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廣東省廣州市2015屆高三1月調研測試文綜歷史試題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試卷說明:

試卷類型:廣州市201屆高三年級調研測試文綜2015.本試卷共頁,共41題,滿分300分?荚囉脮r150分鐘。注意事項: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和考生號、試室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的相應位置填涂考生號。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2.天子三架編鐘三面擺置,諸侯兩架編鐘兩面擺置,大夫一架編鐘一面擺置 A.分封制度瓦解 B.音樂教育普及 C.冶鐵技術發達 D.等級制度森嚴13.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毀天下城郭。劉邦建立漢朝后,要求縣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須筑城。其目的都是 A.鞏固中央集權 B.承認土地私有 C.發展商品經濟 D.抑制諸侯勢力14.重農抑商政策1961年美國總統肯尼迪曾表示,如果中國向美國表達需要糧食的愿望,美國愿意認真考慮。實際上中國政府沒有主動要求美國政府供糧,只是同美國民間商業機構洽談進口糧食的可能性。據此推論合理的是 A.中國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實現糧食自給 B.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C.美國,萬科、聯想、海爾這幾個在中國風云馳騁的企業都誕生在年。這一年,中國出現了第一次“下海經商”浪潮。 A.工業革命促進了自由貿易 B.議會改革完善了民主政治 C.英國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D.貿易中心轉到大西洋沿岸20.2. A.是冷戰開始的標志 B.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組成部分 C.促進了西歐經濟的復蘇 D.加強了美國對西歐的經濟控制23.那場雖然最終以蘇美兩國的妥協而告結束,但它對各國政府和人民造成了普遍的震撼,引起了人們對核戰爭危險的極大關注。在前后所作出的決定,都是由于錯誤的信息、錯誤的判斷和錯誤的考慮而誤入歧途。二、非選擇題。3(28分)晚清海關大工業建立了由美洲的發現所準備好的世界市場。世界市場使商業、航海業和陸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這種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工業的擴展……資產階級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發展,增加自己的資本,把中世紀遺留下來的一切階級排擠到后面去。(1)簡述唐宋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表現。(4分) (2)閱讀材料一,結合近代不平等條約的內容,說明清政府是如何被迫滿足外國貿易發展要求的。(6分) (3)據材料二,指出世界市場形成的有利條件。 “資產階級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發展”有哪些具體表現?(10分) (4)簡述“關貿總協定”產生的背景。指出世界貿易組織的作用。(8分)39.(24分) ——據湯因比《歷史研究》材料二:費正清認為中國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國對西方作出反應的歷史。古代中國相對穩定的傳統秩序一直延續到19世紀,此時它遇到了一種截然不同的而且更為強大的文明——西方文明,西方的沖擊改變了中國的社會和政治,注入了引起現代化并導致永久性變化的力量;面對這一沖擊,中國作出的回應是逐漸引進“永久性變化”的要素的同時,背棄傳統的“周期性變化”模式,走上現代化道路。——李帆《韋伯學說與美國的中國研究》 (1)閱讀材料一,用“挑戰——應戰”模式說明羅馬法的發展演變。(6分) (2)閱讀材料二,用史實說明,在西方的沖擊下中國社會和政治發生的變化。面對西方的沖擊,中國社會出現了哪些導致“永久性變化”的要素?(10分) (3)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形勢呈現哪些趨勢與特點?中國是如何應對的?(8分)40.(28分) 材料一:歐洲西部某區域示意圖。 材料二:20世紀80年代,圖示區域通過大量使用石油及其為原料的農用化學品發展農業生產,并成為世界重要糧食產區。近年又提出發展“理性農業”——指在農業生產全過程中,通盤考慮和全面兼顧生產者經濟利益、消費者需求和環境保護,目標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1)根據材料一,該區域位于 ① (東/西)半球,地形特征是 ② 。(6分) (2)流經城市甲的河流航運自然條件優越,其主要表現為 。(4分) (3)圖中乙城市是所在國重要的煉油基地,分析其區位優勢條件。(8分) (4)分析該區域20世紀80年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為發展“理性農業”提出合理的措施。(10分)41.(28分) 材料一:“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全長11179公里,運行時間16天;運費比航空節省,運時比海運縮短;運力更大,安全性更高,輻射更廣,通關更加便捷。重慶成為國內產品搶灘歐洲市場的橋頭堡。下圖為“渝新歐”國際鐵路和重慶鐵路交通示意圖。 材料二:重慶市是我國西南地區的特大城市,城鎮人口超過1500萬,城市交通發達。同時,重慶也是我國傳統的六大老工業基地之一。經過多年努力,重慶形成以汽車摩托車、裝備制造業、石油天然氣化工等為主導的產業體系。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重慶的環境也發生了顯著變化。 (1)重慶構建“一江兩翼連三洋”的國際物流大通道,其中“一江”是指 ① (河流名稱)和與之平行的重慶至太平洋沿岸的鐵路;“兩翼”指兩條以鐵路為主力的大通道,其中西北方向經阿拉山口直通 ② 洋沿岸。(4分) (2)新絲綢之路自東向西經過的植被類型分別是 ① 、溫帶落葉闊葉林、溫帶草原、溫帶荒漠……,自然環境呈現顯著的 ② 分異規律。(4分) (3)“筆記本電腦像新鮮蔬菜,越新鮮越好賣!痹嚪治鋈蚬P記本電腦三大巨頭、六大代工商以及500余家配套廠落戶重慶的原因。(6分) (4)試分析新絲綢之路的開通給我國內陸出口經濟格局帶來的新變化。(8分)(5)綜合分析重慶多出現霧霾天氣的主要原因。(6分)廣州市201屆高三年級調研測試文科綜合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題包括35小題,每小題4分,共140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多選、錯選均不得分。題號11314151617181920212223答案ABDBDCABADA二、非選擇題:本題包括6小題,共160分(4分,每點2分,答出2點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39.(24分)(1)共和國時期,為協調貴族與平民的矛盾,羅馬制定了《十二銅表法》,習慣法發展為成文法;在征服擴張過程中出現了民族矛盾、經濟糾紛等新問題、新矛盾,公民法發展為萬民法。(6分,每點3分,其中“挑戰”1分,“應戰”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給分)(2)變化:近代西方的沖擊,使中國 “閉關鎖國”的局面被打破;自然經濟逐漸走向瓦解;逐步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4分,每點2分,答出2點即可,其他表述,可酌情給分)要素:經濟方面,新的經濟成分;政治方面,新階級的產生與壯大;科技教育方面,新式學堂、留學生、翻譯、軍事、科技人才等;軍事方面:近代海軍等;思想方面:西方民主思想、馬克思主義等;社會生活方面:體現近代西方文明的生活方式、社會習俗等。(6分,每點2分,答出3點即可,其他表述,可酌情給分)(3)新中國成立初期,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實行孤立、封鎖、威脅,中國采取“一邊倒”政策、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方針、發展“兩彈一星”。朝鮮戰爭威脅中國安全,中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朝鮮戰爭停戰之后,美國企圖從印度支那地區對中國進行軍事威脅,中國出席日內瓦會議,并推動會議達成《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公約》。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蘇關系惡化,中國改善同美、日的關系。(8分,每點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給分)(共12頁,第1頁)廣東省廣州市2015屆高三1月調研測試文綜歷史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533711.html

相關閱讀:2015綿陽二診歷史(僅試題)
貴州省六校聯盟2015屆高三第二次聯考歷史試題
山東省濟寧市梁山一中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
遼寧省大連市第三中學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
廣西武鳴高中2014屆高三歷史第二次模擬調研檢測試題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