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睡眠周期的轉換可以明確地知道,夢是睡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人都有夢的體驗,而且夢的數量是相當衡定的,對夢境回憶能力各自不同,內容也有區別,這種差別與個體的性格、情緒狀態、社會生活、文化背景有關。
一般來說,性格內向的人,多將注意力集中于自身內部的感受,睡眠較淺表易驚醒,常能回憶生動的夢境,甚至感到“通宵做夢”,性格外向的人,對夢境回憶的程度較差。
情緒抑郁、焦慮的人容易從夢中驚醒,因此自感夢多,而且有清晰的回憶。
居住在城市的人,由于受社會文化等影響較大,他們多傾向于外部的競爭活動,對夢就會淡然處之,回憶程度也就差些。在農村,尤其是文化落后的偏僻地區,人們常把夢作為談話的內容,相互議論,釋夢,他們對夢的內容也很重視,所以對夢境回憶程度很高。
做夢者對夢境內容的興趣也影響回憶的程度。感興趣的夢、緊張程度高的夢回憶程度就高。所以人們所談的夢,多是夢者感興趣的或引起夢者不安的夢境內容,很少涉及到平淡無味的夢境
對夢境回憶的程度,也可經訓練而提高,如夢者多次努力回憶夢境,一段時間后他對夢境的回憶能力就能提高。如神經官能癥病人,因對夢的了解不夠,常常喜歡憶夢,久而久之就會感到夢越來越多,并且非常清晰,造成心理緊張。如果我們正常人也經常喜歡憶夢,則對夢境的回憶能力也會提高。
夢境內容有時是現實生活的一部分,有時是非常離奇古怪的,但無論如何,夢境內容取材于客觀,是夢者既往或現實生活中經歷的反映,只是重新進行了格式的排列組合。有人分析認為,不同職業的人,有不同的夢境內容。睡眠時相與夢境內容有密切關系,并有一定的規律.第1,2睡眠周期,夢的內容以重演日間的經歷為主;第3,4睡眠周期中多為往年或幼時情景和體驗:第5周期中夢常具有隱喻和象征的特點。影響夢境內容的因素很多,如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經歷、情緒等都會影響夢境內容。
兒童的夢境內容比較簡單、帶有稚氣,多為形象性內容,以熟悉的人或動物為主要內容,且常與日間活動有聯系。夢境內容常能反映出兒童的性格特點,隨著年齡的增長夢境內容趨向復雜化。
成人夢境內容多離奇、荒誕、雜亂,具有象征性的特點,如高飛、潛水、遁土、裸體被追逐或攻擊等。女性的夢境多傾向于室內,而男性多傾向于室外。
夢境內容與人們所關注的問題常常相聯系,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夢亦能提高人的思維和智力活動的能力,并有利于清醒時注意集中的能力,增強記憶和創造性,能夠調節人的情緒活動,消除緊張、抑郁。也有人持相反觀點,認為夢是睡眠不深的反映,會導致心理緊張、不安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關于夢的研究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1)發泄與滿足
弗洛伊德認為,夢使被壓抑的愿望得以滿足,這種發泄在夢中可通過直接的、間接的或經化裝后表現出來。人如果饑餓便可做赴宴、品嘗美味佳肴之類的夢。媽媽答應了帶孩子去玩,但因故未去,孩子很失望,當晚就可能夢見到公園玩的情景,這就是愿望得以滿足的直接表現。有的則是以間接的方式表現出來。弗洛伊德認為,大量的夢都是經過化裝后表現出來的,特別是原來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性本能欲望,由于當時受到倫理道德觀念的約束和自我嚴酷的監督作用,不能在清醒狀態下任意表現出來。當唾眠時,這種約束與監督作用減弱,原來被壓抑的愿望就進行巧妙的化裝,用隱喻或象征方式反映出來,以此求得滿足。弗洛伊德確認,夢對探索疾病的癥結,剖析心理障礙的根本原因,是非常有價值的線索.任何一種事情都是有原因的,夢的內容也不能沒有意義,是由于人潛意識中某種東西所引起的。所謂東西,實質上是性本能,夢則帶有象征性,是性的發泄和滿足,從而消除心理緊張,以避免疾病的發生,是一種心理保護機制。這種觀點是性本能學說,目前受到許多學者的反對和批判。
(2)調節與補償
目前許多研究證明,夢境內容與個體的心理狀態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就是高度概括了這一觀點。有人用“水剝奪試驗”證明這一觀點。就是被試者經體力勞動后,雖口干但不給水喝,結果被試者在夢境中出現了淙淙清泉,而不出現體力勞動時的情景.說明夢境內容與覺醒時的心理生理有著密切聯系,起著調節和補償作用。中外許多關于夢的奇聞軼事,例如科學家能在夢中頓悟百思不得其解的課題,作家亦能在夢中領悟到創作的靈感……。許多實驗證明夢能提高記憶力,推遲遺忘的進程,使遺忘停頓,這種停頓是睡眠中夢的快波在起作用。如果快波被剝奪則記憶明顯受損,有人發現當被試者腦電圖中出現快波(有夢境的睡眠波)時,立即喚醒他,被試者就出現記憶力下降的情況。
夢境對心理也同樣有著重要的調節作用,日間心理上的抑郁、焦慮等情緒變化,亦可從夢中得到調節。如夢中能見到久別的親人,雖然能意識到這是夢境,但夢中相見也使思念親人的抑郁焦慮心緒得到一些安慰:從而緩解了這一緊張情緒。瘦小體弱的兒童,常常受到別人欺負,他可能夢到自己成為大力士、勇敢的斗士、受人尊敬的將軍,從而得到啟示,并努力克服自卑心理和懦弱的性格。有人在1969年曾對癱瘓病人的夢進行研究,發現病人總是夢見癱瘓的殘肢是正常的.活動得很好,動作特別多,夢中的行為與覺醒時的行為表現相反,說明夢能對心理進行調節和補償。有人認為這種調節和補償的理論是通過潛意識在起作用,它是一個自我調節系統,任何心理活動過程要是超越了正常范圍,在夢境中即會進行補償和調節,使精神和軀體保持平衡狀態。
(3)啟示與促動
阿德勒對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認為:做夢的目的是溫故而知新,夢者能從夢境中得到啟示和促動,創造新的成就。夢是未來行為按照自己的生活風格打下的草稿,有助于為未來作準備。也是未來解決問題的試演,試演雖不等于真正的實施,但能起到預示和啟發的促動作用。
一位21歲的妙齡女子,由于多次受到男性的追逐和威嚇,被強行撫摸、接吻,導致精神緊張,出觀厭惡的嘔吐發作.常常在睡眠中夢見只身進入深山密林,在摘桃之際被男性追逐,深感不安,突然從夢中驚醒。夢后該女子得到啟示,不再單獨外出,以避免類似事件的重演,癥狀也就逐漸緩解。
一位體弱的學生,由于斗毆受傷,又受到雙親懲罰,一夜夢到與手持兇器的魔鬼搏斗,失敗而騰飛逃離。醒后得到啟示,不再與人斗毆,并認真參加體育活動,努力鍛煉身體。
另一位高中二年級學生,只滿足于臨時抱佛腳所取得的較好成績,平時貪玩,很少自覺復習功課。一次在夢中參加出國高考,遲到了半小時,被拒之門外,在萬分焦急中突然醒來。日后總感到惴惴不安,深怕自己高考會落榜,于是開始抓緊學習,每門功課都認真對待,成績顯著上升。
一些研究還說明,夢常能早期預報日后逐漸明朗化的精神和軀體疾病。例如有一位婦女,曾幾次夢見參加宴會而無食欲,胃部疼痛,只能喝少量清湯,為此她精神緊張,害怕真的得上什么胃病。起初,別人都認為她“神經過敏”,怎能相信夢呢。不久她突然嘔血,去醫院作胃鏡檢查,證實胃賁門處有個如黃豆大小的病灶,經病理切片檢查證實有癌變的可能性。至于精神病,發病前常會出現各種緊張不安的夢境。一位中學女教師,因夢多、失眠、工作能力下降,經常赴精神病院看“神經衰弱”癥,還夢到自己“患有很重的精神病”、“流落街頭”、“被學校解職”,“肢體癱瘓”、“丈大提出要離婚”等等。三個月后,果然她的精神病癥狀愈加明確,后來還數次自殺未遂而被迫送進精神病院治療。
阿德勒認為:夢從屬于覺醒的自我,夢具有預期的功能。說明夢對個體來說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活動,而這一心理活動一定因某種刺激所引起,有時在某些情況下尚未體會到罷了。
(4)虛無與有害
有人認為,夢是毫無意義的一種幻想性表現,反對夢的象征性解釋,夢總歸是夢而不是現實。而緊張的夢會使人感到不安,會影響大腦的休息,是有害的,因此凡是“整夜”做夢,總要求助于醫生。持這一觀點的人,是對夢的生理心理缺乏足夠的認識。夢境的內容總是和個體的客觀社會、文化等因素相聯系。原始人不會夢見今日的衛星、導彈和計算機;正象我們現在還不會夢見遙遠的將來一樣。夢多不等于睡眠相對減少,如果認為由于夢而直接造成心理壓力,還不如說是因為對夢不理解而產生的心理緊張。應該說,夢本身對人并無不良的影響,夢是一種自然的心理生理現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uimian/8961.html
相關閱讀:催眠的花園:引導詞
催眠學習筆記
實施催眠的相關注意事項
催眠技巧大全-神奇之手法
催眠技法之身體搖晃測試:測試專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