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套
習套是寫作上模擬套用舊情勢,表示新內容的方式。習套分體裁上的習套跟詞句上的習套兩種。
例如:
[1]西漢枚乘寫了《七發》,開創(七體)。此后傅毅作(七激),崔作《七依》、張衡作《七辨》、崔瑗作《七厲》、曹植作《七?》、王粲作《七釋》、左思作《七諷》
等。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雜文》中指出的七體作品大都是(高談?館,壯語畋獵),(雖始之以淫侈,而終之以居正,然諷一勸百,勢不自反。)從內容到形式自成習套。
[2]明、清科舉測驗軌制劃定的八股文,每篇用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局部組成。其中起、中、后、束四段,每段都有兩股排比對偶文字,合共八股。故稱(八股文)。八股文選題來自(四書),內容也必需是《四書集注》的施展,故形式呆板,內容陳腐。
[3]司馬相如《上林賦》:(視之無故,察之無涯。日出東沼,入乎西陂。)馬融《廣成頌》:(天地虹洞,固無端涯,大明生東,月朔西陂。)馬融的前兩句與司馬相如的話意思一樣。后兩句也是講日東升,月西沉,只換了少數字。
[4]魯迅的《我的失戀》套用張衡《四愁詩》。以諷刺當時風行的失戀詩。
習套與仿擬類似。都有模仿的意思。但習套著重套用固定的形式和內容;仿擬則是依據交際的須要,模仿現有的格局,常設新創一種說法,貴在(立異)。習套無翻新內容(如八股文)應深戒之;成心的習套,如魯迅的《我的失戀》則屬例外。仿擬適當采取現成的詞語、句子和格調,輕易引起聯想,加深對讀者的沾染力,往往存在風趣、譏諷、滑稽的情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iyu/93632.html
相關閱讀:盈聯修辭:鑲字
分辯
巧綴
夸大
折抵(直折、補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