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一中 康杰中學 臨汾一中 長治二中屆高三第一次四校聯考歷史試題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本試卷總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第I卷? 選擇題(50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計5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有位歷史學家指出:“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會階級之存在,人民優秀分子均有參政之機會,新陳代謝,絕無政治上之特權階級!彼u價的是A.察舉制維護了特權等級利益 B.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門第界限C.科舉制為知識分子提供了參政機會 D.三省六部制保證了皇權的獨尊2.荀子:“墻之外,目不見也;里之前,耳不聞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遠者天下,近者境內,不可不略知也!睘檫_到引文的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制B.設立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C.設立太尉,負責管理全國軍務D.設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A.B.C.D.1601年,江蘇巡撫曹時聘在給朝廷的奏折中寫道:(蘇州)浮食奇民,朝不謀夕。得業則生,失業則死。臣所睹記,染坊罷而染工散者數千人,機房罷而織工散者又數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當時的蘇州A.饑民流離失所,社會動蕩不安B.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C.地方官員與商人相勾結欺壓百姓D.大量使用機器使工人失業馬克思指出:工人要分別機器與機器之資本主義的使用,從而不以物質生產資料自身而以物質資料之社會的剝削形態為攻擊目標。這番講話主要針對下列哪一歷史現象A.工人運動處于自發斗爭階段B.無產階級開始嘗試奪取政權C.各國工人運動走向國際聯合D.空想社會主義思潮盛行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識 B.鴉片戰爭時期“向西方學習”思想C.洋務運動的“中體西用”觀點 D.抗戰時期的民族意識覺醒16.右圖為上海灘最早刊登的抗日宣傳廣告:把繪有鐵路干線的東北三省地圖作為主圖案,其上部還印有“請國人注意東北形勢”字樣,右側繪有一個巨大的嘆號;嘆號兩側是“外侮日寇”四個美術字。廣告的中右部印有“國人愛國,請用國貨”字樣。通過該廣告,可以判斷A.九一八事件之后中日民族矛盾加劇B.全面抗戰時期國人民族危亡意識的增強C.國共已就合作抗日達成共識D.掀起了全民族的抗戰浪潮17.甲、乙分別是1920年和1936年我國經濟生產總值所占比例(%)示意圖。從甲到乙的變化反映出 ①自然經濟走向解體; ②資本主義經濟獲得發展 ;③外國資本操縱中國經濟命脈; ④農輕重比例有所改善。 圖甲 圖乙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18.1929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通過《禁止污蔑太平天國案》,蔣介石稱贊說:“太平天國之歷史,為十九世紀在東方第一光榮之歷史!钡,1930年后國民黨政權對太平天國運動則進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導致這種轉變的原因應該是A.國民大革命的興起 B.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爆發C.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 D.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的興起19.研究性學習課題小組為研究新中國的外交成就,確定了主題并收集了相關材料。下列材料與主題對應最準確的是 A.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標志——收集日內瓦會議有關材料B.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收集2003年胡錦濤出席會議有關材料C.中日建交——收集《中日聯合聲明》有關材料D.中美建交——收集《中美聯合公報》文字稿20.某學者指出:蘇聯發明了“在落后的以農業為主的國家,靠人力勞動投資,迅速跨過工業化階段的無情的國家公式”。這一觀點 A.充分肯定了農業集體化運動 B.較客觀地評價了斯大林模式 C.指出了新經濟政策的積極作用 D.揭露了赫魯曉夫改革的本質屬性 21.據中新網報道:美國總統奧巴馬重申他的“經濟振興”計劃:大規模改造聯邦政府辦公室,使之更加節能;大力投資公路和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升級學校硬件設施,安裝節能系統,創造“21世紀的學!保辉诿绹鞯仄占熬W絡寬帶,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上網”;改進醫院設施,確保這些地方能夠運用“前沿科技”。該計劃與羅斯福新政相比有哪些新特點:①重視發展教育與科技;②加大政府干預經濟的力度;③注意環保和節能;④加大政府的公共投資,創造就業機會。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2.某書中指出:“斯大林的國家工業化和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體現著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原則……從理論到實踐都明顯地改變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對此觀點理解不正確的是A.改變了新經濟政策間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路線,實行直接過渡。B.改變了多種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實行單一的公有制。C.改變了計劃和市場調節并存的模式,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D.改變了農業優先發展的狀況,實行工業優先發展。23.進入21世紀后,美國在經濟領域爆發的次貸危機已演變成一場金融“颶風”,席卷全球,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感受著不同程度的震撼。這一事實說明A.經濟全球化實質上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B.經濟全球化導致風險全球化,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C.國際經濟舊秩序是影響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D.經濟全球化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利弊參半 24.下列有關中國古代科學的介紹不正確的是:①按四大發明出現的先后順序是:司南、火藥、紙、活字印刷;②元代科學家郭守敬創制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天文觀測儀器簡儀;③《齊民要術》是對長江流域農業生產經驗的總結;④針灸療法是我國祖先獨創的治病方法。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③25.某文章指出:“電視對社會的毒害也相當嚴重,它被指責用政治、思想和商業宣傳來塑造人的思想。每天的電視節目中,都充斥著大量的暴力和色情場面,因此有人批評它是‘魔鬼的眼睛’!庇纱丝芍,該文章認為影視藝術A.不是社會進步的產物,只滿足著人們低層次的審美需要和精神追求。 B.不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和藝術鑒賞性。 C.不但極大地豐富著人類的精神生活,而且急劇地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D.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是大眾容易接受的傳播媒體。第Ⅱ卷 (非選擇題,共50分)本卷包括必考題和選考題兩部分。第26題~第27題為必考題,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須做答。第28題~第31題為選考題,考生任選一題做答。26.(分)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重要內容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請回答:(1)據材料一,建國初期工業化面臨怎樣的問題?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中國共產黨采取的“集中有限資本和資源來加快建設重工業和完整工業體系的發展戰略”是什么?簡要分析產生這一戰略的國際因素。(分)()根據材料三,在農、輕、重關系的問題上毛澤東提出了怎樣的設想?在其后的實踐過程中又有何偏差?(分)()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有利條件。(分)()綜合上述材料,對工業化道路的選擇,你有何認識?(2分)材料一 (漢武帝)征伐四夷,國用空竭,興利之官自此始也!庠辏胙驗橹嗡诙嘉,領大農,盡管天下鹽鐵。以諸官各自市,相與爭物,以故騰躍,而天下賦輸或不償其僦費……。如此,富商大賈無所牟大利!锻ǖ?食貨典》材料二 今天下財用,窘急無余;典領之官,拘于弊法!h方有倍蓰之輸,中都有半價之鬻。……宜假以錢貨,繼其用之不給,使(發運使)周知六路財賦之有余而移用之。凡糴買、稅斂、上供之物,皆得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稍收輕重斂散之權,歸之公上,而制其有亡,以便轉輸,省勞費,去重斂,寬農民,庶幾國可足用,民財不匱矣。——《宋會要輯稿?職官》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二,從背景角度比較西漢與北宋實行均輸法的相同之處。(6分)(2)根據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均輸法實施的作用。(9分)【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9.(15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及盧梭出,以為人也者,生而有平等之權,即生而當享自由之福,此天之所以與我,無貴賤一也,于是著《民約論》大倡此義。謂國家之所以成立,乃由人民合群結約,以眾力而自保其生命財產者也,各從其意之自由,自定約而自守之,自立法而自遵之,故一切平等。若政府之首領及各種官吏,不過眾人之奴仆,而受托以治事者耳。自此說一行,歐洲學界,如平地起一霹靂,如暗界放一光明……《民約論》者,法國大革命之原動力也;法國大革命,十九世紀全世界之原動力也!粤簡⒊墩搶W術之勢力左右世界》材料二 流血遍全國,巴黎百日伏尸二十九萬,變法三次君權變復,而綿禍八十年,十萬之貴族,百萬之富家,千萬之中人,暴骨如莽,城市為墟;至夫路易十六,君后同囚,并上斷頭之臺,蓋大地殺戮變亂之禍,未有近世革命之禍酷者矣,蓋大自法肇也!钥涤袨椤哆M呈法國革命記序》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概述盧梭的主要政治觀點。指出材料二中康有為對法國大革命特點的概括及康有為的政治用意。(9分)(2)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比較康梁與孫中山在中國近代政治體制變革主張上的主要不同點。(6分)【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30.(15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中華民國時期北洋政府交通、財政高級官員,人稱“梁二總統”的梁士詒就敏銳地察覺到,這場世界大戰是中國改變弱勢地位,擺脫受世界強國聯合宰割的大好機會,并正確認識到協約國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優勢,力主中國加入協約國一方。袁世凱先是準備派兵參加歐戰,但日本聽到風聲后由于害怕中國參戰后將使戰后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增強不利日本在華利益,先是外交上極力阻止,不果后竟然使用武力威脅。在日本的蠻橫威脅下,梁士詒不得不想出用“勞工參戰”的新方法。山西省忻州一中 康杰中學 臨汾一中 長治二中屆高三第一次四校聯考歷史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948551.html
相關閱讀:2015綿陽二診歷史(僅試題)
山東省濟寧市梁山一中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
遼寧省大連市第三中學2015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
貴州省六校聯盟2015屆高三第二次聯考歷史試題
廣西武鳴高中2014屆高三歷史第二次模擬調研檢測試題