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第二節 化學能與電能(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一、探究目標

(一)知識技能

1、理解化學能與電能之間轉化的實質。

2、掌握化學能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它同樣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應物之間電子的轉移的探究,理解原電池的形成是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的拓展和運用。

(三)情感價值觀

感悟研制新型電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學電源可能會引起的環境問題,形成較為客觀、正確的能源觀,提高開發高能清潔燃料的意識。

二、探究重點

初步認識原電池概念、原理、組成及應用。

三、探究難點

通過對原電池實驗的研究,引導學生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本質,以及這種轉化的綜合利用價值。

四、探究過程

【實驗探究引入課題】

實  驗  步  驟

現         象

1、鋅片插入稀硫酸   2、銅片插入稀硫酸   3、鋅片和銅片上端連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  

【問題探究】

1、鋅片和銅片分別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現象發生?

2、鋅片和銅片用導線連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現象又怎樣?為什么?

3、鋅片的質量有無變化?溶液中c (H+)如何變化?

4、鋅片和銅片上變化的反應式怎樣書寫?

5、電子流動的方向如何?

【引入】

電能是現代社會中應用最廣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種二次能源,又稱電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電腦、手機、相機、攝像機……這一切都依賴于電池的應用。那么,電池是怎樣把化學能轉變為電能的呢?這就讓我們用化學知識揭開電池這個謎。

【板書】 第二節 化學能與電能

【板書】一、化學能與電能的相互轉化

【板書】1、燃煤發電的過程

【板書】2、燃燒的本質──氧化還原反應

【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氧化劑與還原劑之間發生電子轉移的過程,電子轉移引起化學鍵的重新組合,伴隨著體系能量的變化。要使氧化還原反應釋放的能量不通過熱能而直接轉化為電能,就要設計一種裝置,使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分別在兩個不同的區域進行。如果要把可產生的電能以化學能的形式儲存起來,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重要知識點──原電池,這種裝置可以將氧化還原反應的能量儲存起來,類似于水庫的蓄能。

【板書】3、原電池

原電池實驗探究

【學生探究】探究實驗,填寫下列表格。

 

現      象

銅  片   鋅  片   電流表  

【學與問】根據你所了解的電學知識,你知道電子是怎樣流動的嗎?你如何判定裝置的正、負極?

【動畫模擬】原電池的微觀原理

【分析】當把用導線連接的鋅片和銅片一同浸入稀硫酸中時,由于鋅比銅活潑,容易失去電子,鋅被氧化成Zn2+而進入溶液,電子由鋅片通過導線流向銅片,溶液中的H+從銅片獲得電子被還原成氫原子,氫原子再結合成氫分子從銅片上逸出。這一變化過程可以表示如下:

鋅片:Zn - 2e- = Zn2+ (氧化反應)

銅片:2H+ + 2e- = H2↑ (還原反應)

總反應:Zn+2H+ = Zn2+ + H2↑

【板書】(1)原電池的定義──將化學能轉變為電能的裝置叫做原電池。

【板書】(2)原電池的電極

負極:發生氧化反應,電子流出(流向正極)的一極。

正極:發生還原反應,電子流入(來自負極)的一極。

【學生探究活動】根據銅鋅原電池,填寫下表:

電極

電極材料

電極反應

反應類型

得失電子的粒子

電子流動方向

負極

         

正極

         

總反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探究練習】動畫模擬

引出組成原電池需要的條件

【板書】(3)組成原電池的條件

①有兩種活動性不同的金屬(或一種是非金屬導體)作電極。

②電極材料均插入電解質溶液中(能自發進行氧化還原反應)。

③兩極相連形成閉合電路。

【板書】(4)原電池的原理:

較活潑的金屬發生氧化反應,電子從較活潑的金屬(負極)流向較不活潑的金屬(正極)。

【實踐活動】課本P.37根據構成原電池的條件可知:利用水果如蘋果、柑橘、檸檬或番茄等都可以制作原電池。

【練習鞏固】

1.X、Y、Z都是金屬,把X浸入Z的硝酸鹽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和Y組成原電池時,Y為電池的負極。X、Y、Z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為(  )

(A)X>Y>Z (B)X>Z>Y (C)Y>X>Z (D)Y>Z>X

2.下列裝置哪些可以形成原電池? 形成原電池的寫出電極反應式,并指出電子流動方向。

【小結】

化學電池的反應本質是──氧化還原反應

【作業】

1、課本P.36 “科學探究”

2、完成“課課測評” 卷5 P.9~10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er/82747.html

相關閱讀:鹵代烴
金屬的腐蝕與防護
醇酚
鐵及其化合物
“物質的量濃度”教學設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