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總計40小題,每小題1.5分)1【題文】.高等動物和人的內環境必須保持相對穩定,下列各項生理活動中,與內環境穩態沒有直接關系的是 A.通過汗液和尿排泄代謝廢物 B.血液運輸氧氣和代謝廢物C.將食物殘渣形成糞便排出體外 D.血液中的CO2增加,會使呼吸加深2【題文】.下列屬于人體內環境的組成成分的是①血漿、組織液和淋巴 ②血紅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島素 ④激素、遞質小泡和氨基酸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3【題文】.右圖是細胞直接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示意圖,⑤處的箭頭表示血液流動的方向。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若③為胰島B細胞,飯后半小時⑤處的胰島素濃度高于①處B.若③為腦細胞,⑤處的氧氣濃度低于①處,而CO2的濃度相反C.若③為組織細胞,其生活的內環境中的水可來自于③和⑤D.若③為骨骼肌細胞,飯后五小時⑤處的血糖濃度低于①處4【題文】.人體下丘腦不能完成的生理功能是A.體溫調節 B.血液pH的調節 C.內分泌的調節 D.水平衡的調節5【題文】.下列有關神經調節的敘述,正確的是A.突觸小體內的神經遞質經突觸前膜以胞吐方式釋放到突觸間隙B.神經沖動的傳導不可能由樹突 細胞體 軸突C.神經調節過程不一定要經過反射弧 D.神經調節作用的時間較短,但范圍較廣【答案】A6【題文】.右圖為突觸結構模式圖,A.在a中發生化學信號→電信號的轉變,信息傳遞需要能量B.1中內容物釋放至2中主要借助于突觸前膜的選擇透過性C.細胞中的線粒體形成了結構1D.1中內容物可以使b產生興奮或抑制7【題文】.如下圖表示一段離體神經纖維的S點受到刺激而興奮時,局部電流和神經興奮的傳導方向(彎箭頭表示膜內、外局部電流的流動方向,直箭頭表示興奮傳導方向)。其中正確的是8【題文】.右圖是某反射弧的模式圖(a、b、c、d、e表示反射弧的組成部分,、表示突觸的組成部分),有關說法正確的是A.II處發生的信號變化是電信號→化學信號B.e表示感受器C.切斷d、刺激b,效應器仍有反應,說明完成了反射D.c可以表示望梅止渴的神經中樞9【題文】.成年大鼠血液中甲狀腺激素濃度升高時,可能出現A.體溫升高、耗氧量減少B.體溫下降、耗氧量增加C.神經系統興奮性提高、耗氧量增加D.神經系統興奮性提高、體溫下降10【題文】.在下列關于機體水和無機鹽調節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血漿滲透壓降低時,引起口渴 B.血漿滲透壓降低時,抗利尿激素增加C.機體失水時,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 D.機體失水時,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11【題文】.研究生長激素促進幼小動物生長常用的方法是A.飼喂法 B.注射法C.閹割,移植法 D.以上三項均可用【答案】B【解析】12【題文】.在下列調控機制中,不能使胰島B細胞興奮的是A.血液中的血糖濃度過高 B.有關神經興奮C.垂體分泌的某種激素減少 D.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升高13【題文】.下列關于人體免疫的敘述,正確的是A.體液中的吞噬細胞對病原體的吞噬作用不具有特異性B.免疫系統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細胞、淋巴因子和抗原C.抗體只存在于內環境中 D.HIV病毒主要攻擊B細胞14【題文】下圖表示人體通過體液免疫消滅破傷風桿菌外毒素的過程,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細胞2、細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細胞B.僅細胞4中含有合成物質a的基因C.②③過程與細胞膜上蛋白質有關D.細胞5屬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細胞研究表明在人體細胞免疫過程中,效應T細胞能夠分泌一種稱為穿孔素的蛋白質,可將被病毒感染的細胞或腫瘤細胞的膜溶解而形成孔洞,導致這些靶細胞解體死亡。下列與這一免疫過程有關的說法正確的是A.效應T細胞分泌穿孔素的過程屬于反應階段B.靶細胞裂解后,侵入靶細胞內的病毒也就失活了C.在上述效應T細胞作用過程中產生的穿孔素屬于淋巴因子D.效應T細胞分泌的穿孔素以主動運輸方式跨過細胞膜A.對抗原的處理、傳遞、識別 B.對抗原的處理、識別、傳遞C.對抗原的傳遞、處理、識別 D.對抗原的識別、處理、傳遞17【題文】.風濕性心臟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一類疾病是 A.病原體感染機體而引發的疾病,有傳染性B.機體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發的疾病、無傳染性C.人體免疫系統對自身的組織和器官造成損傷而引發的疾。模衙庖叩臋C體再次接受相同物質的刺激而引發的過敏反應18【題文】.擠牛奶的女工常與患牛痘的奶牛接觸,她們手上會出現牛痘膿皰,但在天花流行時,卻從不感染天花。這種免疫物質的產生與下列哪種細胞器的關系最密切A.線粒體 B.內質網 C.高爾基體 D.核糖體19【題文】.在菜豆的幼根處作上標記如右圖。置于適宜條件下幾天后,能正確表示該根生長情況的是20【題文】.為了驗證胚芽鞘尖端確實能產生促進生長的某種物質,用胚芽鞘和瓊脂塊等材料進行實驗時,對照實驗的設計思路是A.完整胚芽鞘分別置于單側光照射和黑暗條件下B.胚芽鞘尖端和未放過尖端的瓊脂塊分別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側C.未放過尖端的瓊脂塊和放過尖端的瓊脂塊分別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側D.胚芽鞘尖端和放過尖端的瓊脂塊分別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側21【題文】.下列不能解除植物頂端優勢的措施是A.去掉頂芽 B.在去掉頂芽的斷口處放一塊含有生長素的瓊脂塊C.在去掉頂芽的斷口處放一塊含有細胞分裂素的瓊脂塊D.在去掉頂芽的斷口處放上瓊脂小塊A.甲不生長也不彎曲、乙直立生長、丙向左生長、丁直立生長、戊向右生長B.甲直立生長、乙向右生長、丙向左生長、丁不生長也不彎曲、戊向左生長C.甲向左生長、乙向右生長、丙直立生長、丁向右生長、戊向左生長D.甲直立生長、乙向右生長、丙直立生長、丁不生長也不彎曲、戊向右生長24【題文】.為驗證生長素對果實發育的影響,將黃瓜雌花在開花前套袋,平均分為1號、2號兩組后作如下處理:1號開花后在雌蕊的柱頭上涂上一定濃度的生長素,再套袋;2號開花后人工授粉。此設計的缺陷是A.2號花未涂一定濃度的生長素 ? ? B.1號未進行人工授粉C.缺乏自然傳粉的雌花 ? ? ? ? ? D.缺乏只作套袋處理的雌花25【題文】.下列有關植物激素調節的敘述,正確的是①可利用適宜濃度的赤霉素處理植物,促進植物增高②植物組織培養中植物激素的不同配比會影響愈傷組織的分化③燕麥胚芽鞘中生長素的極性運輸與光照方向有關④植物在黑暗環境中不能合成激素,無法生長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6【題文】.有一種生態農業模式是在水稻田中養鴨,利用鴨控制稻田中的雜草和害蟲,鴨糞用作肥料。下列關于該模式的敘述中,錯誤的是A.雜草和水稻是生產者B.鴨與害蟲的種間關系為捕食關系C.雜草和水稻的種間關系為競爭關系D.水稻、鴨、害蟲和雜草組成了一個農田生態系統27【題文】.下列組合中,依次屬于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的一組是①一塊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蟲、蛹和成蟲②崇明島東灘的全部生物③東方綠舟的全部生物及無機環境④九段沙濕地的全部動物及綠色植物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①D.①②④28【題文】.某草原上蒼鷹的種群密度的大小可采用的調查方法是A.總數量調查法 B.標志重捕法 C.樣方法 D.無法估計29【題文】.預測某地人口未來發展趨勢的主要依據A.人口數量 B.人口密度 C.性別比例 D.年齡結構30【題文】.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誘劑殺害蟲的雄性個體,破壞了種群正常的性別比例,該害蟲的種群密度將 A.明顯增加 B.明顯減少 C.先減后增 D.相對穩定A.農業生產上在D點時進行捕撈最有利B.D點表示種群密度最大C.B點表示種群的增長率最大D.從O點到D點,種內斗爭越來越激烈下列關于樣方法調查結論的處理措施,正確的是A.得出的結論與其他同學的不一致則舍棄B.無論樣方數據大小,只要取其平均值就可接近真實密度C.取樣方計算時,選生物密度大的區域更科學D.多次取樣,舍棄數據懸殊的個別樣方,取其平均值A.在培養過程中,水螅的種群密度隨溫度的升高而逐漸增大B.在30℃時水螅種群呈“S”型增長,種群增長速率在15天左右最大 C.在10℃、20℃時水螅種群呈“J”型增長,且20℃時種群增長速率較大D.實驗結果表明,20℃左右培養水螅是獲得較大種群數量的良好溫度34【題文】.下列因素中可導致松鼠種群內斗爭加劇的是A.環境溫度升高B.捕食者數量增加C.種群內疾病流行D.種群繁殖率提高36【題文】.生物群落的特征有①通常具有個體大、數量多、生活能力強的物種 ②生物之間有復雜的營養關系 ③群落的外貌往往是由優勢種的生長型決定的 ④最底層是草本植物 ⑤最高層是木本植物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②③⑤37【題文】.池塘中,鰱魚在上層,烏魚在底層。這反映了A.種群密度 B.種群特征 C.群落結構 D.生態系統的成分38【題文】.下列因素中哪一項對群落演替的影響是最大的A.群落中植物繁殖體的遷移 B.氣候的變化 C.人類活動 D.大規模的地殼運動39【題文】.演替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一個群落演替到與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處于平衡狀態的時候,演替就不再進行,并形成熱帶雨林、溫帶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頂極群落。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A.與演替之初相比,頂極群落的結構更為復雜和穩定B.形成哪種頂極群落與年平均氣溫和降雨量等氣候條件密切相關C.頂極群落一旦形成,將永遠保持原狀D.熱帶雨林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自動調節能力更強 (1)a表示系統,b表示___________【解析版】吉林省通化市第一中學BEST合作體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227747.html
相關閱讀:河南省唐河一中高二上學期10月第三次月考生物試題
與遺傳和變異相關的探究題型的解法及思維方法
高二生物下冊開學初考試題(文科)(含答案)
安徽省安慶市五校聯盟2019-2019學年高二上期中生物解析版
【名師解析】廣東省東莞市南開實驗學校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