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19學年四川省德陽市高二(下)期末生物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21小題,每小題2分,滿分42分)
1.下列關于人體細胞中部分代謝場所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產生二氧化碳的場所是線粒體
B. 合成性激素的場所是高爾基體
C. .合成核酸水解酶的場所是溶酶體
D. 形成mRNA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
考點: 有氧呼吸的過程和意義;細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
分析: 有氧呼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H],同時釋放少量能量,第二階段是丙酮酸和水反應產生二氧化碳和[H],同時釋放少量能量,第三階段是[H]和氧氣結合形成水,釋放大量能量;真核細胞中有氧呼吸的第一階段發生在細胞質基質中,第二、第三階段發生在線粒體中.
解答: 解:A、有氧呼吸第二階段是丙酮酸和水反應產生二氧化碳和[H],同時釋放少量能量,發生在線粒體基質中,A正確;
B、性激素屬于脂質,合成場所為內質網,B錯誤;
C、核酸水解酶的本質為蛋白質,合成場所為核糖體,C錯誤;
D、通過轉錄形成mRNA,主要場所為細胞核中,D錯誤.
故選:A.
點評: 本題考查細胞的結構與功能,對相關細胞器即結構功能的記憶是解題的關鍵.
2.利用傳統發酵技術制作食品歷史悠久,下列與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參與果酒發酒和果醋發酵及腐乳制作的微生物都含有線粒體
B. 果酒制成后只需將裝置移至溫度較高的環境中即可制作果醋
C. 使用的菌種都具有細胞壁、核糖體、DNA和RNA
D. 果酒制作過程中,應先除去葡萄枝梗,然后反復沖洗,直到徹底的干凈
考點: 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制作腐乳的科學原理及影響腐乳品質的條件.
分析: 果酒制作菌種是酵母菌,代謝類型是兼性厭氧型真菌,屬于真核細胞,條件是18~25℃、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
果醋制作的菌種是醋酸菌,代謝類型是需氧型細菌,屬于原核細胞,條件是30~35℃、一直需氧.
腐乳制作的菌種主要是毛霉,代謝類型是需氧型真菌,屬于真核細胞,條件是15?18℃,一定濕度.
解答: 解:A、參與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微生物分別是酵母菌、醋酸(桿)菌、毛霉,其中醋酸桿菌是原核生物不含線粒體,A錯誤;
B、果酒制成后除需轉移到溫度較高環境外,還需醋酸桿菌且需在有氧環境中才可制作果醋,B錯誤;
C、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所使用的菌種分別是酵母菌(單細胞真菌)、醋酸桿菌(屬于需氧型細菌)和毛霉(多細胞真菌),它們均有細胞結構,都具有細胞壁、核糖體、DNA和RNA,C正確;
D、應先沖洗,然后除去葡萄枝梗,而且不能反復沖洗,D錯誤.
故選:C.
點評: 本題考查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的識記能力和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間內在聯系的能力;能運用所學知識,對生物學問題作出準確的判斷.
3.細胞中絕大多數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動都由ATP直接供能,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ATP合成酶通過為ADP供能和降低活化能來催化ATP的合成
B. 無光條件下,線粒體是植物葉肉細胞中能產生ATP的唯一場所
C. 馬拉松運動中,骨骼肌細胞內ATP的水解速率遠大于合成速率
D. 細胞中的能量通過ATP在吸能和放能反應之間的循環實現流通
考點: 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的綜合.
分析: 1、酶是一類起催化作用的有機分子,作用條件比較溫和,同無機催化劑相比,酶能夠顯著減低活化能,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
2、綠色植物的葉肉細胞在無光條件下只能進行呼吸作用,而有氧呼吸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和線粒體.
3、正常狀態下,細胞內ATP的合成速率和分解速率處于動態平衡.
4、ATP是細胞里的能量流通的能量“通貨”,能量通過ATP分子在吸能反應和放能反應之間循環流通.
解答: 解:A、酶不能為反應物提供能量,只能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A錯誤;
B、無光條件下,植物葉肉細胞只能進行呼吸作用,產生ATP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和線粒體,B錯誤;
C、馬拉松運動中,骨骼肌細胞內ATP的合成速率和分解速率仍處于動態平衡,C錯誤;
D、細胞內的吸能反應和ATP分解相聯系,放能反應和ATP合成相聯系,能量通過ATP分子在吸能反應和放能反應之間循環流通,ATP是細胞里的能量流通的能量“通貨”,D正確;
故選:D.
點評: 本題考查ATP的結構、作用、意義等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另外需要注意ATP和ADP的相互轉化.
4.為了保持菌種的純凈,需要進行菌種的保藏,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對于頻繁使用的菌種,可以采用臨時保藏的方法
B. 臨時保藏的菌種一般是接種到試管的斜面培養基上
C. 臨時保藏的菌種容易被污染或產生變異
D. 對于需要長期保存的菌種,可以采用低溫?4℃保藏的方法
考點: 微生物的利用.
分析: 菌種保藏是一切微生物工作的基礎,其目的:是使菌種被保藏后不死亡、不變異、不被雜菌污染,并保持其優良性狀,以利于生產和科研應用. 菌種保藏的原理:是為了達到長期保持菌種的優良特性,核心問題是必須降低菌種變異率,而菌種的變異主要發生于微生物旺盛生長、繁殖過程,因此必須創造一種環境,使微生物處于新陳代謝最低水平,生長繁殖不活躍狀態. 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常規轉接斜面低溫保藏法,半固體穿刺保藏法,液體石蠟保藏法,含甘油培養物保藏法等,沙土管保藏法.特殊的有:真空冷凍干燥保藏法和液氮超低溫保藏法.
解答: 解:A、對于頻繁使用的菌種,可以采用臨時保藏的方法,在固體斜面培養基上菌落長成后,放入冰箱低溫保藏,A正確;
B、臨時保藏的菌種一般是接種到試管的斜面培養基上,等到菌落長成后,放入冰箱低溫保藏,B正確;
C、臨時保藏的菌種由于頻繁轉種,容易被污染或產生變異,C正確;
D、對于需要長期保存的菌種,可以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D錯誤.
故選:D.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微生物菌種的保藏方法,意在強化學生對兩種菌種保藏方法的識記與理解.
5.微生物的實驗室培養有較高的技術要求,下列操作不符合規范的是( 。
A. 溶化瓊脂時,需要用玻璃棒不斷攪拌以防止糊底
B. 新配置的培養基可以用干熱滅菌的方法滅菌
C. 倒平板操作時,待平板凝固后,需要將其倒過來放置
D. 用平板劃線法分離大腸桿菌時,需要多次灼燒接種環
考點: 微生物的分離和培養.
分析: 本題是關于微生物實驗室培養技術的題目,根據選項涉及的具體內容梳理微生物培養的知識點,然后分析綜合進行判斷.
解答: 解:A、瓊脂熔化時,容易糊底,所以熔化瓊脂時,需要用玻璃棒不斷攪拌以防止糊底,A正確;
B、培養基的滅菌方法是高壓蒸汽滅菌,不是干熱滅菌,B錯誤;
C、倒平板操作時,待平板凝固后,需要將其倒過來放置,防止水珠落到培養基上,C正確;
D、用平板劃線法分離大腸桿菌時,第一次劃線前和每次劃線后,都要對接種環進行灼燒滅菌,D正確.
故選:B.
點評: 本題的知識點是培養基配制的過程和滅菌方法,倒平板的操作,平板劃線法操作,主要考查學生對微生物實驗室培養技術的掌握程度.
6.怎樣處理秸稈是近年來農村的一大難題,某農科所培養了一種菌肥解決了這一難題,農民將該菌肥噴灑在農作物秸稈上,不久結感就會被腐化掉.推測菌肥很可能是( 。
A. 酵母菌 B. 大腸桿菌 C. 纖維素分解菌 D. 硝化細菌
考點: 土壤中能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及其應用價值.
分析: 纖維素分解菌能夠產生纖維素酶,纖維素酶可以將纖維素分解為葡萄糖加以利用.據此分析作答.
解答: 解:植物秸稈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纖維素分解菌能夠產生纖維素酶,纖維素酶可以將纖維素分解為葡萄糖加以利用,同時秸稈中的其他有機物可以被轉變為無機物而作為肥料被植物重新利用.
故選:C.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相關微生物的代謝特點,意在強化學生對微生物的利用的知識的識記、理解與運用.
7.下列有關“菊花的組織培養”實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培養基中添加蔗糖的目的是提供營養和調節滲透壓
B. 培養基中可以不添加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
C. 外植體的消毒既要考慮效果,又要考慮植物的耐受能力
D. 培育出的試管苗可以進行光合作用,應直接移栽到大田中
考點: 植物的組織培養.
分析: 植物組織培養將離題的組織、器官或細胞在體外經過脫分化和再分化形成完整植株的過程,培養過程中需要調節調節激素的比例、無菌等條件.
解答: 解:A、植物組織培養時在培養基中添加蔗糖的目的是為了提供營養和調節滲透壓,A正確;
B、由于菊花莖段組織培養比較容易,因此不必添加植物激素,B正確;
C、對外植體的消毒既要考慮效果,又要考慮植物的耐受能力,不是強度越大越好,C正確;
D、剛培育出的試管苗光合能力較弱,需要在消過毒的蛭石或珍珠巖等環境下生活一段時間,等幼苗強壯后再移栽到土壤,D錯誤.
故選:D.
點評: 本題考查組織培養基的成分及作用,意在考查學生對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的理解程度,并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8.下列有關生物技術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制作果醋時,必須向發酵裝置不斷的補充無菌空氣,以保證醋酸菌的生長
B. 制作腐乳時,毛霉等微生物產生的蛋白酶能將豆腐中的蛋白質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C. 泡菜腌制利用了乳酸菌的乳酸發酵
D. 制作果酒、果醋、腐乳的過程中,都應該防止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
考點: 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
分析: 1、參與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陳代謝類型為異養兼性厭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條件下,反應式如下: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2)在無氧條件下,反應式如下:C6H12O6 2CO2+2C2H5OH+能量.
2、參與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陳代謝類型是異養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當氧氣、糖源都充足時,醋酸菌將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當缺少糖源時,醋酸菌將乙醇變為乙醛,再將乙醛變為醋酸.
3、參與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陳代謝類型是異養需氧型.腐乳制作的原理:毛霉等微生物產生的蛋白酶能將豆腐中的蛋白質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將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解答: 解:A、參與果醋制作的醋酸菌是嗜氧菌,因此制作果醋時,必須向發酵裝置不斷的補充無菌空氣,以保證醋酸菌的生長,A正確;
B、制作腐乳時,毛霉等微生物產生的蛋白酶能將豆腐中的蛋白質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產生的脂肪酶能將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B正確;
C、泡菜腌制利用了乳酸菌的乳酸發酵,C正確;
D、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過程都需要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果酒制備的菌種是酵母菌,果醋制備的菌種是醋酸菌,腐乳制備的菌種是毛霉,D錯誤.
故選:D.
點評: 本題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要求考生識記參與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謝類型,掌握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原理及條件,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
9.如圖為利用體細胞誘變育種技術獲得抗除草劑白三葉草新品種的過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該育種過程所依據的原理有基因突變和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
B. 過程①和②所涉及的培養基中,不同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濃度比例不同
C. 白三葉草愈傷組織和胚狀體的細胞中DNA和RNA種類相同
D. 過程③通常采用的篩選方法是向白三葉草幼苗噴灑除草劑
考點: 植物培養的條件及過程.
分析: 分析題圖:圖示為利用體細胞誘變獲得抗除草劑白三葉草新品種的過程,其中①表示脫分化過程,②表示再分化過程,③表示篩選過程.
解答: 解:A、γ射線照射愈傷組織,能誘發基因突變;白三葉草組織細胞的培養運用了植物細胞的全能性,A正確;
B、過程①脫分化和②再分化的培養基中,不同植物生長調節劑??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的濃度比例不同,B正確;
C、白三葉草愈傷組織和胚狀體的細胞中DNA種類相同,但由于細胞分化,基因選擇性表達,RNA種類不同,C錯誤;
D、由于基因突變具有多害少利性和不定向性,需要通過檢測與篩選培育作物新品種,所以過程③通常采用的篩選方法是向白三葉草幼苗噴灑除草劑,D正確.
故選:C.
點評: 本題結合圖解,考查植物組織培養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條件、原理等基礎知識,掌握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相關應用,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屬于考綱識記和理解層次的考查.
10.探究溫度對果膠酶活性影響的實驗中,得到如下實驗結果.據此分析不正確的是( )
溫度(℃)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果汁量(ml) 3.5 4.6 8.6 10.9 12.3 11.7 10.1 5.4 3.9 4.8 5.6
A. 實驗過程中應先將蘋果泥和果膠酶分別調節到對應溫度后再混合
B. 為了實驗結果的科學性,各組混合處理時間和過濾果汁時間均應相同
C. 應在50~55℃之間設置更細溫度梯度進行實驗探究果膠酶的最適溫度
D. 該實驗結果表明高溫能使果膠酶失活,但高溫也可能促進果膠分解
考點: 果膠酶的活性測定.
分析: 在進行科學探究時,為了確保實驗結果只是由實驗變量的不同引起的,就應當使這兩種環境中除實驗變量不同外,其它條件都相同;
分析表中數據可知,為探究溫度對果膠酶活性的影響,該同學以溫度為變量設置了不同溫度條件下的多組對照實驗.
解答: 解:A、實驗過程中應先將蘋果泥和果膠酶分別調節到對應溫度后再混合,以保證反應溫度為設定的溫度,A正確;
B、為了實驗結果的科學性和控制單一變量,各組混合處理時間和過濾果汁時間均應相同,B正確;
C、分析數據,在50℃時果汁量最大,所以果膠酶的最適溫度應在50℃左右,要在45~55℃之間設置更細溫度梯度進行實驗探究果膠酶的最適溫度,C錯誤;
D、高溫可以使酶失活,由表格數據溫度超過70℃后果汁量增多可以看出高溫也可能促進果膠分解,D正確.
故選:C.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酶特性的相關探究實驗,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間內在聯系的能力;能運用所學知識,對生物學問題作出準確的判斷,難度適中.
11.下列關于細胞結構和功能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DNA、RNA和蛋白質可通過核孔進出細胞核
B. 只有含葉綠體的細胞才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
C. 分泌功能越強的細胞,高爾基體膜的更新速度越快
D. 蛋白質是細胞膜的主要組成成分且在膜上均勻分布
考點: 細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
分析: 結構決定功能.核孔是細胞核和細胞質之間進行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的通道.生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高爾基體與細胞分泌物的形成有關.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分布具有不對稱性.
解答: 解:
A、核內外的蛋白質和RNA等大分子物質的交換就通過核孔進行.故A 錯誤.
B、藍藻是原核生物,細胞中沒有葉綠體,但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硝化細菌通過化能合成作用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故B錯誤.
C、高爾基體與細胞分泌物的形成有關.在運輸分泌物時,高爾基體邊緣會形成囊泡包裹分泌物,運輸到細胞膜排出細胞外.所以分泌功能越強的細胞,高爾基體膜的更新速度越快.故C正確.
D、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分布具有不對稱性,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其中,有的鑲在表面,有的貫穿整個磷脂雙分子層.故D錯誤.
故選C.
點評: 本題考查了細胞結構和功能的相關內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的能力.
12.下列關于顫藻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線粒體是顫藻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而葉綠體則是其光合作用的場所
B. 顫藻的遺傳物質主要是DNA,并以染色體作為其主要載體
C. 核糖體是顫藻細胞內蛋白質的“裝配機器”,主要由蛋白質和mRNA組成
D. 顫藻在分裂過程中既不出現基因重組,也不出現染色體變異
考點: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形態和結構的異同.
分析: 1、細胞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DNA,而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或RNA.
2、顫藻屬于原核生物,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相比,最大的區別是原核細胞沒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細胞核(沒有核膜、核仁和染色體);原核生物只能進行二分裂生殖;原核細胞只有核糖體一種細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細胞膜、細胞質結構,含有核酸和蛋白質等物質.
解答: 解:A、顫藻是原核生物,其細胞中不含線粒體,A錯誤;
B、顫藻的遺傳物質就是DNA,B錯誤;
C、顫藻細胞只含一種細胞器??核糖體,其化學成分包括蛋白質和rRNA,C錯誤;
D、顫藻是原核生物,由于沒有染色體,并且不能進行有性生殖,因此其二分裂過程中既不出現基因重組,也不出現染色體變異,D正確.
故選:D.
點評: 本題考查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形態和結構的異同,首先要求考生明確顫藻屬于原核生物;其次要求考生識記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形態和結構的異同,能運用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屬于考綱識記層次的考查.
13.下列關于生物膜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線粒體中生成ATP的場所是線粒體內膜
B. 用蛋白酶處理生物膜可改變其組成和通透性
C. 細胞膜和細胞器膜在結構和功能上緊密聯系,共同組成了細胞的生物膜系統
D. 葉綠體的類囊體膜上附著大量與光合作用有關的基因與酶,是生成光合產物的主要場所
考點: 細胞膜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分析: 光合作用場所是葉綠體,是產生光合產物的場所.線粒體是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有氧呼吸的第三階段產生的能量最多,發生場所是線粒體內膜.在真核細胞中,細胞膜、核膜和內質網、高爾基體、線粒體等由膜圍繞而成的細胞器,在結構和功能上市緊密聯系的統一整體,它們形成的結構體系,稱為細胞的生物膜系統.
解答: 解:A、線粒體是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線粒體中生成ATP的場所是線粒體內膜和線粒體基質,A錯誤;
B、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質,故用蛋白酶處理生物膜可改變其組成和通透性,B正確;
C、生物膜系統是指在真核細胞中,細胞膜、核膜和內質網、高爾基體、線粒體等由膜圍繞而成的細胞器,在結構和功能上市緊密聯系的統一整體,C錯誤;
D、葉綠體的類囊體薄膜上有進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和酶,是進行光反應的場所.但生成光合產物的產所是葉綠體基質,D錯誤.
故選:B.
點評: 本題著重考查了生物膜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等方面的知識,意在考查考生能識記并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一定知識網絡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14.細胞內很多化學反應都是在生物膜上進行的,如圖表示真核細胞中4種生物膜上發生的化學變化示意圖,相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
A. ①是抗體的合成場所 B. ②只發生在根尖分生區細胞
C. ③發生在葉綠體內膜 D. ④發生在線粒體內膜
考點: 細胞膜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分析: 據圖分析,①為主動運輸過程,表示細胞膜;②是高爾基體,能夠將葡萄糖合成纖維素,參與植物細胞壁的形成;③是類囊體膜,能夠將水分解成O2和[H];④是線粒體內膜,能夠將O2和[H]生成水.
解答: 解:根據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
A、①為主動運輸過程,表示細胞膜,抗體的合成場所是核糖體,A錯誤;
B、在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末期在赤道板位置形成細胞板,并合成細胞壁.而高爾基體與植物細胞壁的形成有關,促使葡萄糖合成纖維素,②發生在根尖分生區及形成層等部位,B錯誤;
C、③是光合作用過程中水的光解,發生在葉綠體類囊體的薄膜上而不是葉綠體內膜,C錯誤;
D、④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階段,發生在線粒體內膜上,需要許多酶催化反應,D正確.
故選:D.
點評: 本題考查主要細胞器的結構與功能的相關知識,屬理解層次,意在考查考生對常見的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有很好的理解,并且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的能力.
15.用來判斷選擇培養基是否起到了選擇作用需要設置的對照是( 。
A. 未接種的選擇培養基
B. 未接種的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
C. 接種了的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
D. 接種了的選擇培養基
考點: 培養基對微生物的選擇作用.
分析: 對照實驗是指除所控因素外其它條件與被對照實驗完全對等的實驗.判斷選擇培養基是否起到了選擇作用,則接種了的選擇培養基是實驗組,而接種了的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屬于對照組.
解答: 解:將菌液稀釋相同的倍數,在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上生長的菌落數目應明顯多于選擇培養基上的數目,因此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是對照組.對照組遵循的原則是單一變量,所以需要與選擇培養基一樣接種、培養.
故選:C.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實驗過程中遵循的對照原則、單一變量意在等內容,意在加強學生的實驗遵循的原則的理解與運用.
16.下面有關實驗的表述正確的是( 。
A. 斐林試劑鑒定還原糖實驗中,如未加熱,則不出現磚紅色,溶液無色
B. 濃硫酸為溴麝香草酚藍與酒精的顯色反應創造酸性環境
C. 鹽酸水解口腔上皮細胞可改變膜的通透性,加速健那綠進入細胞將DNA染色
D. 雙縮脲試劑中,NaOH為CuSO4與蛋白質反應創造堿性條件
考點: 檢測蛋白質的實驗;DNA、RNA在細胞中的分布實驗;檢測還原糖的實驗.
分析: 1、檢測還原糖時需要使用斐林試劑,在水浴加熱的條件下進行,顏色由淺藍色變成棕色,最終變為磚紅色沉淀.
2、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發生作用,產生紫色反應.(蛋白質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鍵,在堿性NaOH溶液中能與雙縮脲試劑中的Cu2+作用,產生紫色反應.)
解答: 解:A、斐林試劑鑒定還原糖實驗中,如未加熱,則不出現磚紅色,溶液為藍色,A錯誤;
B、溴麝香草酚藍溶液鑒定的是二氧化碳,鑒定酒精用重鉻酸鉀,B錯誤;
C、健那綠用于線粒體染色,DNA染色的試劑是甲基綠,C錯誤.
D、蛋白質分子的肽鍵,在堿性NaOH溶液中能與雙縮脲試劑中的Cu2+作用,產生紫色反應,D正確.
故選:D.
點評: 本題考查課本實驗中試劑的使用,考查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
17.埃博拉病毒是一種逆轉錄病毒,它的基因可以嵌入宿主的基因,并引起埃博拉出血熱的癥狀.埃博拉出血熱是當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熱,生物安全等級為4級(艾滋病為3級,SARS為3級,級數越大防護越難).關于埃博拉病毒敘述錯誤的是( 。
A. 埃博拉病毒不能獨立進行新陳代謝,只有寄生在宿主細胞內才能完成生命活動
B. 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安全等級如此高,是因為人體對它沒有任何免疫能力
C. 埃博拉病毒體內含逆轉錄酶,遺傳信息可從RNA→DNA
D. 一切生物包括埃博拉病毒都能進行基因突變
考點: 人體免疫系統在維持穩態中的作用;艾滋病的流行和預防.
分析: 病毒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構成,不能獨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細胞內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離開了活細胞,病毒就無法進行生命活動.
解答: 解:A、埃博拉病毒不能獨立進行新陳代謝,只有寄生在宿主細胞內才能完成生命活動,A正確;
B、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安全等級如此高,是因為它是RNA病毒,變異速度很快,B錯誤;
C、埃博拉病毒體內含逆轉錄酶,遺傳信息可從RNA→DNA,C正確;
D、一切生物都有基因,故一切生物包括埃博拉病毒都能進行基因突變,D正確.
故選:B.
點評: 本題以社會熱點問題為題材,結合埃博拉病毒的特點,考查查病毒的結構及人體內環境穩態的調節,要求考生識記病毒的結構以及人體內環境穩態的調節,能根據題中信息和所學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屬于考綱識記和理解層次的考查.
18.某生物興趣小組就影響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進行了研究,獲得如圖所示的實驗結果.下列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
A. 該實驗表明,溫度、光照強度和CO2濃度都會影響植物光合作用的強度
B. 當光照強度大于7時,該植物在15℃和25℃的環境中合成有機物的速率相同
C. 該植物可在較低溫度、較弱光照的環境中快速生長
D. 隨著溫度的升高,該植物的呼吸速率逐漸增強
考點: 光反應、暗反應過程的能量變化和物質變化.
分析: 圖示表示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因素有光照強度和溫度;當光照強度大于7時,15℃和25℃的環境中凈光合速率相等,有機物的積累量相同;在一定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酶活性增強,超過這個范圍,隨溫度升高,酶活性降低;曲線表示15℃、光照強度為4時凈光合速率最大,生長速度最快.
解答: 解:A、曲線圖中顯示的影響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是溫度和光照強度,自變量是溫度和光照強度,A錯誤;
B、當光照強度大于7時,該植物在15℃和25℃的環境中積累有機物的速率相同,但是25℃呼吸速率較大,所以25℃時合成有機物的速率較大,B錯誤;
C、圖中可以看出,在15℃條件下,植物的凈光合速率較高,并且在光照強度為5時就達到了光飽和點,C正確;
D、在一定溫度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該植物的呼吸速率逐漸增強,但是超過一定的溫度后,該植物的呼吸速率會減小,D錯誤.
故選:C.
點評: 本題考查光照強度和溫度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本題難度中等,屬于考綱理解層次.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正確識別曲線,比較不同光照強度和不同溫度下光合作用強度的區別.光合速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的速率,即單位時間單位葉面積的二氧化碳固定(或氧氣釋放)量.影響光合速率的條件:光照強度、溫度和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
19.MRSA菌是一種引起皮膚感染的“超級細菌”,對青霉素等多種抗生素有抗性.為研究人母乳中新發現的蛋白質H與青霉素組合使用對MRSA菌生長的影響,某興趣小組的實驗設計及結果如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組別 培養基中的添加物 MRSA菌
1 100μg/mL 蛋白質H 生長正常
2 20μg/mL 青霉素 生長正常
3 2μg/mL 青霉素+100μg/mL 蛋白質H 死亡
A. 細菌死亡與否是通過光學顯微鏡觀察其細胞核的有無來確定
B. 第2組和第3組對比表明,使用低濃度的青霉素即可殺死MRSA菌
C. 實驗還需設計用2μg/mL青霉素做處理的對照組
D. 蛋白質H有很強的殺菌作用,是一種新型抗生素
考點: 真題集萃;微生物的分離和培養.
分析: 閱讀題干可知本題涉及的知識點是細菌結構及其生長,明確知識點,梳理相關知識,分析圖表,根據選項描述結合基礎知識做出判斷.
解答: 解:A、細菌是原核細胞,無細胞核,故A選項錯誤;
B、第2組和第3組對比說明使用低濃度青霉素和高濃度蛋白H可殺死MRSA菌,故B選項錯誤;
C、第3組缺少2ug/mL的對照組,故C選項正確;
D、抗生素是由微生物產生的具有抗菌作用的物質,而蛋白H是乳腺細胞產生,不屬于抗生素,故D選項錯誤.
故選:C.
點評: 本題考查原核生物及其生長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0.研究表明,癌細胞和正常分化細胞在有氧條件下產生的ATP總量沒有明顯差異,但癌細胞從內環境中攝取并用于細胞呼吸的葡萄糖是正常細胞的若干倍.如圖是癌細胞在有氧條件下葡萄糖的部分代謝過程,下列分析中錯誤的是( 。
A. 圖中A代表細胞膜上的載體蛋白
B. 葡萄糖進入癌細胞后,可通過形成五碳塘進而合成脫氧核苷酸作為DNA復制的原料
C. 在有氧條件下,癌細胞呼吸作用的方式為有氧呼吸
D. 若要研制藥物來抑制癌癥患者細胞中的異常代謝途徑,圖中的①④不宜選為作用位點
考點: 細胞呼吸原理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癌細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 由于癌細胞具有無限增殖的能力,因此細胞周期短,代謝速度快,因此從外界吸收的葡萄糖多.圖中①過程表示葡萄糖通過主動運輸的方式進入細胞,②過程表示葡萄糖轉化成脫氧核糖參與合成DNA,③表示無氧呼吸產生乳酸,④表示有氧呼吸過程.
解答: 解:A、葡糖糖跨膜運輸的方式主動運輸,主動運輸需要載體的協助,故A正確;
B、核糖和脫氧核糖是五碳糖,脫氧核糖是合成DNA的原料,故B正確;
C、由圖可知,在有氧條件下,癌細胞既能進行有氧呼吸也能進行無氧呼吸,故C錯誤;
D、正常細胞與癌細胞都具有①④過程,所以若要研制藥物來抑制癌癥患者細胞中的異常代謝途徑,不宜選擇該過程為作用位點,故D正確.
故選:C.
點評: 本題考查細胞的代謝和細胞的增值分化,意在考查考生能從課外材料中獲取相關的生物學信息,并能運用這些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生物學問題.
21.將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狀相同的細條,分為a、b、c、d、e和f組(每組的細條數相等),取上述6組細條分別置于不同濃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時間后測量各組花冠細條的長度,結果如圖所示.假如蔗糖溶液與花冠細胞之間只有水分交換,則( 。
A. 實驗后,a組液泡中的溶質濃度比b組的高
B. 浸泡導致f組細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b組的
C. a組細胞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TP大于b組
D. 使細條在浸泡前后長度不變的蔗糖濃度介于0.4~0.5mol•L?1之間
考點: 細胞質壁分離與質壁分離復原現象及其原因.
分析: 實驗前長度/實驗后長度的比值為1時,水分進出細胞達到平衡;比值小于1表明細胞吸水,且比值越小花冠吸水越多,則吸水量a>b>c;比值大于1表明細胞失水,且比值越大,花冠失水越多,則失水量d<e<f.
解答: 解:A、據圖可推知a組吸水多于b組,因此實驗后a組細胞液中溶質濃度低于b組,故A選項錯誤;
B、比值小于1表明細胞吸水,則b組細胞吸水;比值大于1表明細胞失水,則f組細胞失水,因此浸泡導致f組細胞中液泡的失水量>b組,故B選項錯誤;
C、水分子進出細胞的方式是自由擴散,不消耗能量,故C選項錯誤;
D、由c組吸水,d組失水知細條細胞液濃度介于0.4~0.5mol?L?1之間,故D選項正確.
故選:D.
點評: 本題考查滲透作用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圖和判斷能力,屬于中檔題.
二、解答題(共5小題,滿分48分)
22.下面表示葡萄酒釀制的部分過程,請據圖分析回答下面的問題.
(1)甲圖中攪拌是為了使酵母菌進行 有氧呼吸 ,以增加酵母菌的數量.乙圖中隔絕空氣是為了使酵母菌進行 無氧呼吸 獲得葡萄酒.最后,可以用 酸性重鉻酸鉀 試劑檢測是否有酒精生成.
(2)如果要將酵母菌從其他細菌中分離出來,常采用向培養基中加青霉素的方法,這種培養基叫做 選擇 培養基.接種時所用的接種環通過 灼燒 滅菌.在第二次及其以后的劃線操作時,總是從 上一次劃線的末端 開始劃線,但分離純化的方法稱為 平板劃線 法.
(3)通常對獲得的菌種還可以依據菌落的 性狀、大小、隆起程度、顏色 等(至少填兩項)菌落特征對菌種進行初步的鑒定或分類.例如在伊紅美藍培養基中培養大腸桿菌,其菌落出現 黑 色.
(4)如果丙忘記蓋上蓋子,一段時間后會變酸,這是由于酒精在 醋酸菌。ㄉ铮┑淖饔孟掳l生如下的化學反應式: C2H5OH+O2 CH3COOH+H2O(+能量)。
考點: 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
分析: 1、參與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陳代謝類型為異養兼性厭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條件下,反應式如下: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2)在無氧條件下,反應式如下:C6H12O6 2CO2+2C2H5OH+能量.
2、參與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陳代謝類型是異養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當氧氣、糖源都充足時,醋酸菌將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當缺少糖源時,醋酸菌將乙醇變為乙醛,再將乙醛變為醋酸.
解答: 解:(1)葡萄酒的釀制過程要先通氣后隔絕空氣,先攪拌使酵母菌進行有氧呼吸,以增加酵母菌的數量,后隔絕空氣使酵母菌無氧發酵產生酒精;酒精可以用酸性重鉻酸鉀溶液進行鑒定,顏色由橙色變成灰綠色.
(2)如果要將酵母菌從其他細菌中分離出來,常采用向培養基中加青霉素的方法,這種培養基叫做選擇培養基.接種時所用的接種環通過灼燒滅菌.在第二次及其以后的劃線操作時,總是從上一次劃線的末端開始劃線,但分離純化的方法稱為平板劃線法.
(3)通常對獲得的菌種還可以依據菌落的性狀、大小、隆起程度、顏色等菌落特征對菌種進行初步的鑒定或分類.例如在伊紅美藍培養基中培養大腸桿菌,其菌落出現黑色.
(4)如果丙忘記蓋上蓋子,一段時間后會變酸,說明有醋酸菌進入并進行了果醋發酵,其化學反應式為:C2H5OH+O2 CH3COOH+H2O(+能量).
故答案為:
(1)有氧呼吸 無氧呼吸 酸性重鉻酸鉀
(2)選擇 灼燒 上一次劃線的末端 平板劃線
(3)性狀、大小、隆起程度、顏色 黑
(4)醋酸菌 C2H5OH+O2 CH3COOH+H2O(+能量)
點評: 本題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微生物的培養和分離,要求考生識記參與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謝類型,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及條件;識記微生物接種方法,掌握無菌技術,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答題,屬于考綱識記層次的考查.
23..
(1)圖中常用的是 MS 培養基.實驗室一般使用保存的培養基母液來制備該培養基,配置母液時無機物中的 大量元素 濃縮10倍, 激素、維生素 等有機物單獨制成1mg/mL的母液,接種前,用滅菌后未接種的培養基培養一段時間,觀察是否形成菌落,目的是 判斷培養基滅菌是否徹底。
(2)過程②、③分別是 脫分化 和 再分化。嗍w體細胞能培養成植株說明 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
(3)為探究激素對于過程誘導愈傷組織的影響,某研究小組在培養基中加入6?BA和2,4─D,滅菌后分別接種,在適宜條件下培養一段時間后,統計愈傷組織的誘導率,實驗結果如下表:
實驗編號 濃度/mg•L?1 誘導率% 實驗編號 濃度/mg•L?1 誘導率% 實驗編號 濃度/mg•L?1 誘導率%
2,4?D 6?BA 2,4?D 6?BA 2,4?D 6?BA
1 0 0 0 5 0 0.1 6 9 0 0.2 5
2 2 35 6 2 91 10 2 60
3 4 65 7 4 100 11 4 80
4 6 40 8 6 93 12 6 72
該實驗的因變量是 誘導率 ,誘導的最佳組合是 0.1mg•L?16?BA和4mg•L?12,4?D .
(4)判斷轉基因苦蕎培育是否成功,可比較轉基因苦蕎與普通苦蕎的 黃酮類化合物 含量,也可測定細胞中CHS含量.
考點: 植物培養的條件及過程.
分析: 分析題圖: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包括脫分化和再分化兩個重要過程,而決定植物脫分化和再分化的關鍵因素是植物激素的種類和比例,特別是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的協同作用在組織培養過程中非常重要.圖中①表示基因表達載體的構建過程;②表示脫分化過程;③表示再分化過程.
分析表格:該實驗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濃度6?BA和2,4?D對誘導愈傷組織的影響,自變量是6?BA和2,4?D的濃度,因變量是誘導率,誘導的最佳組合是0.1mg•L ?16?BA和4mg•L?12,4?D.
解答: 解:(1)圖中常用的是MS培養基.實驗室一般使用保存的培養基母液來制備該培養基,配置母液時無機物中的大量元素濃縮10倍,激素、維生素等有機物單獨制成1mg/mL的母液.在接種前,用滅菌后未接種的培養基培養一段時間,觀察是否形成菌落,目的是判斷培養基滅菌是否徹底,以防雜菌污染.
(2)過程②、③分別是脫分化和再分化.苦蕎體細胞能培養成植株的根本原因是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即細胞中含有發育成完整個體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3)由表格可知該實驗的因變量是誘導率,誘導的最佳組合是0.1mg•L ?16?BA和4mg•L?12,4?D.
(4)判斷轉基因苦蕎培育是否成功,可比較轉基因苦蕎與普通苦蕎的黃酮類化合物含量,也可測定細胞中CHS含量
故答案為:
(1)MS 大量元素 激素、維生素 判斷培養基滅菌是否徹底
(3)脫分化 再分化 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
(4)誘導率 0.1mg•L ?16?BA和4mg•L?12,4?D
(5)黃酮類化合物
點評: 本題綜合考查植物細胞工程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條件,掌握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相關應用,能分析圖表,并能從中提取有效信息答題.
24.如圖為高等植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模式圖,請據圖回答:
(1)若用磷脂酶處理該細胞,功能不會受到影響的細胞器有 10 ,脫氧核苷酸被利用的細胞器有 4、8。ū绢}要求填圖中序號)
(2)若要分別獲、芎廷嗟燃毎鞑捎谩〔钏匐x心 方法,將結構⑧從細胞中提取出來,置于清水中,則其內膜破裂 晚。ㄔ、晚)于外膜.其內腔向內折疊形成 嵴 以增大膜面積.
(3)如果用某種藥物處理植物根尖,發現其對Ca2+的吸收速率大大降低,而對其他離子的吸收速率沒有影響,說明這種藥物影響了 運輸Ca2+的載體蛋白 正常功能.
(4)高等植物細胞之間通過胞間連絲相互連接,能夠實現細胞膜的功能之一??實現細胞間的 信息交流。
(5)若將只含乙細胞的植物組織經解離→漂洗→染色→制片后,放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不能觀察到染色體的原因是 成熟植物細胞不再進行細胞分裂,不會有染色體的出現 .
(6)如果將乙細胞放入0.3g/mL的蔗糖溶液中,將會出現細胞壁與 原生質層 分離的現象,其原因是:① 外界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細胞失水 ,② 原生質層的伸縮性大于細胞壁。
考點: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形態和結構的異同.
分析: 分析題圖:圖示是高等植物細胞亞顯微結構模式圖,結構1是細胞壁、2是細胞膜、3是細胞質基質、4是葉綠體、5是高爾基體、6是核仁、7是核膜、8是線粒體、9是內質網、10是核糖體、11是液泡、12是液泡膜.
解答: 解:(1)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由磷脂雙分子層組成的,根據酶的專一性,磷脂酶能夠水解磷脂,而植物細胞中的細胞器除了核糖體沒有膜結構外,其他細胞器均具有膜結構,所以若用磷脂酶處理該細胞,功能不會受到影響的細胞器是10核糖體;DNA復制過程中會利用脫氧核苷酸,該細胞中的細胞器4葉綠體和8線粒體中的DNA均會發生復制,即在圖中的4葉綠體和8線粒體中的脫氧核苷酸能夠被利用.
(2)由于不同細胞器的比重不同,因此一般利用差速離心法分離細胞器,圖中8線粒體具有雙層膜,其內腔向內折疊形成嵴以增大膜面積,內膜面積遠大于外膜面積,所以若將8線粒體置于清水中,由于吸水膨脹其內膜破裂晚于外膜.
(3)植物根尖吸收Ca2+的方式是主動運輸,此過程需要運輸Ca2+的載體蛋白,如果用某種藥物處理植物根尖,發現其對Ca2+的吸收速率大大降低,而對其他離子的吸收速率沒有影響,說明這種藥物影響了運輸Ca2+的載體蛋白正常功能.
(4)高等植物細胞之間通過胞間連絲相互連接,能夠實現細胞膜的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的功能.
(5)染色體是在細胞分裂時,染色質高度螺旋化,縮短變粗形成的,若將只含乙細胞的植物組織經解離→漂洗→染色→制片后,放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不能觀察到染色體的原因是成熟植物細胞不再進行細胞分裂,所以不會有染色體的出現.
(6)如果將乙細胞放入0.3g/mL的蔗糖溶液中,由于外界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細胞會失水,再加上原生質層的伸縮性大于細胞壁,此細胞會將會出現質壁分離,即細胞壁與原生質層分離的現象.
故答案為:
(1)10 4、8
(2)差速離心 晚 嵴
(3)運輸Ca2+的載體蛋白
(4)信息交流
(5)成熟植物細胞不再進行細胞分裂,不會有染色體的出現
(6)外界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細胞失水 原生質層的伸縮性大于細胞
點評: 本題結合高等植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模式圖,考查細胞結構和功能的知識,要求考生識記細胞中各結構的圖象和功能、通過分析題圖獲取信息是解題的關鍵.
25.表中是植物Ⅰ和植物Ⅱ在一天中氣孔導度的變化.請分析回答:
時刻 0:00 3:00 6:00 9:00 12:00 15:00 18:00 21:00 24:00
植物Ⅰ氣孔導度 38 35 30 7 2 8 15 25 38
植物Ⅱ氣孔導度 1 1 20 38 30 35 20 1 1
(注:氣孔導度能反映氣孔張開的程度,其單位是mmol CO2•m?2•s?1,表示單位時間內進入葉片表面單位面積的CO2的量)
(1)據表分析可知,一天中植物Ⅰ和植物Ⅱ吸收CO2的主要差異是 植物Ⅰ主要在夜間吸收CO2,植物Ⅱ主要在白天吸收CO2(或“是吸收的時間而不是吸收的量”)。簧衬参锏臍饪讓Ф茸兓咏谥参铩、瘛,此特性的形成是長期 自然選擇 的結果.
(2)如圖表示植物葉肉細胞中發生的物質代謝過程(圖中C3代表含有3個碳原子的有機化合物).過程①②的能量變化是糖類中的化學能轉化為 ATP中活躍的化學能和熱能 ;過程③的完成需要光反應提供的 [H]和ATP ;凌晨3:00時,①②③④四種生理過程中,植物Ⅰ能完成的有 ①②④ 過程.
(4)完成④過程時CO2首先與 五碳化合物。ㄎ镔|)結合而被固定,若突然停止光照,則該物質的含量會 減少。ㄔ黾、減少、不變)
考點: 光反應、暗反應過程的能量變化和物質變化.
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過程.
1、呼吸作用是指生物體內的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并且釋放出能量的總過程.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階段的場所依次是細胞質基質、線粒體基質和線粒體內膜.有氧呼吸第一階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階段是丙酮酸和水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階段是氧氣和[H]反應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光合作用的光反應階段(場所是葉綠體的類囊體膜上):水的光解產生[H]與氧氣,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應階段(場所是葉綠體的基質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應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還原生成淀粉等有機物.
解答: 解:(1)據表分析可知,植物Ⅰ主要在夜間(0:00?6:00)吸收CO2,植物Ⅱ主要在白天(6:00?18:00)吸收CO2.沙漠植物由于干旱和高溫,氣孔白天關閉,主要是夜間吸收CO2,所以沙漠植物的氣孔導度變化更接近于植物Ⅰ,此特性的形成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2)據圖分析,過程①②表示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可以將糖類中的化學能轉化為ATP中活躍的化學能和熱能.過程③為光合作用暗反應C3的還原,需要酶、[H]和ATP的參與.凌晨3:00時,①②③④四種生理過程中,植物Ⅰ能夠進行呼吸作用與吸收二氧化碳,即完成的過程為①②④.
(3)由圖分析可知,過程④為CO2的固定,CO2首先與五碳化合物結合而被固定,若突然停止光照,光反應停止,三碳化合物還原受阻,五碳化合物生成減少,短時間內去路不變,最終導致五碳化合物含量減少.
故答案為:
(1)植物Ⅰ主要在夜間吸收CO2,植物Ⅱ主要在白天吸收CO2 (或“是吸收的時間而不是吸收的量”)Ⅰ自然選擇(進化)
(2)ATP中活躍的化學能和熱能[H]和ATP ①②④
(3)五碳化合物 減少
點評: 本題以圖形為載體,考查了學生識圖、析圖能力,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細胞呼吸和光合作用過程是考查的重點和難點,可以通過流程圖分析,表格比較,典型練習分析強化學生的理解.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和溫度.
26.如圖所示表示某葉綠素細胞懸浮液放入密閉容器中,保持一定的PH和溫度,給予不同條件時細胞懸浮液中溶解氧濃度變化的模式圖.據圖回答問題:
(1)該綠藻細胞的呼吸速率為 2.5。ㄓ醚醯南乃俾时硎荆┪⒛/分
(2)若在圖中丁處給予光補償點的光照,則正確表示溶解氧變化的曲線是a~g中的 d .
(5)若在圖中丁處加入使光反應停止的試劑,則正確表示溶解氧變化的曲線是a~g中的 e。
(6)若在圖中丁處給予適宜條件,使溶解氧的變化如圖中的b,預計1小時后,實際產生的氧氣量為 750 微摩爾.
考點: 光反應、暗反應過程的能量變化和物質變化.
分析: 據圖分析:光照之前只進行呼吸作用,只需根據氧氣吸收的總量比時間即可計算出呼吸速率.
光照影響光合作用的光反應過程,它能促進ATP的生成和水的光解.在丙處添加CO2時,要考慮到二氧化碳影響的是光合作用的暗反應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丁點以后,若曲線不變,則表示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強度;若曲線上升,則表示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強度;如果曲線下降,則表示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或只進行呼吸作用.
解答: 解:(1)在光照開始之前,細胞只進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第一階段的場所為細胞質基質,第二、三兩階段發生在線粒體中.在0~4分細胞吸收的氧氣的值=210?200=10微摩,因此該綠藻細胞的呼吸速率=10÷4=2.5微摩/分.
(2)在圖中丁處給予光補償點的光照,則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溶解氧的含量不變,對應在圖中的曲線是d.
(3)若在丁處加入光反應抑制劑,此時綠藻細胞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能進行呼吸作用,又恢復到0~4分時的狀態,并且呼吸速率不變,因此e可以表示溶解氧變化的曲線.
(4)據圖曲線b,凈光合作用量為20÷2=10微摩爾/分;呼吸量為2.5微摩爾/分,由此計算出每分總光合作用量為12.5微摩爾/分.所以1小時實際產生氧氣量=12.5微摩爾/分×60分?750微摩爾.
故答案為:
(1)2.5
(2)d
(3)e
(4)750
點評: 本題難度適中,屬于考綱中理解層次的要求,著重考查了環境因素影響光合作用的呼吸作用的強度的相關知識,解答本題分析圖解中曲線變化趨勢及轉折點變化的原因,在計算時能熟練運用真光合速率=凈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1229020.html
相關閱讀:與遺傳和變異相關的探究題型的解法及思維方法
河南省唐河一中高二上學期10月第三次月考生物試題
高二生物下冊開學初考試題(文科)(含答案)
安徽省安慶市五校聯盟2019-2019學年高二上期中生物解析版
【名師解析】廣東省東莞市南開實驗學校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