席間,卓別林望著剛上桌的北京烤鴨滑稽地說:(我這個人對鴨有著特殊的感情,所以我是不吃鴨的。)世人聽后,甚感不解,忙問其故。卓別林說:(我所發明的流落漢夏洛爾他走路氣節人捧腹大笑的步態,就是從鴨子走路的情態中得到啟示的。為了感謝鴨子,從那當前我就不吃鴨子了。)但當別人為這表示歉意時,他卻微笑著轉口說:(不過,這次可以例外,因為這不是美國鴨。)卓別林一席話,引得大家笑聲不止。
平兒便拜下去,寶玉作揖不迭;平兒又跪下去,寶玉也忙還跪下,襲人立刻攙起來;又拜了一拜,寶玉又還了一揖。襲人笑推寶玉:(你再作揖。)寶玉道:(已經完了,怎么又作揖?)襲人性:(這是他來給你拜壽,本日也是他的誕辰,你也給他拜壽。)(《》第六十二回)
(我曉得你要說什么,)小蘭干練地說,(學習孫喜旺吧!)(什么孫喜旺?)沈志遠愈加不清楚了。(李雙雙的丈夫呀!先結婚,后戀愛嘛!)(葉丹、黃進捷《好事多磨》)
小順路:(你笑什么?得貴的利益多著哩!那是我們村里著名的吃烙餅干部。)……小福的表兄道:(怎么說是吃烙餅干部?)小順道:(這村跟別處不同:誰有個事到公所說說,先得十多少斤面五斤豬肉,在場的每人一斤面烙餅,一大碗菜,吃了才說理。得貴領一份烙餅,總得把每一張烙餅都挑過。)(趙樹理《李有才板話》)
例[1]屬景象呈現新穎。老孫頭是個識牲畜的行家,為何(挑個瞎馬)?本來老孫頭并非認錯,(這叫玉石眼,是最好的馬,……)例[2]》為人物涌現新穎。例[2](哈,這樣子容貌了!胡子這么長了!)這么放縱,這么尖銳的怪叫,決非生疏人,那么發話人是誰呢?緊接著又發出(不意識了么?我還抱過你咧!)話語親切,使人們更加迷惑不解。例[3]鄉下闊老本是當地的(太上皇),很多想高攀都攀不上,然而一個要飯的竟然說是(闊老跟他講了話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來是(我站在門口,闊老出來啦,他對我說:‘滾出去!’)如許荒謬好笑,談話的內容竟是(滾出去!)例[4]均是說法新奇。例[4]當周總理在日內瓦宴請卓別林吃北京烤鴨時,卓成心謝絕不吃,說(是對鴨有特別的情感,為了感激鴨子才不再吃鴨。)當人們表現歉意時,他又說:(不外,這次能夠例外,由于這不是美國鴨。)不吃鴨有理,吃鴨也有理,看他說得條條是道,使人忍不住哄堂大笑。例[5]寶玉生日,平兒跟寶玉作揖拜壽,是主仆之間合乎情理的事:寶玉比平兒年小,敬禮也說得從前。相互作揖停止,襲人又要寶玉給平兒作揖,所以寶玉不解,亦疑。原來(今日也是平兒的生日)。例(學習孫喜旺!)學他什么?是學干勁?學才干?仍是學為人?答復是學習他(先結婚,后戀愛),令人意想不到。例(吃烙餅干部),是黨政軍科各行業中不的一種干部,故屬離奇說法。
奇出與文學上的倒敘有些類似:有些倒敘也有令人著迷的處所。但不同之處很顯明,倒敘先講結局,后講前因后果,構成故事情節,個別篇幅較長;奇出的提法和解釋兩局部,都很簡單,并不形成故事件節,更無端事終局。《奇出強調(出人意料),(令人驚疑),獨出機杼,從而發生懸念,促人解疑;倒敘尋求事情的前因后果的過細、明白。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iyu/84070.html
相關閱讀:夸大
巧綴
折抵(直折、補折)
分辯
盈聯修辭:鑲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