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盈聯修辭:設問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修辭手法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盈聯:設問

設問是無疑而問,自問自答,以引起留神跟思考的修辭伎倆。

設問可以提示讀者注意,啟示人們思考,增強表示力。中的設問大抵可分為兩種情形。

一、在高低聯中,各自先提出問題,而后緊接著說出見解,造成各自的問答形式。

例如:

[1]奇乎?不奇,不奇亦奇!

園耶?是園,是園非園!

[2]何物動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

[3]處處天塹,何去何從?求兩餐,分清正邪;

有條有理,誰賓誰主?吃一碗,各自西東。

[4]問生意如何?打得開,收得攏;

看世情怎樣?醉的少,醒的多。

[5]墨子如何?千秋科圣,唯物堪稱師祖。喜故里新容煥彩,矗晴空,銅澆偉像人人仰;

翟家安在?萬古滕州,無憑豈是異鄉?贊是賢巨筆生輝,排疑霧,鐵論宏文字字真。

例[1]是舊時西安蓮湖公園“奇園茶社”聯。此茶社大概在1944至1947年間經營,對聯在鶴頂格嵌“奇園”二字,當時人紛紜稱道聯語好,但未解其含意。解放后,報紙說明后,人們才清楚其內涵。這個茶社是當時中共西安地下黨組織的機密交通站,真是“是園非園”“不奇亦奇”。例[2]是彭文勤撰聯,原來能夠說“仲春杏花八月桂動人,三更燈火五更雞催我”,但作者卻有意先設二問,提出“何物動聽”“有誰催我”,以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然后再作出詳細的答復,這就加深了讀者印象,加強了表白后果。例[3]是廣州城郊飲食小店柱聯,上下聯先設兩問,接著答“求兩餐”“吃一碗”,緊扣飲食店特點,后邊的“各自西東”“分清正邪”說的是旅客行路,但卻富有哲理,令人沉思。例[4]是有人賀湖南湘潭一家兄弟經商聯。這兩兄弟一個開紙傘鋪,一個賣汾酒。用“打得開,收得攏”言“生意如何”,語意雙關,既合乎傘的應用特色,又道出做生意的技能。用“醉的少”“醒的多”言“世情怎么”,也語意雙關,既是說喝酒,更在于說人處世之理,淺易易懂,情理深入,實屬妙聯。例[5]是題山東滕州東站廣場墨子像聯。上聯以“墨子如何”發言,接著評估墨子的奉獻,夸獎銅像故里“新容煥彩”,下聯持續提問,贊時賢對墨子故里的考據。(原注:墨子像前有巨碑二。其一,上刻“科圣、墨翟,唯物師祖”八個大字;另一碑反面刻有《墨子故里考》一文。時賢指山東大學張知寒教學。張公著書數十萬言,具體驗證了墨子出生地。)

二、上問下答式,天然響應。這種情勢還往往構成兩人對句,甲問乙答。

例如:

[6]劉伶借問誰家好?

李白還言此處香。

[7]倭寇不除,有何顏面?

國仇未報,負此頭顱。

[8]云鎖深谷,哪個尖峰敢出?

日穿漏壁,這條王老五騙子難拿!

[9]昨日偷桃鉆狗洞,不知是誰?

他年攀桂步蟾宮,一定有我!

[10]大雨打行人,人海茫茫誰是主?

蒼天留旅客,客流浩浩你為東。

[11]山河此臺高,問坡穎而還,千載讀書人幾個?

蜀中游跡遍,喜嘉峨物秀,扁舟載酒我重來。

[12]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

小疑必問,大事必聞,才算學生。

例[6]傳說是洛陽杜康釀酒處門聯,借兩位酒仙之言謳歌杜康酒。劉伶為魏末晉初人,竹林七賢之一。李白是唐大詩人,也是歷史上以飲酒著稱的人。醉寫赫蠻時讓楊貴妃持硯,高歷士隔靴搔癢,楊國忠扇扇,然后寫書,嚇退戎狄使者,這是借酒施展其才干的藝術化。例[7]是1939年夏天汕頭潮陽縣某理發店聯。當時汕頭失守,潮陽縣也為日寇占據,理發店貼此聯本意是喚起公民黨同仇人愾。其中“顏面”“頭顱”均切公道發店業求實際,用語雙關,實為妙對。例[8]是一位窮書生對縣太爺聯。相傳有一窮書生好打抱不平,得罪了很多惡人。后來被人誣陷,拘押到官府?h太爺審訊,知他無罪,是個書生,便出此上聯,讓他對。書生想了一下對出下聯,對完掉頭踏步而出?h太爺瞠目結舌,只好由他走去。對句妙在“光棍”一詞,雙關兩意,令人贊不絕口。例[9]是中國現代詩奠基者大文豪郭沫若幼年時對先生聯。先生因學生偷吃了和尚廟里的桃子追問無果而賭氣,出上聯叱罵諷刺學生,并說:“誰對上了,免罰。”其余學生不敢承對,郭考慮片刻,對了下聯,老師驚喜其才志,變怒為喜,全部學生都免了一次責罰。例[10]是旅客對店主聯。相傳,某日天雨,一旅客投宿,店主出了上聯,客人抹抹水珠隨口答出下聯,店主大喜,趕快讓旅客進店,并召喚店員端茶待客。例[11]是四川省樂山凌云山蘇軾、蘇轍讀書臺聯。此聯為清代對聯名家何紹基撰,聯語構造、用語都不錯,也贊賞了蘇氏兄弟。但有人說他片面,有點瞧不起四川人。他只以為讀書人僅有蘇氏兄弟,實際上四川人杰地靈,讀書人輩出,漢王褒、揚雄,明狀元楊慎,都是有名四川籍文人。這樣奢求,當然有點過火。一副對聯只能抒發心境,不是史書或史論,不能像得論斷一樣請求。例[12]是古代著名教導家陶行知先生為曉莊師范寫的對聯。上聯提出脫離農業實際,怎么能算“夫子”。下聯回答說真正的學生要“小疑必問”“大事必聞”。為反對“因循陳法”的傳統教育,陶行知先生一貫主意“教養合一”,普遍接觸社會生涯、出產實際。曉莊的多少所中小學都掛有他的這副對聯,其上聯勸諫,居心良苦,下聯告誡,表諄諄厚愛之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iyu/97795.html

相關閱讀:分辯
折抵(直折、補折)
巧綴
盈聯修辭:鑲字
夸大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