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學年第一學期溫州市“十五校聯合體”期中考試聯考 高二年級生物學科 試題
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共 6 頁,滿分 100 分,考試時間 90 分鐘。
2.考生答題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填寫在答題紙上。
3.選擇題的答案須用 2B 鉛筆將答題紙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要改動,須將原填涂處用橡皮擦凈。
4.非選擇題的答案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寫在答題紙上相應區域內,答案寫在本試題卷上無效。
選擇題部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28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56 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 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1.下丘腦分泌的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的靶組織是
A.神經垂體 B.腺垂體 C.甲狀腺 D.所有組織 2.以下結構含磷脂的是
A.核仁 B.核糖體 C.細胞膜 D.染色質 3.下列關于酶和酶促反應的敘述,正確的是
A.酶通過為反應物分子提供活化所需要的能量來提高化學反應速率
B.溶酶體內的水解酶是由核糖體合成的
C.低溫時酶漸漸變性失活,活性降低
D.正常情況下,人體分解乙醇的速度與環境溫度呈正相關
4.某 mRNA 片段有 30 個堿基,其中 A 和 C 共 12 個,那么轉錄該 mRNA 的一段 DNA 分子中 G 和 T 總數 及該 mRNA 經翻譯而合成一條肽鏈時脫去的水分子數目分別是(不考慮終止密碼子)
A.18 和 9 B.30 和 10 C.18 和 10 D.30 和 9 5.下列各項中,最能體現分離定律實質的是
A.F1 顯隱性之比為 1∶0 B.F2 顯隱性之比為 3∶1
C.F2 基因型之比為 1∶2∶1 D.測交后代顯隱性之比為 1∶1 6.下列關于細胞衰老的敘述,錯.誤.的是
A.細胞衰老是細胞生命活動的必然規律 B.細胞衰老過程中,各種酶的活性均降低 C.線粒體的體積隨細胞衰老而增大 D.細胞衰老過程中,核膜不斷向內折疊
7.人類伴 X 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的特點是
A.人群中女性患者明顯多于男性患者 B.交叉隔代遺傳
C.在一個家族中,每一代都有人患病 D.男性患者的精子中,至少帶 1 個致病基因
8.關于生物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敘述,正確的是
A.種群內基因頻率發生改變會導致生物的進化
B.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物大分子多樣性
C.基因突變會影響基因頻率的改變并決定進化方向
D.紅眼果蠅和白眼果蠅的存在反映了物種的多樣性
9.下列關于蛋白質組成與結構的敘述,正確的是
A.蛋白質都有穩定的空間結構
B.蛋白質水解過程中肽鍵數會增加
C.質膜中的蛋白質有脂溶性部分和水溶性部分
D.毛發與指甲的外觀大不相同是由于其主要蛋白質不同
10.下圖所示為某一人體中發生的生理過程,正常情況下對這一過程的描述錯.誤.的是
A.該種細胞類型轉換過程稱為細胞分化
B.該過程產生的各細胞中攜帶的 MHC 分子相同
C.該過程所有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相同
D.各種細胞生理功能不同與 tRNA 不同有關
11.下列有關“檢測生物組織中的油脂、糖類和蛋白質”活動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在制作花生種子徒手切片時,需先將花生子葉的一端切出一個平面
B.檢測還原糖時,熱水浴后出現黃色沉淀
C.檢測蛋白質時,先加 2ml 雙縮脲試劑 A,再加 2ml 雙縮脲試劑 B D.活動均未設置對照組
12.下列關于細胞周期的敘述正確的是
A.進行分裂的細胞都存在細胞周期
B.在一個細胞周期中,分裂期通常長于分裂間期
C.分裂間期包括一個合成期和兩個間隙期
D.細胞周期是指上一次分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結束
13.下列關于艾滋病及 HIV 病毒的敘述,錯.誤.的是
A.HIV 不會通過一般的身體接觸或空氣途徑傳播
B.HIV 病毒的遺傳物質是 RNA
C.HIV 病毒感染的細胞只有輔助性 T 淋巴細胞
D.經過長時間的潛伏,輔助性 T 淋巴細胞被激活,前病毒復制出新的 HIV
14.在“活動:制作 DNA 雙螺旋結構模型”中,用一種長度的塑料片代表 A 和 G,用另一長度的塑料片代表 C 和 T,并且使用代表氫鍵的訂書釘將代表四種堿基的塑料片連為一體,F已搭建一段含有 10 個堿基對 的 DNA 分子片段,其中有 3 對是 A 與 T 堿基對,那么由此搭建而成的 DNA 雙螺旋的整條模型的粗細 和所用釘子數正確的是
A.粗細相同,23 個釘 B.粗細相同,27 個釘
C.粗細不同,23 個釘 D.粗細不同,27 個釘
15.下列關于發生在人體骨骼肌細胞中 ATP—ADP 循環的敘述,正確的是
A.合成 ATP 的能量來自于放能反應所釋放的能量或光能 B.ATP 水解所產生的能量用于吸能反應,如肌糖元合成 C.ADP 和磷酸基團脫水合成形成 ATP 的部位可以是線粒體外膜
D.人體肌纖維細胞溶膠中產生 ATP 的過程可能伴隨著二氧化碳的產生
16.下列關于染色體組和染色體組型的敘述,錯.誤.的是
A.根據大小和形態特征將人類的兩個染色體組的 23 對染色體分為 7 組
B.人類的 X 染色體和 Y 染色體因為形態差異分別屬于 C 組和 G 組
C.染色體組型具種的特異性,可用來判斷生物間的親緣關系
D.二倍體生物的一個配子中含有的全部染色體稱為染色體組型
17.未感染過乙肝病毒的人,可通過注射乙肝疫苗獲得對乙肝病毒的抵抗能力。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乙肝疫苗和乙肝病毒攜帶有相同的抗原
B.每個輔助性 T 淋巴細胞表面都具有識別乙肝病毒的特異性受體
C.在注射乙肝疫苗之前,人的血漿中沒有與乙肝病毒相匹配的抗體 D.注入人體內的疫苗被巨噬細胞吞噬并消化,此過程屬于非特異性免疫
18.右圖示為某生物的一個正在分裂的細胞,①~④為常染色體。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圖中的變異來源為易位
B.該細胞可能為單倍體植物的體細胞
C.若該細胞取自某二倍體動物的卵巢,則該細胞為第二極體
D.圖中③上的 DNA 分子,其 2 條脫氧核苷酸鏈分別來自于父方與母方
19.為了研究反射弧的結構及功能,某同學用去除腦部保留脊髓的 “脊蛙”為實驗材料,進行了如下實驗, 實驗處理及結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步驟②后肢不出現屈腿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壞
B.步驟④證明神經元的基本特性是受到刺激后會產生神經沖動并沿軸突傳送出去 C.步驟④該實驗可以證明坐骨神經是傳入神經
D.實驗證明只有保持反射弧結構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動
20.下列有關生物進化和物種形成的敘述,正確的是
A.自然選擇作用于個體的基因型而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
B.同一環境中的兩個種群可能進化為同一物種
C.存在生殖隔離的兩個個體一定不能交配
D.長筒花狹長的花冠筒的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21.下圖為二倍體細胞(2n=24)在有絲分裂過程中的局部變化示意圖,1、2、3、4 為細胞內結構。下列敘 述錯.誤.的是
A.圖 A 中,染色體 DNA 復制所需的 DNA 聚合酶從結構 1 通過
B.圖 B 代表的細胞,染色體 DNA 數?染色單體數?染色體數?染色體組數= 4?4?2?1
C.圖 C 到圖 A 的變化表示細胞處于有絲分裂末期
D.圖 A 到圖 B 的變化會形成分散小泡,這種小泡在有絲分裂的整個過程中幾乎都可看到
22.下列有關育種的敘述,錯.誤.的是
A.單倍體育種的最終目標是獲得單倍體植株,優點是能明顯縮短育種年限 B.雜交育種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組
C.利用射線處理得到染色體易位的家蠶新品種,屬于誘變育種
D.三倍體無籽西瓜的培育,利用了染色體畸變的原理
23.有些觀賞植物只開花不結果,為了探究其原因,研究者對中國水仙開展了染色體組型分析,結果如下 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中國水仙是三倍體
B.要使觀察到的染色體形態清晰可用秋水仙素染色
C.在中國水仙的花藥中一般找不到正常的生殖細胞
D.高度不育根本原因是減數分裂時同源染色體配對紊亂
24.姜老師用燕麥幼苗重復向光性實驗,他將幼苗尖端切下置于瓊脂塊上,經過一段時間后取下幼苗尖端, 留下處理過的瓊脂塊,并在黑暗中繼續進行實驗(如下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增加瓊脂塊片上置放的尖端數,去頂的燕麥幼苗的彎曲程度可能會增加 B.本實驗證明幼苗尖端能產生促進尖端下部生長的物質
C.利用人工合成藥劑 2,4-D 取代尖端在上圖的處理,燕麥幼苗會彎曲
D.若將處理過的瓊脂塊置于切去尖端的燕麥芽幼苗正上方,給予單側光照,則幼苗向光彎曲生長 25.下列關于 DNA 和 RNA 的敘述,正確的是
A.DNA 都是雙鏈的,RNA 都是單鏈的
B.新的 DNA 分子依靠復制形成,新的 RNA 分子依靠轉錄形成 C.DNA 是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RNA 是細胞質中的遺傳物質 D.DNA 和 RNA 分子內部均能通過氫鍵形成堿基對
26.下圖為膝反射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膝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股四頭肌的韌帶
B.膝反射過程,抑制性中間神經元接受遞質產生動作電位
C.①處接受刺激后,鉀通道開發,鉀離子內流,使膜外電位由正電位變為負電位 D.②處接受刺激,發生反射活動,引起伸肌反射性收縮
27.基因型為 AaBb 的一個精原細胞進行減數分裂。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若未發生任何變異,則產生的精細胞的基因型為 2 種
B.若兩對等位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且 1 個 B 與 A 發生了相互易位,則產生的精細胞的基因型
為 4 種
C.若兩對等位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且在復制時,1 個 B 突變為 b,則產生的精細胞的基因型 為 3 種
D.若兩對等位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且 A 和 a 之間發生了片段互換,則產生的精細胞的基因型 為 4 種
28.下圖為某海島上獨立遺傳的甲、乙兩種遺傳病的家系圖。且該海島上乙病的患病率 1%。下列敘述正確 的是
A.甲病是伴 X 染色體隱性遺傳,乙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B.6 號的獲得甲病致病基因的途徑是 1 號→3 號→6 號 C.3 號和 4 號再生一個兩病兼患女兒的概率是 1/8
D.若 9 號攜帶甲病基因,則 8 號和 9 號再生一個孩子,其只患一種病的概率為 13/44
非選擇題部分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 5 小題,共 44 分)
29.(8 分)圖甲為葉綠體中的某結構及發生在其上的生理過程示意圖,其中的字母代表物質。研究人員將 一植株放在密閉玻璃罩內,置于溫度適宜且恒定的暗室中,給予特定光強度的光照,進行光合作用影 響因素的探究實驗。其中在 t1~t2 期間給予適度遮光處理,測得鐘罩內 O2 量的變化(見圖乙)
請回答:
圖甲 圖乙 時間
(1)圖甲所示結構為 ,若用紙層析法分離其上的色素,在研磨過程中,為了防止葉綠體色 素被破壞,需在研缽中加 ,實驗結束后在濾紙條將呈現出四條色素帶,其中從上往下第三 條色素帶為 。
(2)圖甲中物質 g 和 ATP 是碳反應中將二氧化碳還原為 的能源物質,其中 ATP 還為此過程提 供 。
(3)圖乙中 t0~t1 時段限制光合作用的環境因素為 ,在 t1~t2 時段,玻璃鐘罩內的 O2 含量逐漸升 高,此時段葉綠體內的 RuBP 含量 ,若在 t2~t3 時段,再增加光強度,植物的光合速率
。
30.(7 分)下圖為某免疫細胞 X 發揮免疫功能,裂解靶細胞的示意圖。請回答
(1)圖中所示的免疫類型是 ,X 細胞是 接受抗原刺激后分裂分化產生的。 每個 X 細胞表面有 (“一種”或“多種”)抗原受體,該受體 (“能”或“不 能”)識別游離在內環境中的抗體。
(2)病原體侵入靶細胞后,靶細胞內的 消化病原體將其降解為多肽與 結合, 再轉移到細胞膜上。
(3)X 細胞與靶細胞結合,引起靶細胞的裂解,靶細胞的這一生理過程屬于 。
31.(9 分)某種植物有紅花、粉紅花和白花三種花色,取兩株粉紅花植物雜交,F1 植株的表現型種類及比 例為紅花植株?粉紅花植株?白花植株=1?2?1;取 F1 中紅花植物自交,F2 植株的表現型種類及比例 為紅花?粉紅花?白花=4?4?1。請回答:
(1)控制該植物的花色的基因位于 對常染色體上,粉紅花植株的基因型有 種。
(2)F2 的紅花植株中純合子所占的比例為 。取 F2 中粉紅花植物自交,F3 的表現型種類及比 例為 。
(3)若讓 F1 所有植株隨機交配,則 F2 中粉紅花植物所占的比率是 。
(4)請用遺傳圖解表示親代雜交得到 F1 的過程(若由一對基因控制,則用 A、a 表示,兩對則增加 B、b, 三對則再增加 C、c,以此類推)
32.(7 分)下圖表示在測量與記錄蛙坐骨神經受刺激后電位變化時,某一時刻觀察到的電表指針所處的位 置情況,其中指針所處的位置是偏轉最大時的位置。(兩電極的連接位置 a 和 b 的距離足夠長)
請回答:
(1)圖示時刻,a 位置處于 狀態,此時鈉通道處于 狀態。
(2)圖示時刻,b 位置處于 狀態,若指針從右向左偏轉,則此時處于開放狀態的離子通道是
。
(3)蛙坐骨神經接受刺激后,產生興奮,并與未興奮區域形成 ,繼而 未 興奮區域,使之產生動作電位,并逐漸向遠處傳播。
(4)若適當增加外界溶液的鉀離子濃度,重新實驗,指針的最大偏轉角度 。
33.(13 分)為驗證物質 X 具有促進細胞合成蛋白質的作用。請根據提供的實驗材料,以放射性強度變化 為檢測指標,提出實驗思路,并預測實驗結果。
材料與用具:小鼠肝細胞懸液、含 3H 標記甘氨酸的動物細胞培養液、物質 X、培養瓶若干個、離心機、 放射性強度測量儀。
(要求與說明:實驗儀器、試劑、用具及操作不做要求;不考慮加入 X 后的體積變化等誤差;實驗條件 適宜。)
(1)實驗思路:
① ……
(2)預測實驗結果(設計一個坐標,并用曲線圖預測放射性強度的變化):
(3)分析與討論:若實驗時間較長,上清液的放射性會增強,其原因除了細胞死亡破裂以外,還可能是合 成的蛋白質 ,這一類蛋白質是在 合成的。
一、選擇題
2019 學年第一學期溫州市“十五校聯合體”期中考試聯考 高二年級生物學科 參考答案
二、非選擇題
29.(8 分,每空 1 分)
(1)類囊體膜 碳酸鈣 葉綠素 a
(2)三碳糖磷酸 磷酸基團
(3)光強度 基本不變 基本不變
30.(7 分,每空 1 分)
(1)細胞免疫 成熟細胞毒性 T 細胞或記憶細胞毒性 T 細胞 一種 不能
(2)溶酶體 MHC
(3)細胞凋亡
31.(9 分,每空 1 分)
(1)兩對常染色體 2
(2) 0 粉紅色?白色=2:1
(3)12/25
(4)遺傳圖解(4 分)
P Aabb(粉紅花) × aaBb(粉紅花) 配子 Ab ab aB ab
32.(7 分,每空 1 分)
F1 AaBb aaBb Aabb aabb 紅色 粉紅色 粉紅色 白色 1 : 2 : 1
(1)靜息 關閉
(2)興奮 鉀通道
(3)局部電流 刺激
(4)基本不變
33.(13 分)
(1)實驗思路:(7 分)
①取小鼠肝細胞懸液和含 3H 標記甘氨酸的動物細胞培養液,用放射性強度測量儀測定放射性強度,并 記錄。(1 分)
②取小鼠肝細胞懸液分別等量加入到以下兩組培養瓶中,每組若干瓶。(1 分)
甲組:含 3H 標記甘氨酸的動物細胞培養液(0.5 分) 乙組:含 3H 標記甘氨酸的動物細胞培養液+物質 X(0.5 分)
③將上述兩組樣品培養一段時間后,分別取上述兩組中的培養瓶內的培養物,用離心機將培養液中的
細胞沉淀下來。(1 分)利用放射性放射性強度測量儀分別檢測沉淀物和上清液的放射性強度。并記錄。(1 分)
④每隔一段時間重復③。(1 分)
⑤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與處理。(1 分)
(2)預測實驗結果(4 分)
放 射
性 A:甲組上清液放射性強度
強
度 B:乙組上清液放射性強度
C:甲組沉淀物放射性強度
D:乙組沉淀物放射性強度
時間
物質 X 對細胞吸收氨基酸的影響
評分標準:標題 1 分;坐標系 1 分(要求注明橫縱坐標含義);4 條曲線各 0.5 分(無圖注曲線不得分;
C、D 曲線必須從原點開始;)。因放射性總量不變,故要求 AC、BD 兩兩曲線數據之和基本保持不變。
(3)被分泌的細胞外(1 分) 內質網上的核糖體(1 分,不答出內質網不得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1109759.html
相關閱讀:河南省唐河一中高二上學期10月第三次月考生物試題
與遺傳和變異相關的探究題型的解法及思維方法
【名師解析】廣東省東莞市南開實驗學校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
高二生物下冊開學初考試題(文科)(含答案)
安徽省安慶市五校聯盟2019-2019學年高二上期中生物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