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4-2014學年高二政治上冊期中教學質量檢測試題(附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2014-2014學年龍海市浮宮中學高二(上)政治期中測試卷
一、單項(共26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52分)
2014年10月8日,《辛亥革命百年影像展》在華中師范大學舉行,56張老照片從不同角度記錄了百年前發生在“首義之城”武漢的那段革命風云。據此回答1—2題。
1.上述材料說明:
A.文化現象無處不在 B.文化現象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
C.文化與政治是相互影響的 D.政治是文化的集中體現
2.《辛亥革命百年影像展》的舉辦體現了:
A.文化是一種物質力量 B.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
C.知識力量就是文化力量 D.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動力
3.2014年,國家旅游局推出“中華文化游”主題旅游年活動,主要圍繞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將中國的旅游資源推向世界。這一活動有利于 ( )
①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②豐富中國傳統文化基本內涵
③增強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與借鑒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歌曲《中國話》中唱道:“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中國人的話讓全世界都認真聽話!边@種“漢語熱”的背后是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巨大潛力。這體現了( )
A.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 B.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
C.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 D.文化對經濟具有重大影響
5、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央人民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雪域明珠?中國西藏文化周”曾在香港特區舉行。文化周通過100塊展板、500幅西藏不同歷史時期的圖片和60件文物,全方位介紹了西藏自治區的文化與風貌。這說明( )
A. 文化是人類特有的現象 B. 文化是社會實踐的產物
C. 人們的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D. 人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
6.廣東人的日常用語是方言,但在校學生卻習慣使用普通話,以至于在使用方言時,也常夾雜著普通話。在校學生習慣使用普通話表明:( )
A.商業貿易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B.人口遷徙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C.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D.日常生活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7. 2010年1月24日,張藝謀及其團隊打造的“印象大紅袍”在武夷山實景公演。武夷山著名的大王峰、玉女峰及九曲溪水、大紅袍茶樹等被演繹得活靈活現,使人們對武夷山有了深刻印象,帶動了當地旅游產業蓬勃發展。這告訴我們( )
A.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B.健康文化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C.文化是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 D.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基礎
8、福建省惠安女服飾以其“花頭巾、短上衣、銀腰帶、大筒褲”的特色,在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它適應了當地勞動的需要,汲取了閩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這體現了( )
A.傳統服飾文化對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產生影響
B.繼承傳統文化必須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生活中的作用
C.服飾文化使中華文化呈現出多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
D.堅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9、第十六屆亞運會于2010年11月12日----11月27日在中國廣州舉行。人們在觀看體育比賽時,會不由自主地被運動員那種“拼搏、進取,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精神所感染。這體現了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 )特點。
A、博大精深 B、深遠持久 C、潛移默化 D、源遠流長
“傳統文盲”是與“現代文盲”相對應的。不懂電腦、不會英語是后者的標志,不讀書(特別是不讀傳統經典)、少寫字(至少不會正確規范地寫作)則是前者的表現。就年輕一代而言,“現代文盲”越來越少,“傳統文盲”卻越來越多。據此回答10-11題:
10.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很令人痛心的,這是因為( )
①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②我們必須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任何外來文化 ③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否則民族文化就無根基
④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就必須堅持“守舊主義”,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1.針對這一現象,我們應該( )
①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教育年輕一代 ②加大向年輕一代灌輸傳統文化的力度 ③形式上加以創新,提高年輕人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④大力抵制外來文化的傳播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
12.一切受人民歡迎、對人民有深刻影響的藝術作品,從本質上說,都必須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領人民精神生活,都必須在人民的偉大中獲得藝術的偉大?梢,優秀的文化( )
A.彰顯時代的精神,創造時代的未來 B.反映時代的潮流,決定時代的走向
C.源于時代的實踐,引導時代的發展 D.源于時代的智慧,推動時代的前
13.中國父母事事為孩子操心,美國父母卻鼓勵孩子自立,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代表著不同民族的文化,但都是父母對孩子的愛。這種集中反映了( )
A.不同文化的表現形式都不一樣
B.文化具有多樣性復雜性
C.不同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規律
D.不同文化必須和諧共處
14.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孝文化由來已久。但封建社會卻片面強調“愚孝”,成為束縛人們思想和行為的枷鎖。由此看來,應該( )
A.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B.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C.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D.求同存異,兼收并蓄
15.“一個音符無法表達出優美的旋律,一種顏色難以描繪出多彩的畫卷。世界是一座豐富多彩的藝術殿堂,各國人民創造的獨特文化都是這座殿堂里的瑰寶。”胡錦濤主席在美國耶魯大學的這段演講,從文化角度上給我們的啟示是( )
A.要認同本民族的文化 B.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C.要消除民族文化的差異性 D.要維護世界文化的統一性
16.“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是我國人民的祭祖掃墓,緬懷先人的傳統節日;但近些年來在清明期間因焚燒紙錢而引發山林火災事件頻頻發生。于是植樹紀念、網上獻花等新的祭奠方式越來越為人們所認同。這一事例主要說明( )
A.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B.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
C.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包容性 D.中華文化能求同存異,兼收并蓄
17.互聯網出現后,人們常常通過博客、BBS等來表達交流思想。這表明科技進步( )
A.促進了文化傳播方式的變革 B.優化了文化資源的內容
C.促成了新傳媒代替舊傳媒 D.促進了先進文化的發展
18.北京奧運會不僅是一場體育盛會,也是一場世界文化盛會。假如你是一位奧運志愿者,在服務過程中應當( )
①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②做各國文化的弘揚者、建設者
③尊重各國文化之間的差異 ④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澳門是一個國際性城市,其主要特點在于它具有中西合璧的文化——教堂與牌坊、基督與天地(神),使澳門呈現出非常獨特的文化景象。澳門文化獨具特色說明( )
A.文化創新離不開傳統文化
B.只有保持文化的獨立性才能保存本民族文化
C.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是文化創新必然經歷的過程
D.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其他民族優秀文化的結果
20.自古至今,人類沒有停止前行的腳步,人類創造的文明越來越燦爛,人類的文化也不斷地豐富、發展。文化發展的實質是( )
A.文化傳播 B.文化繼承 C.文化交流 D.文化創新
21.上海世博會會徽圖案形似漢字“世”字,其設計靈感取自中國遠古的甲骨文筆畫字形,這從一個側面向人們展示了中華文化( )
A.博大精深 B.源遠流長 C.兼收并蓄 D.底蘊深厚
22.在我國,以下的典故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廣為傳頌。其中不能直接體現中華民族精神核心的是( )
A.愚公移山 B.屈原投江 C.蘇武牧羊 D.岳母刺字
23.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必須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當今時代精神的核心是( )
A、愛國主義 B.經濟建設 C.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D.改革創新
24.元宵節在西漢得到重視,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從中我們可以看出(  )
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诳萍歼M步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蹅鹘y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 
④創新是文化發展的不竭動力
A.① ② ③ B.① ③ C.② ④ D.② ③ ④
25.23.構建“學習型社會”的核心內涵是( )
A.全民學習、終身學習 B.實行高中義務教育
C.推動教育信息化發展 D.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
26、右圖網絡漫畫《孟母四遷》給我們的啟示是:
A、網絡文化的發展,給人造成了不利影響
B、孟母的做法不利于孟子的全面發展
C、國家應加強對網絡和文化市場的管理
D、孟母不懂得文化具有多樣性,其做法偏激
2014-2014學年高二上政治期中測試答題卡
題號12345678910111213
答案
題號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答案
一、單項(共26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52分)
二、非選擇題(5小題,共48分)
27.“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敵意之中,他就學會了爭斗;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表揚之中,他就學會了感激;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學會了愛;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之 中,他就學會了自愛……”
從文化對人的影響角度,談談上述材料所體現的文化生活道理。(8分)
28.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建議》在關于文化發展一部分指出,要“推進文化創新。適應群眾文化需求新變化新要求,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使精神文化產品和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立足當代中國實踐,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借鑒世界文明成果,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提高文化產品質量,創作生產更多思想深刻、藝術精湛、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精品!
結合上述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相關知識,說明在當代中國應如何進行文化創新?(10分)
29.材料:前不久,“格薩爾千幅唐卡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展出!疤瓶ā睂iT指藏族地區流傳的一種用彩緞織物等裝裱的卷軸畫,是藏族形象藝術的經典,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案袼_爾千幅唐卡展”繪制采用了著名唐卡繪畫流派“嘎瑪嘎孜”畫派藝術手法,融合吸收了漢族工筆畫、山水畫技法精華,還借鑒了印度藝術,充分體現了人類優秀文化間的交流與融通,也是中國各民族文化之間水乳交融、血脈相通的真實寫照。 “格薩爾千幅唐卡展”對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彰顯出中華文化的神韻。
分析說明上述材料體現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12分)
30. 在長期抗擊自然災害的斗爭中,中華民族表現出高度的聰明才智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中華民族歷來具有在艱難困苦中不屈不撓、團結奮戰的光榮傳統。不論多大的災難,都壓不彎她挺拔的脊梁。
1998年抗洪搶險,幾十萬官兵民眾同洪水展開殊死搏斗,形成了偉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黨和政府帶領全國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時艱。2008年冰雪“封凍”半個中國,全國人民用愛心將冰雪融化。汶川、玉樹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國人民心手相連,奮力救災,形成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饒,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
2010年8月7日,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發生特大泥石流。舟曲5公里長、500米寬區域被夷為平地。災情發生后,各地又伸出援助之手,幫助災區人民戰勝困難,重建家園。
災難考驗了中華民族,也冶煉了中華民族!叭魏卫щy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
⑴運用《文化生活》中的相關知識,說明上述材料體現了什么精神,并簡要說明培育和弘揚這種精神的必然性。(10分)
⑵在當代中國,你認為應該如何弘揚和培育這種精神?(8分)
2014-2014學年高二上政治期中測試答題卡
班級: 姓名: 座位號:
題號12345678910111213
答案CBBACCBDCBACC
題號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答案BBBADDDBADBAC
一、單項選擇題(共26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52分)
二、非選擇題(5小題,共48分)
27.“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敵意之中,他就學會了爭斗;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表揚之中,他就學會了感激;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學會了愛;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之 中,他就學會了自愛……”
從文化對人的影響角度,談談上述材料所體現的文化生活道理。(8分)
參考答案(1)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來 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2)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3)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
(4)文化塑造人生,優秀、健康的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人的全面發展。(8分)(從文化的影響和作用的角度回答都可)
28.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建議》在關于文化發展一部分指出,要“推進文化創新。適應群眾文化需求新變化新要求,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使精神文化產品和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立足當代中國實踐,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借鑒世界文明成果,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提高文化產品質量,創作生產更多思想深刻、藝術精湛、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精品。”
結合上述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相關知識,說明在當代中國應如何進行文化創新?(10分)
參考答案 ①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立足于社會實踐。在當代中國進行文創新必須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2分)②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一是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在當代中國進行文化創新必須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并在繼承的基礎上推陳出新,革故鼎新。(2分)③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是進行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在當代中國進行文化創新必須大膽吸收外來文化中的有益成果,并以我為主,為我所用。(2分)④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新的主體,進行文化創新還必須向群眾學習,關注群眾需求。(2分)⑤進行文化創新既要反對“守舊主義”,也要反對“民族虛無主義”。 (2分)
29.材料:前不久,“格薩爾千幅唐卡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展出!疤瓶ā睂iT指藏族地區流傳的一種用彩緞織物等裝裱的卷軸畫,是藏族形象藝術的經典,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案袼_爾千幅唐卡展”繪制采用了著名唐卡繪畫流派“嘎瑪嘎孜”畫派藝術手法,融合吸收了漢族工筆畫、山水畫技法精華,還借鑒了印度藝術,充分體現了人類優秀文化間的交流與融通,也是中國各民族文化之間水乳交融、血脈相通的真實寫照。 “格薩爾千幅唐卡展”對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彰顯出中華文化的神韻。
分析說明上述材料體現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12分)
參考答案①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唐卡” 作為藏族形象藝術的經典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正是這一特征的體現。(3分)②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兼收并蓄!案袼_爾千幅唐卡展” 繪制既融合吸收了漢族繪畫技法精華,還借鑒了印度藝術,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3分)③文化在交流傳播中得到發展!案袼_爾千幅唐卡展”作為中外文化的交流形式對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促進中華文化的的發展和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3分)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案袼_爾千幅唐卡展”的繪制既具有中華民族尤其是藏族鮮明的民族個性,又為世界文化寶庫增添了新的色彩。(3分)
30. 在長期抗擊自然災害的斗爭中,中華民族表現出高度的聰明才智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中華民族歷來具有在艱難困苦中不屈不撓、團結奮戰的光榮傳統。不論多大的災難,都壓不彎她挺拔的脊梁。
1998年抗洪搶險,幾十萬官兵民眾同洪水展開殊死搏斗,形成了偉大的抗洪精神。
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黨和政府帶領全國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時艱。
2008年冰雪“封凍”半個中國,全國人民用愛心將冰雪融化。
汶川、玉樹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國人民心手相連,奮力救災,形成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饒,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
2010年8月7日,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發生特大泥石流。舟曲5公里長、500米寬區域被夷為平地。災情發生后,各地又伸出援助之手,幫助災區人民戰勝困難,重建家園。
………………
災難考驗了中華民族,也冶煉了中華民族!叭魏卫щy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
⑴運用《文化生活》中的相關知識,說明上述材料體現了什么精神,并簡要說明培育和弘揚這種精神的必然性。(10分)
參考答案①上述材料體現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2分)②中華民族精神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4分)③今天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對于提高民族素質,增強我國民族凝聚力和國際競爭力,保證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強基固本,都具有重要意義。(4分)
⑵在當代中國,你認為應該如何弘揚和培育這種精神?(8分)
參考答案①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發揮“主心骨”的作用,即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作用。(2分)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2分)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既吸收外來文化中的有益成果,也警惕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的分化圖謀。(2分)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2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75700.html

相關閱讀:高二政治下冊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基礎復習訓練題(含答案)
我們的民族精神參考答案
2014年高二政治下冊期中考試試題(含答案)
湖北省黃岡市2015-2016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試題(政治)
江蘇省濱海中學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政治(理)試卷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