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四單元: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道路的探索(11-2)
一.單項選擇題(共計25小題,每小題2分,合計50分)
1.下列對于我國第一個五年關于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的方針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A.有利于奠定國家工業化的基礎 B.存在著使農.輕.重比例失調的危險
C.有利于提高國家的國防能力 D.有利于促進建國初年國民經濟的恢復
2.與1952年相比,1957年我國生產資料的生產增長210%,消費資料的生產增長83%,重工業生產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這說明第一個五年期間
A.國家基本實現工業化 B工業結構得到了改善
C.工農業生產比例協調 D.工業總產值超過農業
3.下列是對20世紀五十年代新中國經濟成份變化情況的分析,不正確的是
年份經濟成份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公私合營經濟資本主義經濟個體
經濟
1952年19.1%1,5%0.7%6.9%71.8%
1956年32.2%53.49%7.3%07.1%
A.1952年分散的私有制經濟占據主導地位 B.合作社經濟不是公有制的經濟
C.到l956年建立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 D.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最為徹底
4.1958年,如果中國的官員去蘇聯參觀訪問,雙方就當年的農業建設交流經驗教訓,中蘇雙方談論的主要話題,可能是①中國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運動 ②蘇聯的大規模種植玉米運動 ③中國的人民公社化運動④蘇聯的農業集體化運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下列曲線圖反映了我國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年四個時期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的變化。其中與1959~1964年相對應的是
A B C D
6.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標志這一變革完成的是
A.解放戰爭的勝利 B.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C.《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布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7.從圖1到圖2的變化中,你能獲得的正確信息有
①農村生產資料所有制從私有制變為公有制 ②從農業生產合作社轉變為人民公社體制
③從小農經濟過渡到農業現代化 ④從生產關系基本適應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嚴重超越生產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有人說:“對發展經濟來講,中國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和蘇俄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都是不成功的”。究其共同原因是
A.沒有把經濟建設放在首位 B.過份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C.有利于國民經濟的恢復 D.超越了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9.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其目的是
A.解決反右派斗爭嚴重擴大化的問題 B.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的錯誤
C.解決社會主義改造的遺留問題 D.落實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方針
10.2010年9月6日,胡錦濤在深圳特區成立30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深圳等經濟特區的成功實踐雄辯地表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形成的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是完全正確的!焙\濤所說的黨的基本理論不包括
A.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C.“調整、鞏固、充實和提高”的理論
D.“非公有制經濟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理論
11.流行語是帶有明顯階段性歷史色彩的詞匯,印證了歷史發展的進程。下列四組流行語能夠反映建國初期歷史的一組是
A.工業化、三大改造、過渡時期、一五計劃 B.紅衛兵、走資派、偉大的舵手、造反派
C.身份證、包產到戶、私營企業、發家致富 D.互聯網、安居工程、股票、房地產
12.1962年至1965年國民經濟逐漸恢復,在這一過程中城鎮出現了集市貿易,農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農村甚至開始了包產到戶。這一現象說明了
A.中央已經徹底糾正了“左”傾的嚴重錯誤 B.中央開始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C.“經濟調整”在農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當時農村的生產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
13.安徽省鳳陽縣小崗生產隊社員在20世紀70年代末簽訂的一份契約:“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绮怀,我們全部坐牢殺頭也甘心!边@份契約簽訂反映了
①人民公社體制嚴重挫傷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勢在必行 ③我國土地所有制正經歷著變革 ④農民分田到戶違背了當時政府的土地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
14.1953年,我國通過農業合作化道路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78年以后,在農村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下列對這兩項政策的評述最準確的是
A.是性質相反的兩種政策 B.后者是對前者的發展
C.后者是對前者的全盤否定 D.都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
15.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出臺了允許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政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的家庭經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C.我國土地所有制性質即將改變
D農民將失去土地承包權
16.李建國是和新中國同時誕生的,下列關于他經歷的表述與史實不符合的是
A.1954年,張建國的父親參加了人大代表選舉
B.1958年,張建國放學后,上山砍柴參加大煉鋼鐵
C.1976年,張建國參加全國高考,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
D.1984年,張建國的舅舅回國,來到廈門特區創辦了一家服裝加工廠
17.1982年,中共中央發出第一個關于“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文件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或大包干都是社會主義生產責任制。該“一號文件”著眼于
A改革農村生產關系 B.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增加農民收入
C.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 D.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8.圖6展現了四川人民“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這些創舉直接得益于
A經濟體制改革方針的確立 B.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提出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
19.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說,農村改革的這30年,分成3個階段。第一階段:1978年——1988年的黃金十年,……第二階段: 1988年——2002年的曲折十五年,……第三階段:2003年——2007年的歷史跨越五年,……三個階段都有一些相應的關鍵詞,與之對應的關鍵詞是
A.“糧票布票”、“信用卡”、“互聯網” B.“合作社”、“包產到戶”、“三下鄉”
C“鄉鎮企業”、“民工潮”、“新農村建設 D.“國企改革”、“現代企業”、“股份制改造
20.下列關于新中國經濟建設的說法,正確的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B.“大躍進”期間國民經濟協調發展
C.1956—1966年經濟建設遭受挫敗,毫無成就 D.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從城市開始
21.右圖EF段的城市化進程明顯加速的原因是
A.社會主義工業化初步實現
B.改革開放政策的強力推動
C.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步入正軌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22.在改革開放中,經過三次思想解放,我們先后沖破了“個人崇拜”“計劃經濟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沖破“計劃經濟崇拜”的關鍵事件是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23.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主要特點有
①實行全方位的開放 ②顯示出多層次性 ③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被動開放 ④局限在國有企業領域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24.有學者指出,新中國成立60年來人口流動的特點是前30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導或者控制的人口流動,后30年多是相對自由的流動。這從側面反映了
A.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喪失 B.經濟體制的巨大轉變
C.城鄉差別的消失 D.城市化發展進程加快
25.網絡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下列哪些是網絡給我們帶來的問題
①信息泛濫、垃圾信息 ②網絡犯罪 ③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網絡虛擬世界,不能自拔④嚴重污染環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二、題(共3小題,第26題18分,第27題15分,第28題17分,合計50分)
二、題(共3小題,第26題18分,第27題14分,第28題18分,合計50分)
26.(18分)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耙驗槲覈^去重工業的基礎極為薄弱,經濟不能獨立,國防不能鞏固,帝國主義國家都來欺負我們……”,“資本主義國家從發展輕工業開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時間實現工業化,而蘇聯采用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從重工業開始,在十多年中就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毛澤東在視察期間專門發表自豪地說:到現在,我們還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業方面搞大規模的群眾運動,他們把工業戰線上搞群眾運動,說成是“不正規”,貶為“農村作風”.“游擊習氣”,這顯然是不對的。
——《中國現代化歷程》卷
材料三 在改革開放后的工業過程中,鄉鎮企業和外資企業可謂是兩支突起的“異軍”。它們的迅速發展,已成為我國宏觀經濟的兩個新的增長點。
——《中國現代化歷程》卷
材料四 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與當時歷史背景,指出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啟動時采取“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4分)
(2)材料二的思想在實踐中是怎樣實施的?結果如何?(4分)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兩支突起的“異軍”在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中解決了什么問題。他們所起到的作用說明了什么?(6分)
(4)結合上述材料與所學知識,概述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發展的基本進程。(4分)
26.(1)原因:我國重工業基礎薄弱;面臨帝國主義的軍事威脅和經濟封鎖;借鑒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經驗。(4分)
(2)開展“大躍進”,大煉鋼鐵運動。結果:浪費了人力和資源,煉出的鋼合格率很低。
(3)異軍的作用:外資工業的興起解決了中國工業的資金短缺和技術薄弱問題;鄉鎮企業的發展解決了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出路問題。(4分)說明的問題:中國的工業化必須根據中國經濟基礎差.勞動力充足等國情,選擇符合實際的工業化道路。(2分)
(4)中國工業化進程:①“一五計劃”的實施和完成,為工業化的實現奠定了初步基礎;②“大躍進”和隨和的“文化大革命”等“左”傾錯誤發展,嚴重影響了工業化進程,使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差距拉大;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和改革開放的進行,使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大大加快;④黨的“十六大”以后,我國又開始走上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新型工業化之路。(4分)
27.(14分)閱讀下列材料:資料均出自國家統計局、商務部網站
材料一 自1950年起的58年歷程中,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從12億美元到200億美元用了29年。從200億美元到2萬億美元用了29年,其中,從200億美元到5000億美元用了23年,從5000億美元到2萬億美元用了6年,2002-2007年6年間,進出口貿易總額合計已超過1979-2001年的總和。
材料二 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統計表(單位:百分比)
年代1978198519862007
初級產品53.550.536.45.1
工業制成品46.549.563.694.9
材料三 我國出口工業制成品結構示意圖(單位:百分比)
材料四 2007年我國出口貿易方式情況(單位:億美元)
項目金額比重(%)
貿易方式一般貿易5385.844.2
加工貿易6176.550.7
其他貿易617.85.1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國出口貿易總額后29年比前29年增速較快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2002—2007年間進出口貿易飛速增長的國內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國對外貿易呈現出怎樣的發展趨勢?(4分)
(3)據材料三、四,我國對外貿易存在哪些問題,應該如何應對?(4分)
27.(1)因素: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重大決策。(2分)原因: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或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建立)(4分)
(2)趨勢:出口商品中工業制成品(比重)增多;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比例上升;其他產品下降(或初級產品下降,或非機電產品與高新技術產品下降)。(4分)
(3)問題:高新技術產品比重仍然較低;以加工貿易為主。(2分)應對:堅持改革開放;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2分)
28.(18分)閱讀下列材料:
60個春秋彈指一揮間,中國經歷了滄海桑田。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十一五”規劃,富國強民的夢未變,遠征不畏坎坷的決心未變。變化的,是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是我們黨執政治國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是人民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國青年報特別報道:
《變遷:從“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的主題詞摘要:
——中國青年報2006年3月20日
請回答:
(1)“一五”計劃期間為什么要特別強調“工業增速”?(4分)
(2)“二五”計劃期間,“大躍進”為什么最終導致了“大倒退”?(2分)
(3)“六五”計劃期間,我國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形式和實現的共同目標是什么?“六五”計劃期間,對外開放又取得了哪些新的進展?(6分)
(4)“八五”計劃期間,鄧小平南方談話從理論上主要解決了哪一根本問題?我國改革開放的重心從此發生了怎樣的改變?(4分)
(5)“九五”期間召開的中共十五大又作出了怎樣的重大決策?(2分)
28. (1)改變我國工業落后面貌,奠定工業化的基礎;增強綜合國力的需要;借鑒蘇聯發展經驗;(4分)
(2)“大躍進”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左”傾錯誤嚴重泛濫,造成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破壞。(2分)
(3)主要形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擴大企業自主權;共同目標:搞活經濟,發展生產力;進展:開放沿海14個城市、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6分)
(4)社會主義本質問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分)
(5)進一步創新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2分)
必修二第四單元檢測二參考答案:xcz
1-10 DBBBC DBDBC 11-20 ACBDA CAACA 21-25 BBABC
26.(1)原因:我國重工業基礎薄弱;面臨帝國主義的軍事威脅和經濟封鎖;借鑒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經驗。(4分)
(2)開展“大躍進”,大煉鋼鐵運動。結果:浪費了人力和資源,煉出的鋼合格率很低。
(3)異軍的作用:外資工業的興起解決了中國工業的資金短缺和技術薄弱問題;鄉鎮企業的發展解決了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出路問題。(4分)說明的問題:中國的工業化必須根據中國經濟基礎差.勞動力充足等國情,選擇符合實際的工業化道路。(2分)
(4)中國工業化進程:①“一五計劃”的實施和完成,為工業化的實現奠定了初步基礎;②“大躍進”和隨和的“文化大革命”等“左”傾錯誤發展,嚴重影響了工業化進程,使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差距拉大;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和改革開放的進行,使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大大加快;④黨的“十六大”以后,我國又開始走上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新型工業化之路。(4分)
27.(1)因素: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重大決策。(2分)原因: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或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建立)(4分)
(2)趨勢:出口商品中工業制成品(比重)增多;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比例上升;其他產品下降(或初級產品下降,或非機電產品與高新技術產品下降)。(4分)
(3)問題:高新技術產品比重仍然較低;以加工貿易為主。(2分)應對:堅持改革開放;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2分)
28. (1)改變我國工業落后面貌,奠定工業化的基礎;增強綜合國力的需要;借鑒蘇聯發展經驗;(4分)
(2)“大躍進”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左”傾錯誤嚴重泛濫,造成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破壞。(2分)
(3)主要形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擴大企業自主權;共同目標:搞活經濟,發展生產力;進展:開放沿海14個城市、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6分)
(4)社會主義本質問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分)
(5)進一步創新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2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66544.html
相關閱讀:2015綿陽二診歷史(僅試題)
山東省濟寧市梁山一中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
遼寧省大連市第三中學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
貴州省六校聯盟2015屆高三第二次聯考歷史試題
廣西武鳴高中2014屆高三歷史第二次模擬調研檢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