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高二政治第一次月考調研考試卷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摘要】高二頻道下各科目的試題全部更新了備戰期中考試的最新月考試題,歡迎大家在課后進入高中頻道練習高二政治第一次月考調研考試卷,在做題中不知不覺提高成績!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1.思想高尚的人,不會做偷雞摸狗之事;思想齷齪的人,不可能成就驚天動地的事業。

播種一種觀念就收獲一種行為,播種一種行為就收獲-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就收獲一種命運。

要改變命運,就要先改變行為;要改變行為,先要改變思想,解放思想。這是因為 ( )

A方法論決定世界觀 B.世界觀和方法論互相轉化

C世界觀決定方法論 D.世界觀和方法論都有相對獨立性

2.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經典物理學向現代物理學的轉變時期,列寧及時掌握物理學的最新發展,寫下《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在物理學最新發展的基礎上,捍衛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主義基礎。材料表明 ( )

①真正的哲學能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②只有真正的哲學才能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產生影響

③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著哲學的發展、

④真正的哲學是對時代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的正確總結和概括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哲學史上的“兩個對子”是 ( )

①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②一元論和二元論

③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④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4.下列觀點屬于唯物主義的是 ( )

A.心外無物 B.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C.理在氣先 D.存在就是被感知

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說過:“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他的學生克拉底魯

認為:“人甚至連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據此回答5~6題。

5.“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的觀點 ( )

A.否認了世界的物質性

B.承認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C.肯定物質運動的絕對性

D.夸大了物質的運動

6.“人甚至連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的觀點 ( )

A正確地說明了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

B.否認了事物的相對靜止,將會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C.夸大了事物的相對靜止,否認了運動的絕對性

D.否認了物質是運動的主體

7.旅行家保羅•泰魯在《游歷中國》中寫到,“有昆侖山脈在,鐵路就永遠到不了拉薩。”然而,

青藏鐵路的建設者們依靠智慧和勇氣,破解了多年凍土、高寒缺氧和生態脆弱三大世界難題,

創造了“天塹變通途”的人間奇跡。青藏鐵路的建成表明( )

A.人類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造福自身 B.實踐活動不受客觀條件的制約

C.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創造一切奇跡 D.人類已經全面把握自然規律

8.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深入學習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著力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這是因為 ( )

A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

B意識活動具有選擇性和創造性

C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

D正確的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

9.隨著社會經濟,特別是現代傳媒的發展,社會上出現了諸如選秀文化、

山寨文化等帶有“草根”色彩的文化現象,而普通百姓的文化選擇也呈多樣性。

從哲學上看,這一事實表明 ( )

A.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

B.社會意識的變化促進社會存在的發展

C.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D.意識能夠正確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10.“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這句格言說明事物是 ( )

A.相互依存 B.相互轉化 C.相反相成 D.相互滲透

11.“生態文明”就是在我國環境與發展矛盾不斷演變的過程中,在充分認識到資源對社會發展的瓶頸性約束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以尊重自然和保護環境為核心價值、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基礎的經濟社會進步的成果。這一過程說明( )

①認識是不斷變化發展的 ②原有的認識是認識發展的基礎和動力

③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④認識對實踐具有重大指導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2.一旦生物鏈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整個生態系統就會失去平衡,結果會導致各種災難的發生。

如圖漫畫《吃》提示人們 ( )

A.價值觀不同,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價就不同

B.人類活動遵循的規律是永恒的,必須按規律辦事

C.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必須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D.人們能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建立起新的聯系

14.全面實施海洋綜合管理,有序、有度地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對于海洋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海洋防災減災能力,加強國防建設,均具有重要作用和深遠意義。這啟示我們 ( )

A.要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著眼事物的整體性

B.把握好關鍵部分也就把握好了整體

C.關鍵部分功能及其變化決定著整體的功能

D.正確的認識于系統優化的方法

15.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等多家單位聯合發布的“2008年度中國主流媒體十大流行語(綜合類)”有:北京奧運、金融危機、志愿者、汶川大地震、神七、改革開放30周年、三聚氰胺、降息、擴大內需、糧食安全。這些詞語在2008年的流行表明 ( )

①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②主觀認識隨著客觀實際的變化而變化

③價值觀對人們改造客觀世界具有導向作用

④人們的價值選擇應以價值判斷為前提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6.目前,1日家電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其實,經過分類集中處理后,廢舊家電可以變成銅鐵、鋁和塑料等資源。這表明 ( )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 D.矛盾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

17.“當人類砍倒第一棵樹的時候,文明開始了;當人類砍倒最后一棵樹的時候,文明結束了。”這句話的哲學寓意是( )

①人與自然是辯證統一的

②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

③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無條件的

④規律是客觀的,人在規律面前無能為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8.百年奧運,夢想成真。2008年8月8 B晚8 時,舉世矚目的第29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在國家體育場“鳥巢”隆重舉行.它以恢弘壯觀的氣勢,博大精深的文化,奇妙獨特的構想.多彩艷麗的場景,震撼了中國,也震驚了世界。凸顯中國元素,是本屆奧運會開幕式的最大特點。凸顯中國元素從哲學角度看是抓住了 ( )

A.聯系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 D.主要矛盾

19.在一個海島上生活著一群獨目人,這件事情被陸地上一個雙目人知道了,他想:“如果能捉到一個獨目人,放到公園里供大家觀看,一定會發大財的。”于是,他懷著這個發財夢來到海島上。這位雙目人萬萬沒有想到,他自己竟然被島上的獨目人給捉了起來,關在柵欄里,整天供獨目人觀賞.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看,這反映了 ( )

A.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總是落后于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

B.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場合可以相互轉化

D.實際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

20.從前,有一家農戶種出了一只大葫蘆。這么大的葫蘆,做什么用呢?用來裝酒水,恐怕會綻裂;如果把它鋸成兩半,用來做舀水的瓢,又沒有這么大的缸,農戶左右為難。一位哲學家聽說這件事后,說了這樣一句話,把水放在葫蘆的外面,讓葫蘆放在水上當舟用,這不是很好嗎?這告訴我們( )

A.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

B.要敢于打破常規,進行逆向思維

C.一定的行為方式決定思維方式

D.哲學能給人們提供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

21.從刀耕火種到現代文明,人類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在這一過程中,

始終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是 ( )

A.科學技術的進步 B.認識水平的提高

C.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 D.英雄人物的智慧和才能

22.三角形內角之和等于180~,但是,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內角之和小于180。,而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內角之和大于180~。這說明 ( )

①在這一條件下的認識是真理,到另一條件下就會變成謬誤,真理具有不確定性

②真理是有條件的、具體的

③對同一個確定對象的認識可以有多個真理

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3.任何一個國家文化傳統的形成都根源于其生產方式,而文化傳統一旦定型,其文化的特征和性質就具有延續性。這說明 ( )

A.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于人們的社會意識

B.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C.社會意識總是落后于社會存在

D.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

24.許多黨員干部在痛失親人的情況下,仍然奮戰在抗震救災的第一線,他們用忘我的勞動來驅散內心的痛苦,用對群眾的救助來彌合失去親人的創傷。他們的先進事跡表明( )

①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②人民群眾的利益高于一切

③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實現個人與社會的統一

④實現人生價值不需要社會提供一定的客觀條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2009年北京卷)為引導高校畢業生到西部去,共青團中央和教育部等部門組織實施了“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該計劃的主要內容包括:根據西部建設和發展需要設置服務崗位;給予志愿者一定的生活補貼,并在服務期滿時為其提供考研加分等優惠政策和切實有效的就業服務。這一計劃的設計所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 )

①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相統一

②實現人生價值要發揮主觀能動性

③在社會實踐中改造主觀世界

④個人理想應該與社會需要相結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選擇題(共50分)

26.我國是嚴重干旱缺水的國家,也是洪澇災害頻發的國家。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洪水是水害,要盡快排走、入海為安,從未把洪水當成資源看待,結果造成一些地區汛期大部分水量被溢棄,而汛末又無水可蓄,使得洪澇與干旱交替發生。在我國目前干旱缺水十分嚴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水的需求是全面的提升和開發利用洪水資源存在巨大潛力的背景下,我國提出了洪水資源化,并努力探索洪水資源化的實現方式。洪水是水資源,具有水害、興利的雙重屬性。開發利用洪水資源一旦失事,后果將不堪設想。因此,一定要開展風險分析,要利用水文、氣象預報信息,研究防洪風險率的變化情況,以減害增利,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上述材料體現了唯物論的什么哲理?請運用這一哲理對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說明。(10分)

27. 面對我國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突出矛盾,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國務院決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實施成品油稅費改革。實行燃油稅改革,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既反映國際市場石油價格變化和企業生產成本,又考慮國內市場供求關系的價格形成機制;有利于抑制燃油的不合理消費,促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燃油稅改革最初在海南試點,經過幾年的發展,已逐步成熟,現在燃油稅改革在全國施行。

推行燃油稅改革先試點再施行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10分)

29. 受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大孕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為了多渠道就業,一部分大學生響應國家號召,到農村競聘“村官”每于是,網絡上圍繞“村官”話題展開熱烈討論。有人認為:大學,生年輕、有熱情、文化層次高,適宜當“村官”。有人認為:大學生專業知識背景遠離農村實際,當“村富”套

浪費大學四年的學習與投資,不適宜當“村官”。

(1)請結合自己的人生規劃,針對大學生當“村官”問題,發表個人見解,并說明哲學理由。(10分)

(2)請從辯證的否定觀的角度出發,提出大學生成功就業需要注意的問題。(10分)

總結:大家對高中頻道整理的高二政治第一次月考調研考試卷還滿意嗎?希望高中欄目的能幫助到大家,小編在這里衷心的祝愿每一位同學都能學有所成!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頻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1030642.html

相關閱讀:湖北省黃岡市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試題(政治)
2014年高二政治下冊期中考試試題(含答案)
江蘇省濱海中學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政治(理)試卷
高二政治下冊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基礎復習訓練題(含答案)
我們的民族精神參考答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