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2年高考13套歷史試題及答案和解釋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新標全國卷)
科綜合歷史部分試題

24.漢武帝設置十三州刺史以監察地方,并將豪強大族“田宅逾制”作為重要的監察內容,各地財產達300萬錢的豪族被遷到長安附近集中居住。這表明:
A.政權的政治與經濟支柱是豪強大族 B.政治權 力與經濟勢力出現嚴重分離
C.抑制豪強是緩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經濟手段是鞏固專制集權的主要方式
【考點】古代中國土地制度
【解析】關鍵信息:將豪強大族“田宅逾制”作為重要的監察內容!氨贿w到長安附近集中居住”的原因是“各地財產達300萬錢”、“田宅逾制”,說明漢武帝的做法是要抑制豪強,其目的是緩解土地兼并,C項正確;“經濟支柱”說法錯誤,A項排除;B項無從反映;題干的是政治手段,D項排除。
【答案】C
25.許仙與白娘子自由相戀因法海和尚作梗終成悲劇,菩薩化身的濟公游戲人間維持正義。這些在宋代杭州流傳的故事,反映出當時
A.對僧人愛憎交加的社會心態 B.民間思想借助戲劇廣泛傳播
C.中國化的地域性濃厚 D.市民階層的價值取向
【考點】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學藝術:京劇等劇種的產生和發展
【解析】題干中的故事具有世俗化的特征,這是因宋代商業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興起,D項正確;ABC項都無法從題干中反映。
【答案】D
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記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農而改業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無游手之人,今去農而游手 趁食(謀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農!皳丝芍
A.工商業的發展造成農業的衰退 B.工商業的發展導致了社會結構的變動
C.財富分配不均引起貧富分化加劇 D.無業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業的發展
【考點】古代中國經濟的發展
【解析】關鍵信息:去農而改業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今去農而游手 趁食(謀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已六七分去農。從題干中反映了明后期松江人絕大部分棄農而從事工商業活動的經濟現象,B項正確;ACD項題干無從反映。
【答案】B
27.理學家王陽明說:“士以修治,農以具養,工以利器,商以通貨,各就其資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業焉,以求盡其心,其歸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則一而已……四民異業而同道。”在此,王陽明
A.重申傳統的“四民“秩序” B.主張重新整合社會階層
C.關注的核心問題是百姓生計 D.闡發的 根本問題是正心誠意
【考點】宋明理學——心學
【解析】關鍵信息:各就其資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業焉,以求盡其心。從題干中的關鍵信息可知,D項正確;ABC項都對題干的曲解,排除。
【答案】D

28.清代內閣處理公務的案例“積成樣本四巨冊”,官員“惟揣摹此樣本為急”,時人稱之為:“依樣葫蘆畫不難,葫蘆變化有千端。畫成依舊葫蘆樣,要把葫蘆仔細看!边@反映出當時
A.內閣職權下降導致官員無所事事 B.政治體制僵化官員拘泥規制
C.內閣機要事務繁忙官員窮于應付 D.皇帝個人獨裁官員惟命是從
【考點】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
【解析】題干中的“惟揣摹此樣本為急”的這種依樣畫葫蘆反映清代內閣官員拘泥規制,說明政治體制的僵化,B項正確;ACD項題干都無從反映。
【答案】B
29.梁啟超在論述中國古代專制政治發展時說:“專制權稍薄弱,則有分裂,有分裂則有力征,有力征則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則專制權高一度,愈積愈進。”從中國古代歷史整體看,這一論述中可以確認的是
A.君主專制是維系統一的主要條件 B.分裂動蕩是專制權力產生的前提
C.專制程度隨著歷史進程而不斷加強 D.武力奪取政權是專制制度的基礎
【考點】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發展趨勢
【解析】關鍵信息:則專制權高一度,愈積愈進。題干中的關鍵信息說明專制權力的不斷加強,C項正確;A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B項錯誤于“產生的前提”;D項“專制制度的基礎”說法錯誤。
【答案】C
30.1895年,身為狀元的張謇開始籌辦紗廠,他稱自己投身實業是“捐棄所恃,舍身喂虎”。這反映出張謇
A.毅然沖破視商為末業的傳統觀念 B.決心投 入激烈的民族工商業競爭
C.預見到國內工商業發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的冒險精神
【考點】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
【解析】從時間信息與張謇的狀元身份入手,理解“捐棄抽恃,舍身喂虎”的含義。BCD項題干無從反映。
【答案】A
31.1920年12月,毛澤東在致朋友的信中說:“我看俄國式的革命,是無可如何的窮水盡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個變計,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棄而不采,單要采這個恐怖的方法!边@表明在當時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看
A.俄國革命道路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B.在中心城市進行武裝暴動是當務之急
C.暴力革命是進行社會改造的必然選擇
D.改良仍舊是改造社會行之有效的方法
【考點】近代中國民主革命
【解析】從題干中的時間信息入手,聯系相關重要歷史事件,知道“俄國式的革命”是指俄國十月革命,由題干中的“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個變計”可知,中國民主革命必須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C項正確;從時間信息上看,AB項與題干的歷史階段特征不符,排除,D項的改革主張與題干觀點相背,排除。
【答案】C
32.1958年,美國一份評估中國“二五”計劃的 件認為,中國雖然面臨著農業生產投入不足與人口增長的壓力,但由于中蘇關系良好而可以獲得蘇聯援助,同時減少糧食出口,中國可以解決農業問題,工業也將保持高速發展。這一件的判斷
A.對中美關系的急劇變化估計不足 B.低估了蘇聯對華經濟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蘇兩國關系的基本走向 D.與中國工農業發展狀況不符
【考點】現代中國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的探索
【解析】從時間信息入手,結合時代背景分析。50年代末中國開展大躍進與人民公社運動,這是錯誤的探索,帶嚴重的后果,因此,D項正確;ABC都與史實不符。
【答案】D
33.據統計,1992年全國辭去公職經商者達12萬人,未辭職而以各種方式投身商海者超過1000萬人,這種現象被稱為“下海潮”。這反映了
A.市場經濟改革成為社會共識 B.多種經濟成分開始共同發展
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D.計劃經濟開始轉向市場經濟
【考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解析】從時間信息入手,聯系南方談話重要史實分析,南方談話帶了一場思想解放,認識到計劃與市場僅是一種手段,A項正確;BC項與題干所處的歷史階段不符;D項容易錯選,說法是錯誤的。
【答案】A
34.古羅馬法學家蓋尤斯記述過一個案例:有人砍伐鄰居家的葡萄樹,被告上法庭,原告雖提供了確鑿證據,卻輸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辯 論中把“葡萄樹”說成了“葡萄”而《十二銅表法》只規定了 非法砍伐他人“樹木”應處以罰金。該案例說明當時在羅馬
A.不重視私有財產的保護 B.法律具有形式主義特征
C.審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審判結果取決于對法律的解釋
【考點】古羅馬法
【解析】題干反映依據《十二銅表法》規定致使原告正當利益沒得到法律的保護,說明法律具有形式主義特征,B項正確;AC與史實不符,D項容易錯誤,原因在于題干材料的表象認識。
【答案】B
35.圖5為世界貿易中國家和地區所占份額示意圖。它反 映出在

圖5
A.關貿總協定維持了世界貿易秩序的基本穩定
B.率先進行新技術革命的國家貿易量增加
C.20世紀世界經濟重心的轉移趨勢
D.多極化趨勢取代了冷戰時期的世界格局
【考點】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解析】從圖中可知,亞洲發展中國家所占比重急劇增加,日本所占比重也有所增加,而其他工業國、非洲和拉美等呈減少的趨勢,說明世界貿易集中于亞洲地區,因此,C項正確;ABD項題干無從反映
【答案】C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40137.html

相關閱讀:廣東省“十二!2013——2014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考文綜歷史試題(
山東師大附中201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
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2015--2015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三歷史試
山東省青島市屆高三期末檢測 歷史試題
高三文綜歷史聯考試題(天津市帶答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