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二中2014屆高三第四次月考歷史試題命題人:高三歷史備課組 時量:90分鐘 分值:100分第I卷 選擇題部分(共50分)本卷共25個小題。每小題2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把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1.韓愈有唐詩名作《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傳世,“左遷”實為中國古代士大夫被調降官職的一種諱稱。下列例子中,在中國古代屬于“左遷”的是 A.秦朝,會稽郡郡守調任御史大夫。 B.東漢,會稽郡郡守調任揚州刺史。C宋朝,三司使調任樞密使。 D.元朝,南陽府府尹調任連州知州。.劉向在《戰國策續錄》中說:戰國時期,“國異政教,各國制斷,上無天子,下無方伯……故孟子、孫卿儒術之士,棄捐于世,而游說權謀之徒,見貴于俗”。上述材料意在說明當時A.沒有天子,沒有諸侯,只有游說權謀之徒得勢為適應兼并戰爭的需要,各諸侯國重視儒家和縱橫家孟子、荀子摒棄學術爭端,聯袂對抗游說權謀之徒從現實的目的出發,各諸侯國重視縱橫家,摒棄儒家學說 (據王定保:《唐摭言》)基于當時“能進入國子學的幾乎都是勛貴和高級公卿子弟”的情況,上面表格意味著( )A.武則天政府依靠門第選官 B.唐朝中央政府高度集權C.科舉考試在武則天統治時期失去了選拔人才的功能D.擴大統治基礎需要制度設計的進一步合理化4.右圖中的A、B、C、D四條曲線代表的四個國家分別是( )A.中國、英國、美國、德國B.英國、中國、德國、美國 C.中國、美國、英國、德國D.英國、德國、美國、中國5.《后漢書蔡倫傳》記載:“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細絹)帛者,謂之為紙?V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毕铝袑Υ死斫庹_的是( )A據材料能得出“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者”這一結論B材料說明文字記載是我們得出歷史結論的首要依據C人們的需求是科技進步的原因之一( )8.右圖是一幅“針路”示意圖。“針路”出現于宋代,指的是古代人們在羅盤指引下將不同地點的航行方向連結而成的一種航線。據此,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它的出現是宋代航海事業發展的必然結果B.它的出現使得古代海上航行更加安全便利C.我國在宋代就已將指南針應用于航海事業D.宋代開始突破“海禁”政策鼓勵對外貿易9.( ) A.賣香腸的人是雅典成年男性公民 B.賣香腸的人不會因為財產而使其參政受到限制 C.抨擊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D.反映了梭倫改革的局限.雖然遠航的目的是尋找黃金,但客觀上卻取得了地理上的重大發現,它不僅發現了美洲這塊新大陸,而且通過實地考察探明了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證明了地球是圓形的,這對科學的發展和人們宇宙觀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義。材料突出反映了新航路的開辟A.把美洲納入世界大家庭 B.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學的C.導致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 D.導致了世界市場的最后形成.戊戌維新之前,主張維新的人發表各自意見。嚴復在《上皇帝萬言書》請皇帝“結百姓之心”,方法是“親至沿海各地,巡守省方,縱民嵩呼,瞻識共主”。譚嗣同在《仁學》中說,“君也者,為民辦事者也。事不辦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義也”。依據這些材料,下列敘述最為適宜的是(A.兩位維新者,都抱有新思想,都反對舊觀念B.嚴復思想保守,譚嗣同思想激進C.兩位維新者,重點各有不同,但都主張民主D.嚴復思想激進,譚嗣同思想保守A.北伐戰爭 B.淞滬會戰 C.徐州會戰 D.淮海戰役14.19世紀中期英國首相迪斯累利在其著作《西比爾》對他所在時代描繪道:“(它們好像)兩個民族,它們之間沒有往來、沒有同感;它們好像不同地帶的居住者即不同行星上的居民,不了解彼此的習慣、思想和感情,按照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币韵赂黜棇@段話理解正確的是( )A.新航路開辟后東西方民族的生活差異凸顯B.工業革命以后社會結構的重大變化C.19世紀中期東西方文化的重大差異D.19世紀末形成了兩個對峙的軍事集團15. 根據1871年開始生效的德意志帝國憲法文本,這個新的民族國家稱為“德意志聯邦”,其最高首腦為“聯邦主席”。直到威廉一世加冕時,人們才從發布的皇帝宣言中得知,“聯邦主席”改成了“德意志皇帝”。原來,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被稱為“德國皇帝”,這一要求遭到巴伐利亞國王等的反對,最后威廉一世接受了“德意志皇帝”稱號。上述材料表明 ( )A.德意志帝國不適合建立聯邦制 B.德意志帝國仍是封建專制政體C.德意志帝國分裂割據局面仍沒有消除 D.德意志帝國存在集權與分權主義之爭16.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下列表格中因果關系表述不正確的是( )17.2010年8月,臺灣領導人馬英九認為:“(解決兩岸關系)我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爭取足夠長的歷史階段,讓雙方進行深度的交流,雙方真正找出求同存異、共創雙贏之路!瘪R英九這一主張的實質應該是( ) A.在維持兩岸現狀的前提下,謀求兩岸和平發展 B.積極開展兩岸對話,謀求國家統一C.拒絕兩岸統一,堅持“臺獨”立場 D.反對臺灣獨立,促進國家統一18. 著名學者費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個經濟上處于劣勢的區域向外開的一扇門,……它的繁榮卻并不代表它所在區域的繁榮”,只是一個經濟缺口,吸取鄰近鄉村地區財富,經濟上無法自給自足,富有消費城市特點,導致通商口岸周圍的鄉土經濟進一步蕭條 。材料主要體現的是通商口岸 ( )A.改變了所在地區的城鄉經濟結構 B.對中國城鄉經濟的破壞性作用C.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 D.加強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19.198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設立了四大經濟特區,右邊珠三角地區示意圖中甲、乙兩處分別是 ( )A.甲——深圳,乙——珠海B.甲——汕頭,乙——廈門C.甲——汕頭,乙——深圳D.甲——珠海,乙——深圳20.下面是兩幅不同時期的歐洲政治形勢圖,其共同之處在于 ( ) 圖一 圖二 A.體現歐洲在多極化格局中的地位 B.反映了當時的歐洲政治格局 C.反映了歐盟成為重要的區域集團 D.說明了歐洲安全遭到美蘇的威脅 21、20世紀60年代,美國前國務卿杜勒斯攻擊不結盟是“一種不道德的近視的概念”,蘇聯也預言這個運動“像走鋼絲一樣長不了”。這些現象說明了不結盟運動 ( )A、形成了與美蘇抗衡的軍事政治集團 B、改變了超級大國對世界事務的控制C、是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D、缺乏明確而堅定的基本原則和宗旨22.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易引起爭議。對20世紀歷史的概括,下列說法中爭議最少的可( )A.帝國主義戰爭,社會主義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經濟、科技和文化大發展B.帝國主義戰爭和社會主義革命,冷戰和走向多極化,和平、改革與發展C.兩次世界大戰,兩種制度,兩極格局,多極化趨勢,革命改革,和平與發展D.一戰和二戰,冷戰23.美國經濟史學家尼爾?弗格森提出了一個新概念中美國(共同體Chinamerica) 這個詞認為,現在中美已走入“共生時代”A.世界格局多極化已形成 B.世界經濟全球化在發展C.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加快 D.中美關系進入結盟新時代 24.《神曲》《紅樓夢》《物種起源》《老人與!匪牟繒1986年均被法國的《讀書》雜志推薦為理想藏書。下列與這四部書相對應的表述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A.詩歌 劇本 散文 小說B.彼特拉克 曹雪芹 達爾文 海明威C.倡導人文主義 反對封建禮教 闡述自然選擇 體現現代主義D.抨擊世俗王權 敘述愛情悲劇 挑戰教會神學 歌頌民主自由25.《2012》是一部關于全球毀滅的災難電影,它講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來時,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國人民掙扎求生的經歷。該片投資超過兩億美元,2009年在全球105個國家和地區上映,首映當天全球票房就已達到兩億美元。這說明電影藝術 ( ) A.滲透了大國的強權意識和價值觀 B.折射出基督教文明的永恒生命力 C.純粹是投機商人贏利性商業炒作 D.能夠喚起人類對自身命運的思考第II卷 非選擇題部分(共50分)本卷共3小題。第26題20分,第27題18分,第28題12分,共50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26.(20分)幸福是什么?亞里士多德說:幸福就是我們尋找的最好東西,也是完滿的目的。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代,人們對幸福的理解也不同。某中學學生探究小組收集和整理了下表中的內容。請你根據下列表格中的內容回答關于幸福觀的有關問題。中國西方古代1.不斷提升美德的過程就是追求幸福的過程。“一簞食,一瓢飲”能夠修得高尚品德,這樣的苦行值得贊頌。2.“多子多!笔切腋5娘@著標志!安恍⒂腥,無后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個人幸福的體現。1.蘇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導的精神滿足當做最高幸福,視情欲為一時快樂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識即美德”。2.中世紀的歐洲,人們普遍認為,人類的幸福來自上帝的恩賜,而物質享受只是世俗的、虛幻的幸福。近現代近代的中國人,對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樣。有人把國家的富強獨立當做終身幸福而奮斗,而新文化運動以來的年輕人卻認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東西,比如婚姻、學業、事業。19世紀的西方,享樂幸福論流行,主張物質需要的滿足高于一切。費爾巴哈認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夠無阻礙地滿足關系到它的本質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當代改革開放前,人們普遍接受幸福與物質追求相分離,“越窮越光榮”。改革開放后,很多人把財富的多寡看做幸福與否的標準!皩幵缸趯汃R車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上笑”成為2010?年的流行語。經濟發達的西方社會,人們依然相信為自身謀取各種物質利益是幸福的保證,同時有些人已經把眼光投向社會弱勢群體,幫助他人,實現個人湖南省株洲市二中2014屆高三第四次月考歷史試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242964.html
相關閱讀:2015綿陽二診歷史(僅試題)
山東省濟寧市梁山一中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
貴州省六校聯盟2015屆高三第二次聯考歷史試題
廣西武鳴高中2014屆高三歷史第二次模擬調研檢測試題
遼寧省大連市第三中學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