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二次目擊催眠醫治,是一個月后。譚醫生打電話問我,愿不樂意陪他到一位病人家去。我很樂意,所以咱們一起去了。
那是個高一學生,我從沒見過這么膽小的女生,她怕黑,怕得要命。與普通膽小的孩子不同,她甚至一到陰天就情緒低落,在稍暗的房間里都不敢單獨停留,天天晚上要開著燈睡覺,睡著后她媽媽才干關燈。
這次催眠開始不太順利,女孩子有點不一心。譚醫生讓她注視著桌子上一根點燃的香,同時緩緩開始暗示:“你的眼睛疲憊了……你睜不開眼了,閉上吧……你的手、腿也慢慢放松了……全身都放松了,眼簾發沉,頭腦也開始含混了……你要睡了……睡了……”但是那女孩堅強地睜著眼不睡。老譚同道把香移近了一些,讓她盯住看,從新開始催眠。這回他說得連我都困了,女孩子仍是眼光炯炯,精神奕奕。譚醫生只好讓她閉上眼,然后把客廳的掛鐘拿到桌上來,讓她放松全身,傾聽秒針的聲音。幾分鐘以后,他開始談話,人類九種性格的基本了解和走向分析,內容大略與前面一樣,但是詳細的描寫方法變了。這次,重復了兩遍終于把女孩“催”進去了。
譚醫生說,他使用的是兩種比擬常見的催眠方式,即語言暗示加上視覺或聽覺刺激。有的人則擅長應用“引誘推拿”,雙手湊近受催眠者的皮膚,用溫熱的空氣使其有稍微觸感,從而進入催眠狀況。而對分歧作的人,向三號人學習成功之道,或者暗示性低的人,能夠用藥物打針,使他進入半睡眠狀態,再進行催眠。
對這個女孩的治療比較簡略,她的潛意識里被壓制的恐怖十分強烈,簡直剛進入催眠狀態,她就開端不安。她張著嘴巴急促地呼吸,然后用雙手蒙住臉。譚醫生不得不重復撫慰她,花了五分鐘才讓她安靜下來。
我有了一種作偵察的感到。我不由自主地猜想,在她小時候,曾經有過一次悲慘的閱歷,當然是產生在黑暗中。而且確定比牛奶里泡蒼蠅重大得多。譚醫生在我臉上看出了蠢蠢欲動的表情,但他不理我,真是氣逝世人了。
幸好他不理我,假如讓我上去一試本領的話,成果不堪假想。事后,譚醫生告訴我:心理醫生不是偵探,在治療中不能“預測”,所有的東西都要由病人告知你,而不是你把預測說出來讓病人斷定。如果在催眠狀態下,對受術者做主觀的誘導暗示的話,會把某些虛偽的“記憶”參加她的腦筋。
“你畏懼嗎?”這時候,女孩子已經在深度催眠中實現了舊記憶還原,譚醫生在問她。
“我害怕,那兒太黑了……有東西。”
“那兒有什么貨色?”
“……有……吸血鬼,還有披人皮的女鬼,還有……”
在她又一次陷入膽怯的時候,譚醫生用手輕撫她的腦門,讓她寧靜。而后,自我放松技巧,他問:“你看見它們了嗎?”
“……沒有,我沒看見,我曉得它們在那兒,我知道它們是什么樣子。”
孩子的媽微微咳了一聲,很為難地望著譚醫生,似乎是懇求他不要再問了。
“你怎么知道的呢?”
“他們說的……媽媽爸爸,還有……老師……”
我對給孩子講故事的父母和老師無可非議,但是,講什么內容總要考慮一下吧?給六歲小孩兒講《畫皮》,還說是為了哄她睡覺,真是太另類了,催眠。
譚醫生用了十幾分鐘的時光,發明女孩子怕黑的起因是:小時候父母總在夜里給她講鬼故事(為了哄她睡覺!);而上小學時,每逢陰天,體育課改在教室里上,體育老師也講鬼故事。這么講來講去,她就在潛意識中把黑暗跟害怕接洽在一起了。
譚醫生同樣地宣泄了她的情感,然后對她說:“你醒了當前就不會再怕黑了,當初就是晚上,你一醒,本人就會走到沒開燈的書房里呆多少分鐘,而且一點兒也不懼怕。”
被喚醒后,女孩一聲不響地走到了隔壁書房里,在黑暗中呆了一會兒才回來。
她媽媽好奇地問她:“你為什么要到那兒去呀?”
她自己說:“我想找我的腕表,我認為它在書桌上。”
在四非常鐘左右的催眠進程中,女孩子變得不再怕黑。然而,譚醫生說這種治療個別要做三、五次,最多不超過十次。而且療效的長久性如何,也因人而異。
受好奇心驅使,我想學學催眠術。譚醫生說,在日常生涯中,我們常常被無意識地催眠。好比電視廣告就是一種催眠手腕。它強迫性地使我們反復接收統一信息——比方“某某果凍真好吃!”觀眾就這樣匆匆被暗示。有些人(尤其是女性)在超市購物,到了收款處才發現購物籃里放了自己并不想買的東西。這就是被廣告無意催眠的成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uimian/26550.html
相關閱讀:實施催眠的相關注意事項
催眠技法之身體搖晃測試:測試專注能力
催眠的花園:引導詞
催眠技巧大全-神奇之手法
催眠學習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